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漸漸遠離台灣,台灣人才何去何從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現在登入花旗銀行網站只剩以上公告

現在登入花旗銀行網站只剩以上公告


我這裡指的外資是指針對外資金融業。

上周五,8/11是花旗銀行消金事業群在1989年發行第一張信用卡年之後的謝幕。我的臉書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回憶文,大多都是曾經待過花旗的同事或前同事們。一張張膠原蛋白飽滿的照片彷彿帶人回到當初的青春歲月,每篇貼文的下面都像是當兵報梯次一樣在報員編認同梯。

至於我,對於花旗跟很多人的印象一樣,很多人剛畢業領了第一份薪水可以申辦信用卡,常常辦的就是花旗的饗樂卡,包括我自己在內,當初這可是用來約妹子看電影的神卡,吃喝玩樂靠這張可以省超多。在台灣,花旗的印象跟潮流、時尚、充滿洋氣,不像台灣本土銀行一樣有土味,是個高大上的存在。花旗的CITI Gold出來的理財人員,更是業界的搶手人物,甚至早期花旗培育出來的MA,都有所謂花旗寶寶的稱號,戰力十足,出去開枝散葉打天下攻城掠地,對於同行來說,花旗是個又愛又恨的存在,高薪、充滿競爭力是他的DNA; 但反之,去了花旗工作代表著就是你不用想回家了。

照片取自網路

照片取自網路

但就在去年集團政策改變,決定要出售亞太區的消金,把這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大車甩掉,轉而專注在外商競爭力比較強的法金跟投資銀行市場(還有高端的私人銀行),台灣當然也就包括在內。還記得當時消息一出的當下,我馬上Line給在花旗的朋友,問他們知不知情,不過得到的消息是內部也是有點錯愕,畢竟花旗在台灣的業績其實在亞洲算是數一數二,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也會榜上有名,畢竟根據金管會2020年的資料,花旗當年度的稅前盈餘有97億,是第二名外商HSBC的36億兩倍以上,後面幾家都傳了好幾年要賣反而還在,自己反倒先出局。

其實這幾年在台灣的外銀願意發展消金的只有少沒有多,我入行的時候台灣還有CITI、HSBC、渣打、星展、ANZ,我還記得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外面擺了一攤ANZ的攤子,因為推銷信用卡的看起來很年輕很辛苦,看在免年費的分上我還幫忙辦了一張,結果用不到一年ANZ就賣給了星展。幾年過後現在又輪到花旗。雖然在一般人的眼中,收掉一間外商銀行的消金感覺對生活沒什麼影響,因為他的日子照過,信用卡少一張繳費的時候可能還少一點困擾。但其實延伸的是影響外資對於台灣看待的態度,到底台灣在他們眼中的價值是什麼? 金融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傳過來的,雖說票券制度早期是從中國而起,但真正所謂的近代金融還是以西方為主,對於投資這塊算得比誰都精。消金本來就是個尾大不掉的生意,許多銀行發卡量味道一定的程度前,推一張卡其實都是虧錢的,所以在訂定目標客群跟刷卡金的回饋多少決定了這張卡的存在價值,說白了,就跟做生意一樣,卡片的毛利薄成這樣,還要拆給通路負擔管銷,很多其實根本就是賠錢貨。那為什麼銀行就算賠錢還是實不實的要推信用卡呢?其實更多的是為了接觸到客戶,畢竟得到刷卡資料,就是一套CRM,可以以網狀的速度去看看能不能延伸各種可能性,好比說財管的商機等等。因此,賣掉消金,代表的就是捨棄中產階級以下這塊地市場,不再去與當地的銀行業者競爭,轉而專注在私銀及法金這些外銀真正的強項。換句話說,從外銀的角度看台灣,真正割捨不下的是台灣頂級的有錢人以及佔據事業半壁江山的高科技產業還有充滿彈性的中小企業。

那這樣對於台灣的金融人才有什麼影響呢?其實台灣的金融環境一攤死水早就不是新聞了。少掉一個外銀等於能夠支付比較好薪水的公司又少了一間,畢竟台灣薪水爛都已經上了國際新聞了。現在不只爛,留下來洗碗的還要來一場大亂鬥,玩場大風吹,看看音樂停止的時候誰沒搶到椅子。好一點的,早在去年消息一公布,身邊就聽說不少業績不錯的理專接到了電話挖角,看上的點當然是理專手裡的客戶,畢竟消金的特性跟法金不一樣,客戶是真的會認人的,長期的信任關係建立不易,因此能到把手中有大客戶的理專挖過來對於銀行的AUM肯定是有影響的。但,Sales以外的人呢,抱歉就再看看? 這也扼殺了許多金融從業人員的信心,其實銀行也跟外面一般公司沒兩樣,講求的也是團隊合作,一筆交易,除了要一個業務去跟客戶溝通以外,好的產品、好的報價、系統、後端的服務缺一不可,但這些人之後要何去何從? 走的掉的快點打開數字銀行或著連絡HH開始看哪裡有機會,走不掉的就是跟他賭賭看未來的情勢發展,希望自己不要那麼快GG。但其實不論如何,都免不了承認一個事實就是台灣的金融環境在下沉中,留存下來的人也是就是撐著,不要沉下去,但能撐到什麼時候不知道。

可能有些人無感,覺得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一般業界也會遇到。我說個例子好了,我工作過的銀行跟海外的同事通電話,其實在合作的過程中得知該單位其實待遇福利等等甚至人事以及同事相處的狀況都很好,但是卻常常聽到作了一年甚至一年不到的同事離開了,原因無他,隔壁來挖角給更好的薪水。你在小花銀行,隔壁可能是老高銀行來挖角,位子也更好,你會不去嗎? 倡導的不是跳槽這件事,而是想要說明,一個環境正在向上的環境所能給予的機會是正向的,就業率也是高的,對於人才的留住絕對是有幫助的。但,台灣的主政者似乎無法理解,只會開口號卻無深刻執行力,亞洲金融中心我也曾相信過,但現在真覺得是個狗屎。從我入行的時候就聽說了去了海外的朋友想回來回不來,到現在是真的回來還要轉行了,因為不是砍薪水的問題而已,是砍完薪水都還沒位子。

唉,不說了,我也要去找我的椅子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