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和解―覺行雜誌邀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隨著歲月成長,我們經歷過許多事情遇到許多人,記憶絕大多數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總會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們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記,或許有人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曾經辜負過別人,這些傷痕與遺憾,都需要藉由和解來撫平。

最近有個媒體曾經對熟齡族做調查,發現有高達近八成的長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有機會做好和解,修復關係,不留下遺憾。

那麼什麼是和解?為什麼要和解?

和解是回顧生命歷程,跟自己以及自己在意的人道謝,道歉,或道愛,及時表達深藏內心的話,那麼心中的負擔才能放下,不管是不是能得到對方善意的回應,都能讓自己減輕悔恨,解開老是糾纏自己的心結。

佛教認為生命無常,萬物都來自於因緣聚合,我們會遇到「順」的因緣,也會有「逆」的因緣,但是如果能轉念,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認知觀點改變,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詮釋過往的經歷,那麼逆的因緣也會變成好因緣。

如何改變觀點?

如禪宗大師所說的:「要轉變某樣事物之前,一定要先對其感謝,祝福、否則無法將之轉變。」

當然,我知道有的人運氣很差,人生境遇很淒慘,要他們對一切感謝,好像是強人所難。但是,物理學天才霍金的心情或許可以讓我們當參考。

    有一次在研究會空檔,有位女記者抓住機會問霍金:「盧伽雷氏症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您會不會認為命運對您太殘酷了?」

    霍金回答:「我的手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段話是霍金用著僅剩一根還能活動的手指頭,在鍵盤敲下的。

    霍金的確有理由怨恨老天爺,為何讓他在二十多歲大好青春歲月時就罹患這種令人絕望的病,但是他能以這種高度殘障的身體卻不在科學上創造出奇蹟式的貢獻,我想,他有這種「對一切感恩」的心情,才能滋生出無比的生命力量,戰勝身體的限制。

 

(二)和解就是接受一切,然後放下

如果我們還是覺得感謝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很難的話,或許可以先試著原諒。

我知道原諒說來簡單,但是要做到很難。

我們都知道報復無濟於事,就像莎士比亞說:「我寬恕所有人,儘管人們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仍然和他們和好,我絕不用黑色的怨恨來建造我的墳墓。」我們也瞭解,只有寬恕能讓自己內心平靜。但是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很難,假如別人深深傷害了我們,或者毀掉了我們最寶貴的心愛事物時,要原諒就真的很不容易。

要說道理很簡單,但是要讓人從知道到體會,也就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往往需要引領,讓我們有機會跳脫自己的視野與意識,來回看自己的反應,是的,痛苦是這麼的令人無法承受,情緒淹沒了我們的理性,任何人在這個時代都有可能面臨被有意無意的傷害,被陷害、背叛,我們沒做錯任何事情卻陷入悲慘的處境,我們無法理解上蒼的旨意,我們更無法感恩這個讓我遭遇這一切的世界,是的,人生很多時候要快樂是這麼的困難。

    達賴喇嘛了解大家的困惑:「當世界充斥著那麼多的憂傷和磨難,如何可以活在喜悅當中?」他回答:「的確,很多事令人沮喪,我們也無能為力,但是我們一定不能忘了用更全面的觀點來看,世界上存在很黑暗的事情,但同時也有很多更光明的事情。」

不管什麼原因,當我們真的無法原諒那個觸犯我們的人時,那些負面情緒只會不斷地傷害我們。

    怨恨的念頭,就好像我們自己服毒,卻希望對方會死掉一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讓自己不好過。

將潛藏在內心的創痛與傷害,這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經驗重新梳理,不必否認,也不能忽視或放大,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然後原諒,之後就可以真正放手,不讓那些記憶啃蝕我們的心靈。

接受一切,意指學習放下,不再執著追求非達成什麼目標不可,也指接受命運給我們的安排,即便如始終懷抱著救世理想勇敢精進的孔子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提醒:「你放鬆手掌,然後滑落,進入偉大傑作之中。」是的,不要對抗,接受事實,順流而下,不要執著於非得如何不可的控制欲望。

有人活得很不開心,因為無法接受改變,比如說,我們最好學著接受年紀漸長後身體的衰敗,感謝現在還能夠做得到的事,願意如此,就能享受生命不同階段賦予我們的體會,但假如我們否認,試圖抗拒,甚至想要對抗時,不禁於事無補,增加痛苦,還會錯失當下美好的事物。

對所有與我們相遇的人與一切事物表達感激,不代表我們的人生是完美的,而是表示我們充分意識到自己獲得的祝福。

德國神學家埃克哈特曾表示:「如果你在生命中唯一會說的祈禱詞是謝謝,那也就夠了!」

當我們還在猶豫著如何去進行我們的「和解」課題時,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寫的這段話可以供我們參考:「沒有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可以用一生的光陰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仰賴希望;在片段的歷史之窗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真、善、美,所以我們必須倚賴信仰;無論再怎麼崇高,沒有什麼工作是可以靠一個人獨力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心存愛;從人己不同的立場出發,沒有什麼美德可以獲得一致的認可,所以我們必須仰賴最終的愛―學會寬恕和原諒。」

索甲仁波切曾說:「為了幫助你原諒自己,要記住曾經做過的善事,原諒你生命中的每個人,向你曾經傷害過的每一個人請求原諒。」

 

(三)和解,然後一坐即忘

禪宗有句話叫做─「坐忘」,也就是一坐即忘,意思是透過坐禪,慮除心中的雜念,也提醒我們,「遺忘」或許才是好好過生活的訣竅。

我們常勸人「不要想太多」,那似乎意謂那還是要由人耗費力氣去阻隔那些會煩亂我們心情的事,但假如能有「坐忘」的境界,一切都忘了,沒有動機,像自然萬物一樣就是自在地存在著,也就是「無心」,沒有比較的念頭,就是自然過好自己的生活。

永遠的革命象徵,切格拉瓦曾說過:「我走上了一條比記憶還長的道路,陪伴著我的,是朝聖者般的孤獨,我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卻充滿了悲苦。」

多年來我一直好奇,這個讓革命家悲苦的是那些記憶?是受苦的民眾還是背離的同志? 如果有一本筆記本,只要在上面寫下任何想忘掉的事情,記憶就從此消失,該會是多好?

但是這種魔法只能存在小說跟電影裡,在現實生活中,假如我們提醒自己該忘記某件事某個人,其實只會讓自己更容易想起來。

但是大腦天生的遺忘和選擇性記憶,卻是大自然使人可以繼續活下去的重要機制,我們選擇對我們重要的東西去注意,同時也忘記使自己痛苦的事。

遺忘也有很大的優點,對一些美好的事物,彷彿初次相遇,可以重新再享受最初的心動。

對許多人而言,記憶不只是個人所擁有的,家人跟朋友,是與我們擁有共同回憶的人,對於美好的經驗,也唯有跟所愛的人一起分享才有意義。因此,當共享這些記憶的人已經不在,往往這些美好的記憶就變成了負擔,因為它提醒我們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不過,有許多科學研究證明,大多數人年齡愈大會愈快樂,主要原因是選擇性的遺忘,這應該可以算是年長者的智慧。換句話說,我們無法控制過去發生在自己人生裡的事情,但是我們卻能夠聰明的將那些不幸慢慢地淡忘掉,細節愈來愈模糊,也不再去回想了;或者用另外非常正面的角度來重新詮釋那些事。

當然,大腦這種能力並不只有年長者擁有,各年齡層的人在面對太大的痛苦或屈辱時,有些人的大腦也能發揮這種自我保護的功能。

學者這麼解釋大腦這種「特異功能」,在我們四十多歲時,記得職場上犯過的所有錯誤是有好處的,因為這可以記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但是到了九十多歲,最好是全都忘了,因為記得那些事只是徒然增添心煩;就像中年時必須知道那個人是會背後暗算你的小人,但是到了老年時忘了早年的仇人其實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這種自我保護的大腦功能,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強度不同,有些人,或者有些民族,比其他人更能夠記住痛苦,但是若能懂得遺忘痛苦,只保留美好記憶,就能夠享有幸福且平靜的心寧。

與自己和解最終目的為了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如大文豪馬可吐溫說的:「人生苦短,時間根本不夠用。不值得浪費時間在爭執、道歉、心碎跟解釋上,人生只值得用來「愛」。人生就這麼短短一瞬,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也不要辜負。」

是的,人生啊,只值得用來愛。

avatar-img
7會員
8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常常揣想著李白寫這首詩的心情「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我想,寫這首詩時,李白一定是站在高處,一定是面對著空莽的天地,當然,也一定是在秋天,在秋風蕭瑟中,此外,有好友、有美酒。   古人說:
 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人在家,不用擔心有人干擾,也沒有隔天必須完成的稿子或任務時,有個完完整整一長段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光可以揮霍,真是太開心了!     其實我也沒什麼想「揮霍」的事情,頂多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隨便亂看書,把深陷書架裡層的書重新搬出,從那些被
春節長長的九天連假,對很多人來講,正是與家人相聚的好機會。時代在變,幸好過年回老家陪伴年紀大的父母親這個傳統習俗還是保留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不過,回老家與平常難得一見的親戚碰面,除了敘舊,還可以做什麼?今年除了千篇一律很難看的新春賀歲特別節目之外,我特地挑了一部精彩的動畫片「可可夜總會」,
114年元旦起,旅宿業不再提供一次性使用的衛生用品,包括梳子、牙刷、牙膏、刮鬍刀、刮鬍泡、浴帽、其他如洗髮乳、沐浴乳及乳液等用品,也必須改用大瓶裝提供旅客使用。 這項新政策已宣導一段時間了,114年元旦起將正式施行,不過規定是旅宿業者不能主動提供,但是如果旅客真的忘了自己隨身帶這些個人清潔用品時,
多年來不管是擔任評審時,參與競賽團隊分送的文創小物,或者當廣播電台主持人受訪來賓帶來的紀念品,甚至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群組演講時,志工親手製作的自然物紀念品,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拿到一些文創小物。 麻煩的是,那些東西通常不是日用品(或者不是我平日習慣用的文具用品),無法被使用,只能塞在抽屜裡或紙箱中,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曾這麼自我期許:「我在有生之年只想誘導人們,觀賞大自然的可愛,我雖特出卻微不足道,我願做一片玻璃,供陽光穿透而過。」我也希望我的文字就是那一片讓陽光穿透而過的玻璃。   回想自己這些年來的所謂『寫作』,到底是如何而來的?   有人形容,作品的產生有所謂卵生與胎生。胎生是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常常揣想著李白寫這首詩的心情「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我想,寫這首詩時,李白一定是站在高處,一定是面對著空莽的天地,當然,也一定是在秋天,在秋風蕭瑟中,此外,有好友、有美酒。   古人說:
 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宅在家會覺得很無聊,但對於我來說,一個人在家,不用擔心有人干擾,也沒有隔天必須完成的稿子或任務時,有個完完整整一長段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光可以揮霍,真是太開心了!     其實我也沒什麼想「揮霍」的事情,頂多就是可以自由自在地隨便亂看書,把深陷書架裡層的書重新搬出,從那些被
春節長長的九天連假,對很多人來講,正是與家人相聚的好機會。時代在變,幸好過年回老家陪伴年紀大的父母親這個傳統習俗還是保留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不過,回老家與平常難得一見的親戚碰面,除了敘舊,還可以做什麼?今年除了千篇一律很難看的新春賀歲特別節目之外,我特地挑了一部精彩的動畫片「可可夜總會」,
114年元旦起,旅宿業不再提供一次性使用的衛生用品,包括梳子、牙刷、牙膏、刮鬍刀、刮鬍泡、浴帽、其他如洗髮乳、沐浴乳及乳液等用品,也必須改用大瓶裝提供旅客使用。 這項新政策已宣導一段時間了,114年元旦起將正式施行,不過規定是旅宿業者不能主動提供,但是如果旅客真的忘了自己隨身帶這些個人清潔用品時,
多年來不管是擔任評審時,參與競賽團隊分送的文創小物,或者當廣播電台主持人受訪來賓帶來的紀念品,甚至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群組演講時,志工親手製作的自然物紀念品,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拿到一些文創小物。 麻煩的是,那些東西通常不是日用品(或者不是我平日習慣用的文具用品),無法被使用,只能塞在抽屜裡或紙箱中,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曾這麼自我期許:「我在有生之年只想誘導人們,觀賞大自然的可愛,我雖特出卻微不足道,我願做一片玻璃,供陽光穿透而過。」我也希望我的文字就是那一片讓陽光穿透而過的玻璃。   回想自己這些年來的所謂『寫作』,到底是如何而來的?   有人形容,作品的產生有所謂卵生與胎生。胎生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離別是人生常態,從童年的天真到老年的反思,每個階段的離別塑造了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看法。本文探討了不同年齡段對離別的感受,如何隨時間變化,並分析了這些變化對人生的影響。
Thumbnail
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我們的一生中,過去的經歷如同不可磨滅的印記,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無論是快樂的回憶還是痛苦的經歷,都構成了我們成長的一部分。然而,要真正迎接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學會放下過去。這不僅是放下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還包括放下對過去的依戀,讓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迎接新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兩年,斷捨離慢慢來到核心——日記、手札、照片、筆記與繪畫。我打算重看一次以表尊重,並試圖用現在的眼光,看看當時的風光 過程像是重回現場,但抱著一點暖心去陪伴過去的她。我發現,那些像凍結/置入括弧的各種形式的表達,實在是我內在的上師。 人不一定會因為年紀漸長而視野變寬,但鳥瞰可以改變格局。「
Thumbnail
有些循環,我們逃不過。年老色衰、人與人之間的親近與疏離,前者自是身不由己,後者似乎還有一點自主的餘地,但長大後又會發覺,原來所謂的選擇權還是由歲月所左右,情感的變動來得快,走得更快。 任何密友任何伴侶和諧互鬥投緣互信尊敬退縮生疏掛心忽近又遠跟世態搖擺 這條公式就是多數關係的定律,看得多了、經歷多
Thumbnail
年輕時不懂 為何人終究會分離 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明白 聚散離合 不過是人生的常態
Thumbnail
你曾經打開社群網站尋找那些曾經嗎?我想不起來我在哪個年紀後,再也不做這樣的搜尋!或者也是在那個瞬間,我就跨進了人生另一個階段:不讓「念舊」這件事,成為自己生命裡的覊絆!也不讓它成為一種矯情的緬懷!更是某種全然釋懷的「放下」(?)吧!
在你的生命中,也許會有無數段告別的旅程。這段旅程可能充滿了心碎和淚水,讓你感到無助和痛苦。但請相信,這段告別並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面臨每段告別,你可能會感到孤獨和迷茫,無法釋懷過去的愛與哀傷。但請記住,這是一個成長和堅強的過程,讓你更加珍惜眼前的人事物,感激過去的美好,同時也學會了釋放過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在時光流逝中,人們在進行自我反省時感到的挫敗和懊悔,並提到了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提到珍惜每個生命階段,表達了和書籍《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引起的共鳴。心靈成長的過程與對過去的面對,以及對自我的疼愛與成長。
Thumbnail
與年輕的一代相處總能帶給我許多感觸,眼眸取下塵封的舊書,看見許多章節,原本以為那些回憶字句都是不變的,但卻驚覺感觸落差極大,更多神采奕奕的眼神中的反射能再次檢視自己與許多人的過往。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離別是人生常態,從童年的天真到老年的反思,每個階段的離別塑造了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看法。本文探討了不同年齡段對離別的感受,如何隨時間變化,並分析了這些變化對人生的影響。
Thumbnail
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我們的一生中,過去的經歷如同不可磨滅的印記,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無論是快樂的回憶還是痛苦的經歷,都構成了我們成長的一部分。然而,要真正迎接更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學會放下過去。這不僅是放下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還包括放下對過去的依戀,讓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迎接新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兩年,斷捨離慢慢來到核心——日記、手札、照片、筆記與繪畫。我打算重看一次以表尊重,並試圖用現在的眼光,看看當時的風光 過程像是重回現場,但抱著一點暖心去陪伴過去的她。我發現,那些像凍結/置入括弧的各種形式的表達,實在是我內在的上師。 人不一定會因為年紀漸長而視野變寬,但鳥瞰可以改變格局。「
Thumbnail
有些循環,我們逃不過。年老色衰、人與人之間的親近與疏離,前者自是身不由己,後者似乎還有一點自主的餘地,但長大後又會發覺,原來所謂的選擇權還是由歲月所左右,情感的變動來得快,走得更快。 任何密友任何伴侶和諧互鬥投緣互信尊敬退縮生疏掛心忽近又遠跟世態搖擺 這條公式就是多數關係的定律,看得多了、經歷多
Thumbnail
年輕時不懂 為何人終究會分離 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明白 聚散離合 不過是人生的常態
Thumbnail
你曾經打開社群網站尋找那些曾經嗎?我想不起來我在哪個年紀後,再也不做這樣的搜尋!或者也是在那個瞬間,我就跨進了人生另一個階段:不讓「念舊」這件事,成為自己生命裡的覊絆!也不讓它成為一種矯情的緬懷!更是某種全然釋懷的「放下」(?)吧!
在你的生命中,也許會有無數段告別的旅程。這段旅程可能充滿了心碎和淚水,讓你感到無助和痛苦。但請相信,這段告別並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面臨每段告別,你可能會感到孤獨和迷茫,無法釋懷過去的愛與哀傷。但請記住,這是一個成長和堅強的過程,讓你更加珍惜眼前的人事物,感激過去的美好,同時也學會了釋放過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在時光流逝中,人們在進行自我反省時感到的挫敗和懊悔,並提到了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提到珍惜每個生命階段,表達了和書籍《終於要與自己和好如初》引起的共鳴。心靈成長的過程與對過去的面對,以及對自我的疼愛與成長。
Thumbnail
與年輕的一代相處總能帶給我許多感觸,眼眸取下塵封的舊書,看見許多章節,原本以為那些回憶字句都是不變的,但卻驚覺感觸落差極大,更多神采奕奕的眼神中的反射能再次檢視自己與許多人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