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當今全球營運中的汽車博物館自是相當繁多,然而身為汽車大國之一,且距離台灣不遠的日本,去年第4季其實也落成了一間以賽車為主題的展館,它的收藏豐富嗎?是否值得親臨現場?下面接著帶你簡要巡禮。

博物館小檔案
●開幕日期:2022年10月7日●展館地址:日本靜岡縣駿東郡小山町大御神645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10:00~17:00,週五10:00~19:00,週六日及國定假日09:00~19:00(閉館前30分鐘停止售票,開幕1年內原則全年無休,實際開館時間詳見官方公告)
●入館費用:平日1,800日幣/人,週末及國定假日2,000日幣/人(均為18歲以上成人含稅價,中小學生、兒童、身障、網路預約及20人以上團體等參觀優惠詳見官方公告)
●建物概況:地上3樓(常設展覽區位於1F、2F)
場館背景
這回筆者造訪的富士賽車博物館其實並非憑空誕生,它是「Fuji Motorsports Forest」(富士賽車園區)計畫的一部份,而所謂富士賽車園區,即Toyota母廠攜手日本富士賽道,所打造出含括「未來移動」及「賽車運動」主題的觀光園區,現階段內部主要擁有「Fuji Speedway Hotel」(富士賽道主題飯店,目前由Hyatt集團經營)、「Fuji Speedway」(富士賽道)及「Fuji Motorsports Museum」(富士賽車博物館)三項大型設施。雖說若扣除富士賽道,目前園區當中含括兩項大型設施,但實際造訪後隨即發現,博物館與飯店為共用建築主體,內部1F、2F劃分為博物館使用,3F除了設有博物館官方紀念品商店及咖啡廳,同時也是飯店大廳。





回到博物館本身,據官方資料顯示,現階段常設館藏共集結來自日本及海外10間汽車製造商、約40輛曾參與知名賽事或具經典地位的車款,歷史大致橫跨130年之久。前述車輛在館方的規劃之下,目前採用區分3大主題(彼此按時間軸排列)、17個展區的方式進行擺設,以下接著詳細說明。




有關展館1F部份,目前均劃分為同一主題,依據參觀動線自是時間軸的開端,即「賽車運動的曙光」,其中包含6大展區及2個子展區,各別分區內容如下:
《展區1》The dawn of motorsports—The venue for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utomobiles
《展區2》Masterpiece racing cars—Speed emerged from an era of craftsmanship
《展區3》The Age of Titans—Racing augmented with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展區4》Motorsports in Asia
《展區5》Japanese cars ran on the toughest roads of Australia—Mobilgas trial covering 17,000 km
《展區6》The glorious Japan Grand Prix—The birth of Suzuka Circuit and Fuji International Speedway
《子展區1》Founders and Motorsports
《子展區2》Introduce great founders and engineers of "Mass production car manufacturer" who also contributed to motorsports development


博物館2F部份則展示其它2個主題,分別為「賽事技術與量產車的關聯」(細分8展區,編號7~14)及「未來賽事的挑戰」(僅1展區,編號15),各別內容同樣羅列如下:
《展區7》Targa Florio and Mille Miglia—The origin of local collaborative motorsports events where local participation is indispensable, leading to the current rally races
《展區8》A challenge to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race:Rally
《展區9》The world of a 24-hour endurance race—Insights gained by running all day and night
《展區10》A challenge to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race:Toyota's F1 endeavor
《展區11》The powerful machines that lit up Fuji International Speedway
《展區12》Racing cars that left their mark through world records
《展區13》New motorsports from Japan
《展區14》Taking on challenges in the spir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展區15》Future mobility and motorsports



大致了解館內的分區後,這回筆者也從眾多館藏當中,私心選出10輛自己較喜愛的車款,接下來就藉由圖片帶大家欣賞一番(依展區順序排列)。
館藏經典車輛
●《子展區1》Honda RA272
長寬高:3,950×1,675×793mm
軸距:--mm
車重:498kg
引擎型式:1.5升V12 DOHC
最高輸出:≧230hp/12,000rpm



●《展區6》Nissan R382
長寬高:4,045×1,879×925mm
軸距:2,400mm
車重:790kg
引擎型式:6.0升V12 DOHC 48V
最高輸出:600hp/7,200rpm




●《展區6》Toyota 7
長寬高:3,750×1,880×--mm
軸距:2,300mm
車重:820kg
引擎型式:5.0升V8 DOHC
最高輸出:600hp/8,500rpm


●《展區8》Subaru Impreza 555
長寬高:4,340×1,690×1,405mm
軸距:2,520mm
車重:1,230kg
引擎型式:2.0升F4 DOHC Turbo
最高輸出:300hp/6,500rpm


●《展區9》Mazda 787B
長寬高:4,782×1,994×1,003mm
軸距:2,662mm
車重:845kg
引擎型式:2.6升R4
最高輸出:700hp/9,000rpm;62.0kgm/6,500rpm



●《展區10》Toyota TF109
長寬高:4,636×1,800×950mm
軸距:--mm
車重:605kg
引擎型式:2.4升V8 DOHC
最高輸出:700hp/18,000rpm




●《展區11》Nissan Pennzoil Nismo Skyline GT-R BCNR33
長寬高:4,675×1,880×1,280mm
軸距:2,720mm
車重:≧1,200kg
引擎型式:2.7升L6 DOHC Turbo
最高輸出:500hp/6,000rpm


●《展區12》Toyota 2000GT Speed Trial
長寬高:4,160×1,600×1,140mm
軸距:2,330mm
車重:1,150kg
引擎型式:2.0升L6 DOHC
最高輸出:150hp/6,800rpm



●《展區12》Honda NSX-R
長寬高:4,430×1,815×1,160mm
軸距:2,530mm
車重:1,230kg
引擎型式:3.0升V6 DOHC
最高輸出:280hp/7,300rpm



●《展區13》GR Supra Drift by HKS
長寬高:4,640×2,070×1,290mm
軸距:2,470mm
車重:1,520kg
引擎型式:3.4升L6 DOHC Turbo
最高輸出:700hp/--rpm


至於最後一個《展區15》,坦白說是整個展館中有些讓筆者感到空虛的部份(特別是前面已親眼目睹諸多戰駒之後)。所謂「未來賽事的挑戰」,主要指的是再提升整個活動當中環境永續理念的比重,這部份其實某些日本車廠已於近期賽事投入氫燃料或替代燃料賽車,期待透過不同方式達成碳中和目標,可惜現場未見實車擺設,僅以布幕代替。

到訪感想
接著筆者來聊聊這回造訪富士賽車博物館的感想。首先就現階段整個展館的規模與全球諸多知名汽車博物館相較下,平心而論其實不算大,館藏亦以完整靜態實車為主,透過剖面實物、互動型式等體驗相對較少。不過優點是內部主題規劃具系統性,且部份展品為向其它車廠租借而來,可感受出館方的用心,另外對一般遊客來說,約莫2~3小時便能逛完整個展館,也算是有利於行程安排,搭配尚可令人接受的票價,整體來說仍頗值得到訪。
此外,對於平日較少接觸賽車運動的遊客來說,倒也不用擔心屆時造訪會覺得無趣。因賽事運動目前仍被用來檢視車輛性能等面向,自賽車沿用至量產車的科技亦相當多,而在早期資訊傳播相對不發達的時代,贏得賽事更堪稱相當有力的廣告,若能理解前述觀點進以回顧歷史,其實也不乏額外收穫。
最後若你正準備到此一遊,其實交通方案反倒是事前規劃較需留意的部份,原因為展館既然緊鄰富士賽道,可想而知並非位處人口稠密地段(主要因應賽車運動自身特性,全球各國際級賽道大多位處偏遠郊區),交通便利性自然不比都會區。另外據官方公佈的資訊,展館距JR御殿場站約有13km,且現場提供170格免費小客車位(若為平日且賽道未有活動進行其實不太會滿),整體來說筆者較推薦自駕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