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能做什麼來更加贏得客戶的信任?」世界經濟論壇數位委員會成員之一的 Matt Chiodi 明確表達,數位信任必須透過完整的驗證過程作為支持,企業必須贏得利害關係人信任,無論企業從事什麼活動,其最終目標必須回答這一個問題,而將答案落實到行動上的企業,將在未來取得競爭優勢,例如獲取市佔率、強化獲利能力,以及提升員工敬業度與客戶滿意度。
數位轉型下,隨之而來的資安問題、網路風險該如何防範?數位信任的架構如何被制定與運用?一起來看文章分享~
金融業者須辨識的駭客種類與目的,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根據 Cybersecurity Ventures 調查,截至 2022 年底網路犯罪為全球造成約 7 兆美元的損失,牽涉範圍不僅是資金盜取、數據洩露,駭客攻擊每年也造成金融機構的重大損失。在金融科技發酵下,多數金融交易都發生在各種數位平台的網路空間中,舉例來說頻繁的數位交易使銀行與支付機構更容易受到駭客的攻擊,常見的攻擊方式如下:
(一)勒索軟體
根據調查,2020 年 3 月至 6 月期間針對銀行的網路釣魚和勒索算體攻擊與 2019 年同期相比增加 520% 。勒索軟件是一種網路攻擊,犯罪分子或駭客透過複雜的加密訪問並鎖定系統的主要用戶,在要求一次性給付贖金後才允許用戶繼續使用文件;如果企業並未採取備份措施,在面臨勒索軟體圍攻的組織可能會造成營運長時間癱瘓。同時,支付贖金並不能保證他們可以重新使用系統或將來不會受到攻擊,部分駭客可能一再重複類似攻擊手法或持續鎖定同一個對象攻擊。
(二)雲端網路攻擊
當前越來越多的數據儲存在雲端中,吸引駭客增加對伺服器的攻擊。金融業者必須在投入數位轉型與避免資安事件中取得平衡,以防止可能導致資金和數據遺失的違規行為。
(三)軟體供應鏈攻擊
網路犯罪分子有時可能會瞄準軟體供應商,利用它們向客戶傳遞有關更新或產品的消息。這些消息看似合法,但實際含有惡意程式碼,使犯罪分子能夠依此進入客戶網路、並造成大規模病毒感染。因此,金融業者需要建立零信任架構保護自身免於受到這些攻擊,零信任架構遵守「永不信任,一律驗證」的原則,運用多項網路安全性方法,包括:網路分段與嚴謹的存取控制,來遏止外部駭客入侵。
這裡整理摩根大通和淡馬錫控股 2 大案例,幫助大家瞭解企業在面對資安事件的應對措施:
(一)摩根大通積極採用人工智慧與雲端提升資安防護力
金融巨擘摩根大通每年花費約 6 億美元在安全工作上,僱用約 3,000 名資安安全人員並認為「雲端與人工智慧是提升資安防護力」的重要組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原先的資安措施外,公司也在觀察量子技術在資安的應用為何。在量子資安上,公司的應用研究與工程未來實驗室 (FLARE) 和全球網路基礎設施團隊帶領合作。摩根大通正關注量子運算中存在的新興威脅:量子駭客,並開始檢測數位基礎設施中的脆弱部分,將這些數據傳到數據庫中,以在硬體、軟體上評估哪些地方需要改善。由於當前公開金鑰加密(Public-Key Encryption)系統保護數十億位元資料的交換,雖然目前並無巨大外部威脅,但未來若量子電腦發展成熟,則可能用相較現在電腦百萬倍的速度攻擊公開金鑰加密系統,屆時可能造成嚴重破壞。
對於新加坡這樣的小國而言,任何一點的關鍵基礎建設遭受攻擊都非常有可能癱瘓經濟發展,甚至讓社會陷入恐慌。有鑑於此,量子工程計畫透過硬體與特殊加密演算法來防患未來可能的量子電腦攻擊。而實際投入試驗的技術分別有: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與後量子密碼學(Post-Quantum Cryptography),前者為量子透過安裝硬體裝置來接收量子訊號,後者則為能抵禦量子電腦攻擊的新型演算法。
(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自建資安生態系助人利己
1974 年成立的淡馬錫控股是新加坡的國家投資機構之一,身為官股民營型態的投資公司,淡馬錫的營運以建立敏捷組織與賦予經理人靈活的自主決策權所聞名。根據 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 指出,該公司的資產高達 4,800 億美元(約 15 兆新台幣)。過去的 48 年間,該公司已投資全球數百家企業(包含:新創、中小企業與上市公司),但近來淡馬錫展開一項全新的變革—— 建立創新生態系,並提供產業各式科技解決方案。
雖然當前企業在新創合作方面相當盛行,但大型企業與新創合作時經常在思維、流程、作法上有所差異,繼而在爾後的策略投資(Strategic Investment)或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上造成阻礙,因此值得參考 ISTARI 的做法。ISTARI 本身集投資、訓練、市場進入、商業夥伴合作於一體,在經營團隊與投資人員資歷上,除大型科技業與金融業的高階經理人外,也不乏資安長(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 CISO)與技術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CTO)等角色,亦有連續創業家的支援,在資安產業跟產業資安領域可說是相當完備。這樣做的好處是:被投資的新創在受 ISTARI 協助的同時,能擁有了解新創與大企業做事方式的引導者,從簡單的概念驗證到後期的國際市場拓展、以及各產業進入所需的領域知識一應俱全。有別於一般企業成立孵化器或加速器,淡馬錫採取漸進式做法:將新創控股化、串連被投公司作為試驗場域,從中取得成功的解決方案。
在資安領域,以其投資組合之一的 ISTARI 為代表性案例。ISTARI 以旗下投資的資安新創作為出發點,透過與淡馬錫旗下的其他企業合作,測試新創解決方案成效。而 ISTARI 也可以成為其他資安新創的顧問,透過一層層橫向與縱向的合作,淡馬錫可輕鬆將數百家的被投公司設為 ISTARI 的應用場域。這樣的做法對資安新創有何益處?可從兩大面向進行分析:ISTARI 擅長槓桿內外部合作夥伴支援能力來協助新創成長,可分成創新資安合作夥伴(Innovative Cyber Partners)與投資型合作夥伴(Investment Partners),其中創新資安合作夥伴是「被投資新創」、投資型合作夥伴則為「投資方」。
投資型合作夥伴中,風險投資工作室的應用對於 ISTARI 與淡馬錫本身相當重要,過去的孵化器是以一年 1 至 2 輪的方式招募新創,雖然提供業師資源,但主要的目的為協助新創快速成長並畢業,重視的是單一新創的規模化。風險投資工作室的重點則是一年超過 2 輪的方式遴選特定類別技術團隊(尚未成立公司),結合風險工作室的專業團隊,如:敏捷專家、技術專家、市場開發專家、法務、財務等人員,快速設立新公司,同時拓展市場。這樣的方式不但讓許多技術團隊能走入商業化,也能深度挖掘潛在標的。
不難看出 ISTARI 的策略是運用新創經營思維來協助新創團隊,降低溝通成本與合作上的潛在失敗機率,同時透過外部協作夥伴在新創團隊初始即展開國際營運。而母公司淡馬錫則可利用這些資安新創協助其他需要資安服務的產業,同時鼓勵新創至新加坡設立營運據點、服務更多產業客戶,兼顧新創投資與國家產業發展,可謂一舉多得。對淡馬錫的優勢可分為 2 點說明,這種方式一來可降低採用資安相關解決方案的成本,甚至讓這些新創的解決方案與大型科技業者(如:微軟)有更多技術上交流,第二部分是,由於該公司旗下有許多被投資公司,也涵蓋許多成熟企業與金融科技新創,這些企業對於 ISTARI 而言是相當好的客戶來源,且切入市場門檻也較低,屬於多贏的局面。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數位化的進程加快,金融業的資安風險也在不斷增加。這不僅僅是因為數位化帶來的技術挑戰,更是因為在數位經濟下,金融業的業務模式和營運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這無疑為資安風險的防範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護資安的同時,也能夠確保金融業的數位化進程不受阻礙。
隨著資安風險的增加,金融業的風險管理模式也需要進行調整,台灣金管會也推動三項政策,包含設置資安專責制度、導入國際資安管理標準如ISO 27001認證,以及建立相關資訊安全管理機制,希望能兼顧新科技的資訊安全,擴大數位應用,也降低資安的風險。
總的來說,數位經濟下的金融業資安風險防範是一個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議題,需要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包括技術、業務模式、風險管理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享受數位經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能夠確保金融業的安全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