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沾黏」竟會惡化成「腹膜炎」!?剛出刀房又回到急診室…—陳致一醫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完刀又送急診...外科醫師最擔心的事—術後腸沾黏?!

動完手術又回到急診室?腸沾黏竟會惡化成腹膜炎!?


去年才剛從大腸癌手術康復的阿明,在今年端午節的時候,餐餐吃了各式各樣的粽子,沒想到隔天就腹部絞痛,肚子鼓,不得已之下被家人送到急診,經過檢查之後,診斷為術後腸沾黏。
到底為什麼會造成腸沾黏呢?
術後腸沾黏該怎麼辦?

手術後也有風險:什麼是術後腸沾黏?

在腹腔開刀過程中,會對不同的腹內器官或腹膜造成傷口產生發炎,身體就會分泌專門修復傷口的纖維蛋白,結果過程中生成像疤痕一樣的纖維組織,誤把腸子和各種器官、腹膜黏在一起。正常來說,腸子與其他器官與腹膜之間都有適當的空隙以確保你移動時也不會撞在一起,一旦纖維蛋白把他們都黏成團了,腸子有可能會互相打結、扭轉甚至是擠壓到其他器官,惡化成急性重症,是有致命風險的。

術後腸沾黏的發生率約為67%~93%,不一定剛做完手術就馬上發生,術後的任何時間、幾十年後都有可能。

多數沒有症狀,若是很嚴重的腸沾黏,由於腸子之間互相纏繞打結,可能導致血流不通、氣體和糞便無法排出,出現腹痛、腸痙攣、腸壞死、腹脹氣、便秘等臨床表現;壞東西都積在腸子裡容易發生感染,就會發高燒、噁心嘔吐、腹瀉甚至併發腹膜炎。

術後腸沾黏怎麼處理?

當病患出現上述症狀,加上觸診發現腸鳴音增加、扣診有鼓音、壓痛,並有動過腹部手術、骨盆腔手術、放射線治療等病史後,醫師心裡大概會開始懷疑是術後腸沾黏,畢竟9成的腸沾黏都是因腹腔手術(尤其傳統式的開腹手術)引起。同時,醫生會抽血送驗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及照CT或X-rays確認腹內病況,若有腸阻塞則影像有助於醫生判斷病灶、嚴重程度和下一步治療走向。術後腸沾黏的治療方式偏向症狀治療,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保守性支持治療,首先放置鼻胃管(NG tube)來幫助腫脹的小腸減壓,減緩噁心嘔吐等不適,再來醫師會給予點滴補充腹瀉流失的電解質,若症狀嚴重也會加上富含熱量、蛋白質的營養劑,多數的病人住院幾天就會自行康復。除非病況複雜或嚴重腸阻塞才會選擇進行黏連剝離手術(Adhesiolysis)解開纖維組織、重新整理那些黏在一起的器官,但再動一次刀又多一次沾黏風險,因此通常是治療的最後一步。

術後腸沾黏可以預防嗎?

通常腸沾黏的發生是不可預期的,但現在醫療的進步,也有許多防沾黏的產品可以考慮使用。

這些產品大致上分為五大類,均能在手術後形成保護膜,減低腸沾黏發生的機率。第一類是隨時間被身體吸收的凝膠,塗抹在局部傷口上,較多用在腹腔鏡手術等傷口範圍較小的手術;第二類是親水性的玻尿酸做的貼片,可以撐過7天的術後急性修復期並在30天內吸收排出體外,適合平整傷口;第三類是聚乳酸貼片,使用生物可降解的材料混合聚乙二醇(PEG),除可形成

物理性隔離層外,更具防止組織沾粘之功能,經美國FDA同意可應用在小孩及青年的心臟外科手術;第四類為噴霧型,噴上去後防沾黏的效果可維持3-5天,使用上更方便,最常用在心臟外科和婦科的微創手術;最後一類是全方位防沾黏溶液,將含有晶體和高分子量葡聚醣的溶液讓修復期間器官可以維持漂浮狀態,達到全方位防沾黏的效果。防沾黏產品的特性各有不同,可以依照動的手術類型、傷口範圍和醫護人員的建議來挑選。醫師為了減少腸沾黏的風險,也會建議病人做微創手術等傷口較小的手術方式,若遇到蟹足腫體質或骨盆腔發炎、動過腹部手術的病人也會更謹慎做評估。

開完刀如何自我照護降低腸沾黏的機率?

如果發生術後腸沾黏,不僅拉長術後復原時間,有可能併發致命的急重症,對病患身體、醫療體系和錢包都是一大耗損。為了降低腸沾黏的機率,術後也有自我照護的妙招分享給民眾。

首先避免暴飲暴食以維持腸道的正常蠕動和器官之間的適當空隙,最好少量多餐,飲食方面則建議避免油炸、容易脹氣的食物,像是麵包、穀類、汽水等,某些黏黏不好消化的食物,例如:粽子、麻糬、柿子也要少吃,多攝取蛋白質會更好:再來要多喝水防止便秘,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並時時觀察排便有無異常:日常可以補充一些益生菌,促進腸道蠕動和代謝。

適度的運動和伸展可以讓疤痕組織維持彈性,因為疤痕組織通常比一般皮膚或軟組織還要厚和堅韌,容易限制人的運動限度變得僵硬,,所以不管是下床走走、慢跑、有氧運動都可以幫助身體排氣和維持正常機能,也提升生活品質。


剛動完刀的朋友,一定要多多注意自己有沒有腹痛、腹脹甚至高燒的症狀,採取少量多餐、均衡飲食的生活方式再搭配運動,才能避免又要再次住院的窘境。術前的防沾黏產品雖大多是自費,但目前有許多保險有全額給付,民眾可以多多了解、聽醫護人員的專業建議,杜絕後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淬思 | 最大醫療社群媒體聯盟的沙龍
5會員
14內容數
陳致一醫師 |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2023/09/21
癌症之首的大腸直腸癌,有預防的方法嗎? 台灣因為人口老化和飲食、作息習慣改變,癌症時鐘連年快轉 從2012年每5分26秒,到最新2020年的癌症時鐘調快為每4分19秒就一人宣判癌症,病患人數年年上升。尤其連續14年霸佔台灣癌症之首的「大腸直腸癌」大家鐵定不陌生,人隨著時間老去,難道我們只能擔心受
Thumbnail
2023/09/21
癌症之首的大腸直腸癌,有預防的方法嗎? 台灣因為人口老化和飲食、作息習慣改變,癌症時鐘連年快轉 從2012年每5分26秒,到最新2020年的癌症時鐘調快為每4分19秒就一人宣判癌症,病患人數年年上升。尤其連續14年霸佔台灣癌症之首的「大腸直腸癌」大家鐵定不陌生,人隨著時間老去,難道我們只能擔心受
Thumbnail
2023/09/14
40歲的王先生擔任某公司的行銷企劃,他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 一早就被安排了滿滿的會議,從客戶、小組到主管會議常常開到超過午餐時間;開完會,老闆交付了許多任務,由於時間緊迫,午餐選擇吃快餐、狼吞虎嚥完就回到座位繼續坐下來辦公;而為了把想法變成正式的報告只好一路加班到晚上,連坐了12小時後
Thumbnail
2023/09/14
40歲的王先生擔任某公司的行銷企劃,他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 一早就被安排了滿滿的會議,從客戶、小組到主管會議常常開到超過午餐時間;開完會,老闆交付了許多任務,由於時間緊迫,午餐選擇吃快餐、狼吞虎嚥完就回到座位繼續坐下來辦公;而為了把想法變成正式的報告只好一路加班到晚上,連坐了12小時後
Thumbnail
2023/09/07
近期微創手術技術已接近發展純熟,隨著機械與科技的進步出現了將兩者完美結合的劃時代革命—達文西手術(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和遠近馳名的義大利博學者「達文西」聯想在一起呢?
Thumbnail
2023/09/07
近期微創手術技術已接近發展純熟,隨著機械與科技的進步出現了將兩者完美結合的劃時代革命—達文西手術(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和遠近馳名的義大利博學者「達文西」聯想在一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開完刀又送急診...外科醫師最擔心的事—術後腸沾黏?! 去年才剛從大腸癌手術康復的阿明,在今年端午節的時候,餐餐吃了各式各樣的粽子,沒想到隔天就腹部絞痛,肚子鼓,不得已之下被家人送到急診,經過檢查之後,診斷為術後腸沾黏。 到底為什麼會造成腸沾黏呢? 術後腸沾黏該怎麼辦?
Thumbnail
開完刀又送急診...外科醫師最擔心的事—術後腸沾黏?! 去年才剛從大腸癌手術康復的阿明,在今年端午節的時候,餐餐吃了各式各樣的粽子,沒想到隔天就腹部絞痛,肚子鼓,不得已之下被家人送到急診,經過檢查之後,診斷為術後腸沾黏。 到底為什麼會造成腸沾黏呢? 術後腸沾黏該怎麼辦?
Thumbnail
「醫師,我的痔瘡又發作了…」王小姐忍痛拖著沉重的步伐進到診間,手扶在桌緣不敢坐下來。 「平時痔瘡會掉出來嗎?」醫師問。 「蹲下或排便完痔瘡都會掉出來,需要用手推回去。」王小姐說,「昨天沒有馬上把痔瘡推回去,結果就腫起來了。」 檢查發現,痔瘡脫出且腫脹得相當厲害。
Thumbnail
「醫師,我的痔瘡又發作了…」王小姐忍痛拖著沉重的步伐進到診間,手扶在桌緣不敢坐下來。 「平時痔瘡會掉出來嗎?」醫師問。 「蹲下或排便完痔瘡都會掉出來,需要用手推回去。」王小姐說,「昨天沒有馬上把痔瘡推回去,結果就腫起來了。」 檢查發現,痔瘡脫出且腫脹得相當厲害。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
Thumbnail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
Thumbnail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
Thumbnail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首先,醫師會釐清患者的病史,除了腹瀉、腹痛之外,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就得提高警覺。接下來,醫師將安排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切片。
Thumbnail
我是不是克隆氏症?如何確定診斷? 首先,醫師會釐清患者的病史,除了腹瀉、腹痛之外,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就得提高警覺。接下來,醫師將安排抽血檢查、糞便檢查、影像檢查、內視鏡檢查、病理切片。
Thumbnail
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Thumbnail
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
Thumbnail
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Thumbnail
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