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山」(排灣語:Kavulungan),俗稱「大武山」,位於台灣的屏東縣瑪家鄉、泰武鄉與臺東縣金峰鄉交界處,標高3,092公尺,為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


「北大武山」不僅是屏東縣境內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也因在中央山脈南段主稜南北30公里內,沒有一座比它更高的山峰,所以顯得特別的巍峨高聳,因此又有「南台灣屏障」之稱。
當身邊的朋友一聽到龍頭要去爬「北大武山」時,都覺得…:千里迢迢的南下屏東,只為了爬一座剛超過3000的小山,這趟行程的「CP值太低」了吧!


龍頭卻以為……「臺灣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超過200座,『北大武山』才3000出頭,但不僅列名台灣百岳,更能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岳」,顯然『北大武山』應有充足的魅力,才能列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這樣極具代表性的大山,一生至少也該去爬一次吧?


而這趟北大武山之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從登山口到山頂短短的9公里,糾纏的樹根、陡峭的巨石壁、高聳蒼鬱的林相,果然具備列名臺灣前五名的山岳之雄偉姿態〜〜這趟北大武山朝聖之旅,真的是累得值得丫!



※※※※※※※※※※※※※※※※※※※※※※※※※※※※※※
我們清晨5點從北部驅車南下,抵達新登山口時已經中午12點。
2009年八八風災之後,讓前往北大武山登山口的林道柔腸寸斷,之後車輛不再能直達登山口,必須多踢2.8公里的林道。


這2.8公里的林道雖然不長,也可當作熱身操,不過回程時的摸黑卻讓我們吃足苦頭!
一行9人邊走邊聊,花了快2小時才來到舊登山口。在這裡必須一一核對身分證明後,才算正式進入北大武山的登山步道。


在北大武山的登山步道裡,不特定里程就會出現標示有經緯度的「樁號」,從最少的4號(應該沒錯)到快接近三角點的45、46號。
這些「樁號」也不是連續編列,甚至還有3個(27、28、29)位於同一「樁號」的,看得龍頭有點納悶,搞不清楚這是為了登山者的安全指引座標還是有其他目的?

回來上網一查,才知道這些「樁號」的正式名稱叫做「自導式步道解說資訊」。
例如「樁號 4」:北大武山的林相變化,1540~1800公尺間為暖溫帶闊葉林,以樟科及殼斗科為優勢樹種,1800~2500公尺為暖溫帶針闊葉混合林,以紅檜為優勢樹種,2500公尺以上為涼溫帶闊葉林,以台灣鐵杉為優勢樹種。




「樁號20:台灣一葉蘭,為台灣代表性的高山原生蘭花,每年3~4月為花期,花朵單一,偶見二朵,呈粉紅色、淡紫或深紫色。」


很可惜,龍頭未能事先做足功課,沒有好好下載這些資訊,只能一味趕路、攀登,喪失好好研讀北大武山的一顰一笑!
從登山口的海拔1543公尺到住宿的「檜谷山莊」(海拔2108公尺)約4.2公里,沿途都是山壁、階梯、拉繩或鐵梯,里程雖然不長,但速度也快不起來。



很難想像…這北大武山據說是「一日單攻」最熱門的百岳之一?!
「檜谷山莊」為林務局屏東林管處管轄,為單層鋪位,能提供住宿的床位僅有42個。雖然床鋪少,但也免除分配上鋪的人必須爬上爬下來得人性多了。



隔日凌晨2點從檜谷山莊出發,黑暗中只感覺到又是岩壁、又是攀繩;忽而溪溝、忽而亂石,
高聳入雲的林梢透不出一點月光,在四周一片黯黑及雨霧下緩慢前進,心頭忽然蒙上一股無形的壓力……。


1公里幾乎花了1小時,緩慢的攀爬終在天際泛出微白之際來到稜線……,終於撥雲見晴;龍頭趕緊換下濕漉的雨衣,心頭也跟著晴朗起來!


站在「高砂義勇軍紀念碑」與「大武祠」前,我終能體會排灣族人將北大武山視為聖山的敬畏之心;祂是神聖、孤傲、亮節、不可侵犯的!


花了6個多小時,凡夫俗子的我,終能以謙卑、恭敬、請求施捨的態度臣服在北大武的腳下!



更多的北大武山照片請移駕"2019_北大武"相簿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