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花旗宣布出售包含台灣在內,13個地區的消費金融市場,消息出來沒多久,來自新加坡的星展銀行決定出手買下,今年8月花旗消金正式併入星展銀行。星展銀行成為目前台灣最大的外商銀行,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這家來自新加坡的銀行,以及當初來台發展的背景。
星展銀行成立於1968年,起初全名叫做新加坡發展銀行,當時的新是新鮮的新,但在後來於2003年改為星星月亮的星,據說是為了淡化其最一開始的官方色彩。
1960年代,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海峽殖民地,後來以城邦的型態加入馬來西亞,並於1965年正式獨立建國,然而新加坡當時作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橋梁,這樣的定位在獨立後反而失去優勢,導致國內經濟重創,人民生活困頓,失業率攀升,居高不下。
當時的新加坡總理,也是他們的國父李光耀開始思考產業轉型,由於國內缺乏資源,加上地狹人稠的特性,要向外擴張並不具備條件,與其出去外面跟人競爭,不如吸引外國前來新加坡投資,於是他持續推動在1961年成立的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鼓勵外資來新加坡,同時推動工業化,設立裕廊工業區,發展造船、鋼鐵、水泥等重工業,將新加坡的產業進行升級。而星展銀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立的,主要也是協助企業貸款、資金周轉等業務。
隨著新加坡的經濟改革成績亮眼,國內的經濟成長率呈現高速成長,並且在1970年代與台灣、香港、韓國並稱亞洲四小龍。星展銀行也在此期間積極發展,包含在1975年蓋出了一棟高201公尺的摩天大樓(DBS TOWER ONE),成為當時新加坡的指標性建築之一,隔年更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首站選擇了日本,並於東京設立分公司,到了1983年,他們開設了第二個外國據點,也就是台灣。
台灣在1980年代,隨著經濟活動逐漸放寬,國內對於進出口的限制逐漸鬆綁,外匯也不再嚴格管制,自由化的貿易政策讓星展銀行來到台北開設據點,1998年11月,星展收購了新加坡老字號的(Posbank)郵政儲蓄銀行,如今星展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據點遍布18個國家,公司鎖定6個主要市場,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要怎麼看出星展把台灣最為重要據點呢?這邊以2007年次級房貸的背景做一個例子,當時金融市場因為美國房地產的泡沫破裂,導致大型銀行倒閉,許多台灣中小銀行也沒能撐過這次的海嘯,紛紛出現破產危機,當時一家名為寶華的台灣本土銀行,整家公司的淨值呈現負數,無力自救,於是被台灣金管會接管。
2008年,寶華銀行被標售,當時星展便跳出來以新台幣445億元得標,確定收購這家破產的公司,後續進行整併,星展在台灣的分行數,也從一家,擴增為四十家,在台灣的能見度漸漸打開,能在還沒從恐慌下復甦的金融市場,砸400億來投資,算得上是真的重視台灣市場了。
2012年星展銀行在台灣成立星展中小企業銀行,提供中小企業貸款與財富管理等相關金融服務。
其實在這次收購花旗的消金業務前,早在2017年,星展就曾經收購了另一家來自澳洲的澳盛銀行的個人金融業務,沒想到事隔幾年,星展再次出手吃下花旗的消金,只不過當時接手,來自澳盛的信用卡友只有54萬,這次則是270多萬。
根據台灣星展銀行去年的年報,分行目前總共31家,資本額322.5億,資產總額高達4900億,今年剛好也是星展來台的40周年,40年後成為台灣最大的外商銀行,總部更頂著亞洲最安全銀行的頭銜,不過這次特別爬了一下PTT有關於星展跟花旗合併的消息,似乎還是有不少問題需要處理的。
❤️點讚FB粉絲團:https://bit.ly/3XtscfW
👉來IG跟派翠克互動一波:https://bit.ly/362xZ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