雅俊爺爺去世了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爺爺和奶奶廿六號去台北,參加隔天早上雅俊爺爺的公祭。珣從來沒見過雅俊爺爺,但他卻是爸爸童年難忘的一部份。
雅俊爺爺和爺爺同宗同村,都是民國三十八年跟著被共產黨打敗的蔣介石逃到台灣來的。為了生存,爺爺去讀軍校,下部隊後又幸運地較早成家,他的小家庭成為許多單身老鄉、同袍假日的「免費旅館」。
雅俊爺爺因為腳有點兒跛,不能從軍,一時找不到工作,便去投靠爺爺。爺爺常不在家,薪水又少,奶奶除了持家、帶孩子,還得侍候一個沒事做的大男人,日子過得很辛苦。而雅俊爺爺又懶散,不求職,也不幫忙家事,三天兩頭還要些小錢租小說看。有一次,他說要下南部找事,奶奶把結婚項鍊當了,給他做旅費和生活費,沒想到,他去住旅館、看小說,錢花完又回來了。後來,還是爺爺幫他打點到一所北部的大學做職員,總算使「浪子回頭」。
雅俊爺爺年輕時的糊塗事,爸爸長大後才聽說,小時候,只知道逢年過節,他都會到家裡住幾天,通常也還有其它的客人。在這些歡樂時光,平常十分嚴格的奶奶,變得和藹多了,爸爸兄弟們可解放啦,和客人們沒大沒小地玩。雅俊爺爺對數學很有興趣,常出一些問題來考爸爸和二叔叔,討厭數學的爸爸,這時便找機會開溜,倒是二叔叔立刻專心地研究起來,他因此常誇二叔叔有數學天份。從這點看,雅俊爺爺倒也並非「一無是處」,或許只是生不逢辰,被埋沒了。
雅俊爺爺結婚後就比較少來了,成為爺爺的「賀年卡朋友」。另外一些同鄉很不諒解他,認為爺爺對他情深義重,但他從來沒有報答的表示。爺爺看得很淡,說他父親在家鄉地位低,身體又有殘疾,便用自大來掩飾自卑,養成好高鶩遠的個性。
大約十二年前,爸爸去他木柵的家拜訪過一次。整個晚上,他只是穿著睡衣,半臥在躺椅上,邊嗑瓜子邊看電視,家裡亂得不成樣子,而孩子全躲起來不見客人。當時,爸爸的感情是很複雜的,童年的美好回憶,固然揮之不去,眼前的景象,卻讓人倍覺淒惻:「如果不離鄉背井,他現在又會怎樣呢?」爸爸不禁自問。
雅俊爺爺是三月三日去世的,我們十一號才得到未亡人的通知,篤信佛教的奶奶遺憾著沒能及時趕去為他誦經、開示,爸爸心裡卻並不難過,只是有種老成凋零,一個時代將要消逝的傷感。
89.3.29 星期三
13會員
1.8K內容數
自幼愛讀詩寫詩,甚至夢想以此為職志,經過為五斗米折腰的哀樂壯、中年,早已放下「不切實際」,但舊情難忘,老來得暇,重拾詩筆,漫寫生命中的吉光片羽,自娛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