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時,不只沒有網路、沒有行動電話,甚至連個人電腦都還沒有發明,與遠處朋友溝通只能藉著貼上郵票,勞煩郵差遞送的信件,除了曠日廢時,還往往忘了自己前一封信在談什麼,不過被迫用書信來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以及想得比較深入些,就像曾寫下「未曾選擇那條路」這首家喻戶曉的詩人佛洛斯特所說的「沒有看到我寫的文章前,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
的確寫作是整理我們紛亂思緒最好的方法。
而且,很多的心情在時光流轉中淡忘,這些年少的純真與想望,若能留下紀錄,以後回顧,嚴肅的說是提醒自己不忘初衷,但實際上更多的或許是因那些年輕氣盛的臉與未經風霜的心,每次回顧又是心疼,又是自傲。
而且每次重新翻開,就彷如穿越黑洞跟年輕的自己聊天。
相信著年輕時相信的事
日本作家春上村樹在「挪威的森林」書中寫到,男主角渡邊幫女主角直子過生日,直子對於就要二十歲這件事還沒有心理準備:「就好像有誰從背後硬推了我一把。」她認為,人的年齡應該就是定格在十八歲到十九歲之間,也就是過了十八歲之後就是十九歲,然後過了十九歲之後再回到十八歲,這樣的話,很多事就可以輕鬆一些了。」
的確,十八、九歲這些年,該是一個人最值得懷念的歲月,不只青春無敵這般籠統的喟嘆,而是往後人生的選擇及遭遇,幾乎都可以溯及這段雖然懵懂,但卻影響深遠的日子。
會想起春上村樹這段話,是因為最近與大學時代的伙伴碰面的關係,太太在旁聽了我們開心地話當年,忍不住插話說:「你們倆看起來都不太像六十歲的人,大概是因為心中始終如同大學生,總是懷抱著夢想的人。」
我們同意她的觀察,也認為現在看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遇見年輕的自己,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我們一直相信著年輕時相信的事,也一直做著年少時夢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