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此系列文是先前文章〈非教條的道德觀〉拆開的結果)
想寫很久的文章,可以用一段話來表達:
「父執輩的過錯再一次要到第三代或第四代子孫才顯現出來。他們現在發現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指導。想出「道德根本就是胡扯」這個想法的人,腦子裡可是裝滿了各種道德觀念後才想得出來的。」--《小即是美》
倒也不是說我的成長環境沒有道德指導,只是我很不容易透過教條的方式理解那些道德觀,又或者說是不願照著教條的方式做,如果沒有足夠說服力的話。
不因為這個想法是老師說的、是長輩說的,就接受它。
而有說服力且願意說服孩子的長輩並不多,人的精力有限,很多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我們也懶得找出一種道理去說服別人。
這系列文會分享我價值觀的來源,基本上都是在犯錯,某方面來說,我不信別人說別人會怎樣,但當真正的對方表達出他的看法時,我會更加重視這個看法。
舉個例子,搭公車時,偶爾會看到父母帶著小孩,孩子吵鬧時,父母會用他人的壓力來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司機會叫警察先生來哦」、「會被抓去關哦」,在我的價值觀中,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就會覺得「真的嗎?」,我怎麼知道你說的是真的,我真的打擾到了別人?真的會有警察認為我有錯?
不是說腦海裡會有那麼具體的詞彙,只是說我不容易輕信"一個人"對"其他人"想法的預測。
但如果我是那個孩子,真的有一個公車上的人對我說,說我大聲講話打擾到他了,我很可能就會重視他的看法,進而選擇安靜下來。
也就是說,關於人與人之間什麼是正確的,由對方具體告訴我,對我的影響最大,如果是我認識/在乎對方看法的人,影響就更大。
那接下來的文章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