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中探索自然 ?我觀「山海天人:我在自然裡」特展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宗博館去年推出「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的特展,藉不同的宗教觀來探討生命意義,究竟時間是什麼?我們的人生究竟該何去何從?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展間營造的沉浸氛圍,讓人深陷其中,深深被觸動到。更意外的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呈現方式除了創新外,更具有美的意涵。至今想起,仍覺得盪氣迴腸。

而這次的「山海天人──我在自然裡」,一樣讓人驚豔!
不管是「靜觀山川」或「潛行海洋」展間,都十分用心地把自然的元素挪移到博物館中,其用意不是還原百分百的自然,而是塑造一個人與自然對話的管道,其沉靜和緩的白噪音,真的會讓人感到放鬆,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筆者嘗試在展間與山林合為一體

筆者嘗試在展間與山林合為一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

自然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自然環境,一種是自然而然。

從人類的誕生開始,我們就在自然哩,是自然的一份子,但自從工業革命後,人類一方面產生了有閒有錢的中產階級,能夠去親近自然,「征服」自然;另一方面也代表人類離自然越來越遠,越來越多的山林被開發,人口繁衍地越來越密集,生態產生浩劫,人類的幸福指數也隨著發展的上升而開始下掉。


於是人們開始重回自然的懷抱,

展場水幕瀑布,在繁雜的塵世中找尋一絲暢快與通道

展場水幕瀑布,在繁雜的塵世中找尋一絲暢快與通道




梭羅曾說:所有美好事物都是充滿野性和自由的。

而約翰繆爾則是說:成千上萬個疲憊、焦躁、過度文明的人們,正在發現進入山裡就是回家,野性是必需品。


人們向天地自然學習,且自然地順應道,感受與天地合一的喜悅,不管是莊子逍遙遊的超脫,還是是辛稼軒我見青山多嫵媚的感召,或是佛家的觀自在。東方與西方,人們的思想都深受自然的影響。


展覽的目的,也不是想把整個自然搬進展場;而是藉由劇場的效果,讓你沉浸其中靜觀自然,化身自然。

感受到──我們就是山川,我們就是海洋,我們是屬於自然萬物宇宙的。我們的呼吸、走路都與自然有關,我們在山海中,找回自我,感受天人合一的超越與平衡,也讓靈魂在塵世中得以安放。

山・海・天・人

我們與,山、海、天一起。
我們也是展覽的一部分。

/
最後感謝 世界宗教博物館 董謙的邀約看展,以及山林系女孩 Peiwen K的陪同,很喜歡一起遨遊在自然裡的感覺呢。^^❤️

raw-image

展期:2023/06/21(三) ~ 2024/06/23,正式開放觀眾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6樓特展區 I、II

票價:300元,憑一票通即可入場參觀所有展間
注意:1.入館參觀請遵守參觀秩序,共同維持參觀品質
2.為維護展場參觀品質及安全,入場參觀前請收妥您的自拍設備
3.展覽作品除特殊聲明外,在禁止使用閃光燈及脚架的情況下適度開放拍照
4.禁止攜帶傘、寵物及各類違禁品入場
5.為配合展出內容,本次特展展區內請脫鞋著襪入場




raw-image




一直以來很喜歡宗博館對於各宗教開放的態度,除了在此能找尋到寧靜,也能感受一種超脫世俗的氛圍。

更能在場館中看見各色宗教信仰的人,不管是傳統的儒釋道,或是西方的基督、天主,還是伊斯蘭教等等,宗教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去相信什麼,而是你信仰後,而去做了什麼。


對了,幫我這篇貼文案讚,並底下留言:分享給我,你最喜歡關於自然的書或作者,就能抽宗博館提供的筆記本哦。


2023《生死晝夜》手帳本x1
世界建築精裝筆記本x1

名額一位,抽獎截止時間到 7/25 20:00
(惟寄送限臺澎金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塵 (塵世迷走書僮)的沙龍
31會員
42內容數
讀書是最簡單廉價的娛樂方式,透過書籍我們能感知到不同地域、時間的人的所思所想,是各種思緒的淬鍊,書有千千萬萬,但時間是有限的。這裡將精選我讀過,並特別喜歡的來做分享。主要以文學、藝術、歷史、自然人文為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如果《生死晝夜》說了各種對生命死亡的想像和提問,《山海天人》則是嘗試在有限的空間,裝入無盡的自然和自由,徹底看見「我」。打從出發掀開水幕之後,黑夜白晝蔓延成路,讓人在交會後成為彼此的延續。
Thumbnail
如果《生死晝夜》說了各種對生命死亡的想像和提問,《山海天人》則是嘗試在有限的空間,裝入無盡的自然和自由,徹底看見「我」。打從出發掀開水幕之後,黑夜白晝蔓延成路,讓人在交會後成為彼此的延續。
Thumbnail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
Thumbnail
去年經歷疫情、一些相聚離別與動盪,終於騰出空間,靜下心整理紀錄。 看見他人在社群上分享一個特別的展覽,以生死為主題,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它會以何種形式呈現?便與友人相約前往參觀。等待過程,手中文字正好讀到:「放棄個人的自發性與個體性將導致個人生命的挫敗。個人一旦變成自動化機械人,儘管在生理上依
Thumbnail
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而且集中注意力的「看」。荒野保護協會十多年來不斷提倡自然觀察,希望每個民眾能從接近自然,然後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因此透過自然觀察的課程,希望讓民眾得以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學會觀察的方法。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
Thumbnail
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而且集中注意力的「看」。荒野保護協會十多年來不斷提倡自然觀察,希望每個民眾能從接近自然,然後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因此透過自然觀察的課程,希望讓民眾得以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學會觀察的方法。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
Thumbnail
而這次的「山海天人──我在自然裡」,一樣讓人驚豔! 不管是「靜觀山川」或「潛行海洋」展間,都十分用心地把自然的元素挪移到博物館中,其用意不是還原百分百的自然,而是塑造一個人與自然對話的管道,其沉靜和緩的白噪音,真的會讓人感到放鬆,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Thumbnail
而這次的「山海天人──我在自然裡」,一樣讓人驚豔! 不管是「靜觀山川」或「潛行海洋」展間,都十分用心地把自然的元素挪移到博物館中,其用意不是還原百分百的自然,而是塑造一個人與自然對話的管道,其沉靜和緩的白噪音,真的會讓人感到放鬆,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Thumbnail
如果以全觀視野來看待宗教,如同在欣賞各個國家的文化、思想和歷史,也是他們在藝術上各自表現的底蘊。 為何人類文明發展都會有宗教影子的存在呢?
Thumbnail
如果以全觀視野來看待宗教,如同在欣賞各個國家的文化、思想和歷史,也是他們在藝術上各自表現的底蘊。 為何人類文明發展都會有宗教影子的存在呢?
Thumbnail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
Thumbnail
在翻開書稿前,單單看書名,不太確定會是怎樣的內容,但是從目錄、作者序,一路往下看,越看越覺得驚艷,謝謝作者能為大家整理了古往今來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歷程,如同搭乘著時光機看著快速流動的場景,想像著智人在廣漠的荒野中演化著。 覺得驚艷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習慣從事物的表象往深層去探究,也就
Thumbnail
萬事萬物 終歸自然的一部份 商品推陳出新 物價隨市場波動 人類行為隨波逐流 人心變幻莫測 不論現實或虛擬 我們都離不開自然 小至微觀的一沙一世界 大至宏觀的無窮宇宙 大自然就是我們的良師 仔細觀察體會自然環境的變化 可以帶給人們不一樣的啟發 日出日落 花開花謝 風起雲湧 綠葉紅楓 晴雨交織 每一天的
Thumbnail
萬事萬物 終歸自然的一部份 商品推陳出新 物價隨市場波動 人類行為隨波逐流 人心變幻莫測 不論現實或虛擬 我們都離不開自然 小至微觀的一沙一世界 大至宏觀的無窮宇宙 大自然就是我們的良師 仔細觀察體會自然環境的變化 可以帶給人們不一樣的啟發 日出日落 花開花謝 風起雲湧 綠葉紅楓 晴雨交織 每一天的
Thumbnail
隨著人類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文明生活,在科技的幫助之下,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就遭到破壞甚至滅絕,這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價值選擇。 我非常喜歡這段描述,的確,野蠻與文明的分野,來自於對自然美好的感受與讚嘆,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不必整天為了活下來而耗盡心神,開始有餘裕欣賞周遭的世界時,文明才得以發展。
Thumbnail
隨著人類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文明生活,在科技的幫助之下,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就遭到破壞甚至滅絕,這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價值選擇。 我非常喜歡這段描述,的確,野蠻與文明的分野,來自於對自然美好的感受與讚嘆,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不必整天為了活下來而耗盡心神,開始有餘裕欣賞周遭的世界時,文明才得以發展。
Thumbnail
隨著人類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文明生活,在科技的幫助之下,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就遭到破壞甚至滅絕,這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價值選擇。   不過在人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從狩獵時代與野獸博鬥掙扎著活下來,一直發展到今日高度複雜的文明,哲學家懷海德曾經這麼形容:「自有人類以來,不知道經歷多少落日時光,忽然有一天
Thumbnail
隨著人類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文明生活,在科技的幫助之下,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就遭到破壞甚至滅絕,這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價值選擇。   不過在人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從狩獵時代與野獸博鬥掙扎著活下來,一直發展到今日高度複雜的文明,哲學家懷海德曾經這麼形容:「自有人類以來,不知道經歷多少落日時光,忽然有一天
Thumbnail
人果可定奪他自身的方式就是文明,或創造文明之方式。但文明本身是一種靜態,甚至是一種「死」的東西,它本身並不會動。相反地,假如我們會認為文明是活的、動態的,甚至是一種果可控制一切或「人」之物,那並不是文明本身之特色,反之,而是由於人參與其中而加以操作之結果。
Thumbnail
人果可定奪他自身的方式就是文明,或創造文明之方式。但文明本身是一種靜態,甚至是一種「死」的東西,它本身並不會動。相反地,假如我們會認為文明是活的、動態的,甚至是一種果可控制一切或「人」之物,那並不是文明本身之特色,反之,而是由於人參與其中而加以操作之結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