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大家陸續起床、用餐,1:30來到Gunting Lagadan Hut旁邊的管制鐵門前等待,準備攻頂!
但……也不曉得是哪個環節聯繫錯誤,遲遲不見管理人員開門,也不見我們這團的嚮導現身?


(備註:英仙座流星雨於每年的7月17日~8月24日之間發生,散布的時間較廣,且在觀測紀錄中火流星出現的數量是所有流星群中最多。)
## 文章內的照片係曙光乍現、太陽出來後才拍攝的,因此攀爬過程中的照片均為回程所拍 ##
凌晨2:30,管制鐵門打開,我們成為今天第1批攻頂神山的遊客。
烏漆麻黑的步道看不到木棧道的落差,也看不到兩旁的一草一木,只見微弱的點點頭燈與急促的喘息聲,在遙不可見的山壁中忽隱乍現!

漆黑中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山路? (回程才發現,這段500公尺階梯的落差竟超過40度!)
大約過了1小時,來到最後的休憩站兼管制哨 Sayat-Sayat,海拔3,668公尺。


Sayat-Sayat 所在的海拔高度是神山植物林相分布中,蠻重要的分水嶺:比 Sayat-Sayat高的區域,就完成沒有任何植被了。 (龍頭的弟弟及弟媳,幾年前也曾窩在 Sayat-Sayat進行過生態調查及學術研究)。
每一個通過Sayat-Sayat管制哨的登山客都要一一登錄、點名,從山頂返回之後也要再次登錄、點名,除了確認進出的人數沒有任何遺漏外,也是認定你是否有完成登頂,該發給你彩色登頂證書或黑白高度證明的檢查哨!



Sayat-Sayat管制哨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倘若山頂2~3小時內曾發生過(雷)陣雨,那麼管制哨將不允許任何人上山,以策安全!
因為 Sayat-Sayat 到 Low's Peak 只剩 1.5公里,落差為427公尺,換算下來的坡度為 28.5度 ~~ 也就是說這最後的 1.5公里,完全是走在斜度近30度、光禿禿的花崗岩上!


(超過Sayat-Sayat管制哨後,就是一塊完全裸露的花崗岩體,當大雨傾盆而下是無法被地表吸收的;沿著30度山壁逕流而下的雨水衝力,很容易將登山客直接沖下千公尺的山溝裡……)

在前一篇提到神山地質構造時,曾提到大冰河在北側切割出「羅氏壑谷」,至於東、南、西側的小冰河則緩慢打磨,這些略顯平緩的花崗岩壁,也就是我們得以親近 Low's Peak的登頂路線!

攀登 Low's Peak的路線幾可說是走在「冰河高原的遺跡」上來形容: 在1萬年前,覆蓋在東、南、西側的冰雪逐漸融化,切割整大片的花崗岩高原。
但冰雪重力不足,只能對高原壁面切割出約2公分大小的溝痕,這就是羅氏峰頂附近花崗岩處處呈現溝痕的原因。



至於部分較深的溝痕,就不是冰雪切割的痕跡,而是原冰河內的石塊隨著冰河往下滑動時的猛力割裂所造成的。
至於部分的石堆與石堤,或是與底層脫落而散落的石板,則與玉山碎石坡的成因相同,都是受到白天日曬膨脹、夜晚酷寒收縮所造成的龜裂、破碎所致。



另外,有小區域切割明顯的地方就形成了水塘,儲有「看天水」。
赤道地區的午後熱對流相當旺盛,這些「看天池」的池水,倒也還算乾淨,不似台灣高山的「黑水塘」,池水幾難替換、更新。



最高的 羅氏峰(Low's Peak 海拔高度為4,095.2公尺),由於大陸板塊擠壓的關係,每年還以2公分的速度繼續長高。
整個神山峰頂區,除了 Low's Peak外,東側有次高的維多利亞峰 (Victoria's Peak;4,090公尺)、驢耳峰 (Donkey's Ears Peak;4,054公尺)。



南側有沿著壯觀花崗岩斜坡步道與 Low's Peak 對望的南峰 (South Peak;3,921.5公尺),以及聖約翰峰 (St. John's Peak;4,090.7公尺)。



東南側則有愛德華峰 (King Edward Peak;4,086.6公尺)、馬西勞峰 (Mesilau Peak;3,801.3公尺),以及喬治峰 (King Geoge Peak;4,062.6公尺)。


站上神山頂峰 Low's Peak ,整個婆羅洲的所有景色盡在眼前,一覽無遺。
環顧四週,低矮、裸露的花岡岩體,頓時讓自己有股「君臨天下」的雄偉氣勢!


當把懷裡珍藏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高舉,迎風飄揚時,內心莫名的激動起來,很想大聲地吶喊: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請你們一起欣賞這面最美麗的國旗吧!



太陽漸漸高昇,人群漸漸散去,幾經繾綣,終須一別!
喧鬧的凡夫俗子一一散去; 神山!依舊重拾千百年來的寧靜…………。(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