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二的時候,我偶然翻閱到一本書,這本書上面的一句話很觸動我,
「政策鼓勵的行業,很難賺錢,但是它們的上游可以賺錢」
。爲什麼這麼說?
第一個原因,賺錢的行業不用任何政策的鼓勵,都會有資本願意湧入。只要不是賠本的買賣,都會有一大堆人湧入。
第二是原因,當政策鼓勵時,就會出現一窩蜂的情況。而所有人都湧入時,就會產生過度競爭,利潤會瞬間被壓低。
因此,我們可以跑到一個被鼓勵的方向的上游去,這樣會更容易盈利。因爲這個行業的創業者足夠多,讓我們站在上游,就可以分到足夠的利潤。
淘金熱賺錢的是淘金者嗎?不是,賺錢的是賣牛仔褲的、賣鏟子的,開旅館的,這都是爲淘金者服務的人。對於大二的我來說,這些知識太有力量了。
14、15年那會,政府鼓勵「大衆創新、萬衆創業」。我經過學校的孵化基地的時候,發現不到半年全都滿了。可以預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
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夠爬到這些企業的上游呢?我看到幾個方向,一個是創業孵化器,一個是軟件外包開發,還有一個是產品推廣。前面兩個都需要本錢,而產品推廣,所需的成本比較低。
因此,我就找了另外兩個搭檔,開始做校園推廣。事實也證明,知識就是力量!
那兩年,手機應用推廣,也就是公衆號和APP的推廣,十分火熱。我們推廣過的項目有Uber、叮噹快藥、HUGO眼鏡、車來了、跟誰學、翼支付、廣州喫喝玩樂、兼職貓。
雖然它們大多已經「銷聲匿跡」了,不過當時還是很有錢的。每個應用的推廣量都是成千上萬的。
我們三個人,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賺到了20萬。對於大二的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這基本解決了我大學的財務問題。
再後來,我因爲這些經歷,更加篤定知識和思考的價值。於是我在圖書館看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同時,我也在知乎做一些知識分享,當時也有好幾家出版社找上門來,想跟我籤書。
我找了其中一家,比較可靠的出版社。於是,我在大三出版了我第一本書《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爲常》。
因爲電子媒體的影響,現在一本紙質書能夠賣到一萬冊就是暢銷書,3萬冊就是IP暢銷書,而我的書,當時賣到了10萬冊,並且被翻譯成臺灣版和泰國版。前前後後拿了40多萬的稿費。
知識就是力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就是我的人生!正是知識讓我從貧困生創業成功,後來又成爲一個作家。
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運氣特別好的人。但是,這種運氣有很多深度思考的成分!
在理查德·保羅(RichardPaul)的《思辨與立場》一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低質量的思考會導致低質量的生活。
因爲,一個低質量的思考者,往往會面臨三個困境:
更多被欺騙的經歷
因爲低質量的思考者,既無法分清他人好壞,也不能辨別信息真假。更可怕的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這點,被騙了還會「幫人數錢」。
在學習和工作中,出現更多的麻煩和意外
因爲低質量的思考者,總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質,找不到問題的關鍵。因此,做同樣的事情,他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以及出現更多的錯誤。
產生更多的爭執
因爲低質量的思考者,總是以自我爲中心,充滿傲慢和偏執。他們在奉行所謂「獨立思考」的同時,總是戴着有色眼鏡,更無法接受自己不喜歡的觀念。
所以,低質量的思考者,看上去「運氣很差」!因爲他們總是被他人欺騙、在做事的時候會出現很多「意外」,又或者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錯了道路。
如果我們能夠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很多看似「運氣不好」的事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當我們能夠用更本質,更深刻的方式來看待世界,也就更容易獲得所謂的「好運」。這也是養成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呢?這裏推薦9個超級簡單又實用的思維方法。
元認知思維
低質量思考者,不僅會做出更多的錯誤判斷,而且還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就像小孩子在說謊的時候,總是信誓旦旦,有時還對自己的小聰明非常得意。而在大人眼裏,孩子的謊言,總是顯得漏洞百出。
很多人在思考的時候,也會出現跟小孩子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用自我的視角,自認爲正確的方式來思考。這就導致了他們總是堅持一件錯誤的事情,或者「被人騙了還會幫人數錢」。
而想要成爲一個高質量思考者,最需要的就是元認知思維,即,對思考的思考。
大多數人每天都在思考,但是對自己思考的過程卻一無所知。也正是如此,我們總是,犯錯而不自知。
而想要提高思考的質量,我們必須瞭解自己在思考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麻煩,出現什麼問題,以及需要克服的困難。
我們需要分析自己思考的時候:
信息的來源是否可靠?
自己還有什麼不知道的信息?
自己的推斷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支撐?
是否以自我爲中心?
所堅持的是觀點還是事實?
自己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我們可以通過對思考過程的反思,尋找自身的思維漏洞。也只有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思維漏洞,我們思維的結果,才能夠更加靠近真相。
積累思維
思考,是對信息加工的過程。深度思考,則是對信息的精細加工,進而獲取比別人更全面,更具體,更接近真相的信息。
可以這麼說,思考的基礎是信息。如果你缺乏足夠的知識和經驗,或者知識和經驗都是錯的,那麼就不可能進行逼近真相的思考。
舉個例子,即使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法官,如果沒有了解全部真相,或者對法律條文不熟悉,那麼他也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決。
因此,想要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必須做三件事:積累、積累、還是積累。
幾乎每一個領域,能夠成爲專家,並且一眼看到問題所在的人,他們都是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知識積累。而且,他們還必須擁有足夠豐富的信息,才能夠分析出事物的情況。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替代腳踏實地,沒有任何技巧可以替代知識的積累。
學習思考的技巧,也只是加速深度思考能力的形成。沒有豐富的知識作爲基礎,這種思考能力就會像「空中樓閣」,中看不中用。
這就像一個人擁有很強的批判性思維,但是又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那麼他就會變成一個「噴子」——看到什麼都覺得有問題,當你問他具體什麼問題,他又一問三不知。
因此,我們一定要有積累思維,與時間做朋友,耐心學習所在領域的知識,以及收集優質的信息。這纔是深度思考的關鍵。
分析思維
任何一個整體都可以被拆分成多個部分、多個維度,再進行分析。低質量的思考者總是希望找到一顆萬能藥,來解釋自己知道的一切。
而高質量的思考者,總是會將一個整體分成不同部分,不同維度,再進行不同情況的討論。
舉個例子,很多網民的網絡審判基本都是「死刑起步,上不封頂」。比如經常提到的「販賣兒童,一律死刑」。
我們要思考,加重懲罰就可以避免販賣兒童嗎?如果販賣兒童就判死刑,那麼人販子會不會爲了「消滅證據」,做出更加狠毒的事情呢?
所以,我們除了思考懲罰的嚴重性這個維度,我們還要思考懲罰的另一個維度——罪犯被逮捕的確定性。
如果販賣兒童就判死刑,而被抓的概率只有10%,很難有效制止犯罪,畢竟人們會爲了300%的利潤而做殺頭的買賣。
但是反過來,如果販賣兒童被判10年,但是被抓的概率有80%,那麼人販子很可能知道自己很難逃脫被抓的命運而選擇放棄。這也是閉路電視普及大大降低了犯罪率的原因。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洞悉事物的本質,就絕對不能用一個維度來看待事物,更不能將一個複雜的事物,看作一個整體,而不做具體的分析。
當我們能夠將一個看似整體的事物,分割地越來越細緻,我們才能看清它們的本質。
多角度求證思維
很多現象都具有僞裝的特性。動物世界中的變色僞裝、商業競爭中的爾虞我詐、人際關係中的隱瞞背叛。自然和社會中都存在大量的虛假信息,而這些虛假的信息會影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看穿這層僞裝呢?我們可以運用多角度求證思維。
多角度求證的思維其實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避免很多虛假的信息。在美國有一句諺語「如果一個東西,看着像鴨子,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
這其實就是一種多維度求證的思想,通過外貌信息、行爲信息、聲音信息等結合,判斷它是一隻鴨子。
一個角度的求證很具有欺騙性。如果它只是看起來像鴨子,那麼它可能是一個鴨子玩偶;如果它只是走起來像鴨子,那麼它很可能是一個模仿鴨子走路的小丑;如果它只是叫起來像鴨子,那麼也可能是錄音帶的聲音。
多角度求證的思想很簡單,但是大多數人卻不具備這種能力。在很多網絡熱點中,經常會出現輿論反轉的現象。因爲這些「反轉的輿論」一開始的信息,並沒有多角度求證,大多是一家之言。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知道這些信息的真僞。
但是,很多人依然在沒有求證的情況下,就開始轉發這些具有欺騙性的信息,助推了輿論發酵。隨後,有另一個角度的信息被放在大衆眼前,我們也許就會看到一個截然相反的真相。
然而,之前虛假的信息已經遍佈全網,真相卻被掩蓋在這些虛假的信息之中,少有人問津。
當我們想要求證某個重要信息的真僞的時候,我們應該儘可能多個渠道,多種方式,多類證據求證這一信息。
生物學思維
生物學思維,其實就是用分析生物的方式來看待其他事物。
第一,我們必須接受事物的關聯性。
生物學的特點就是關聯性。環境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信息與信息,它們都是一個有機整體,互相影響。
同樣的,我們在分析事物時,也要用互相關聯的思維來看待事物,必須全面分析各種影響因素,不能只抓住一個要素,而忽視全局。
第二,我們必須接受變化。
生物一直在演變,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同樣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也是在變化的。
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觀察這些改變,同時自己也需要更新自己的觀念,避免用過於老舊的思維看待事物。也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減少錯誤的思考。
第三,我們必須接受「特殊情況」
生物學中,有非常多「特例」,它們就像英語語法中的「特例」,也像計算機程序中的「bug」,無法避免。
你也不知道爲什麼他們可以存在,也不知道他們爲什麼如此與衆不同。你只能接受這種不知道從哪裏來的「特殊情況」。
生物學思維,其實就是一種系統思維。在分析和思考時,我們必須承認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繫、動態發展和複雜多變。
凱利三因素模型
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們可以運用凱利三因素模型。這三個因素分別是偶然性、穩定性和羣體一致性。其中穩定性,可以分爲內在穩定性和外在穩定性。
偶然性很好理解,即偶然因素引起的現象。穩定性則是固定的因素引起的,內在穩定性指的是引起事物變化的內因,外在穩定性指的是引起問題的外因。羣體一致性則是指其他個體是否與特定個體出現同樣的問題。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認識這三個因素,如何影響我們對結果的判斷。
如果你們的公司新來的一個同事,他工作半年只遲到一次,你會覺得是什麼原因呢?我們會認爲這是偶然的,是一些特殊情況導致的。
如果這名同事工作半年裏,隔三岔五就遲到,你認爲是什麼原因?你會認爲一定有一些穩定的因素導致了這種情況,有可能是這名同事時間觀念差,也可能是他家離公司的距離太遠了。
爲了區分這種穩定的因素是內在的機制還是外在的影響,你還需要評估這個同事在其他事情上是否認真負責。
如果這個同事除了遲到,其他事情都做得盡善盡美,你就會認爲是外在的影響纔會導致他經常性遲到。相反,這個同事在其他事情也拖拉和經常出錯,你就會認爲「經常遲到」這件事是他個人的內在特質引起的問題。
如果除了這名同事,其他多位同事也會出現隔三岔五遲到的情況,你又會認爲是什麼原因呢?你可能就會思考,是不是公司的選址太偏了或者來公司的路況太差了。否則不應該那麼多人犯同樣的錯誤。
這個思考過程,就是運用了結果偶然性、穩定性和羣體一致性等信息,幫我們找到問題的關鍵。對於我們看到真相非常有幫助。
必要性思維
人的思維,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匱乏和短淺,是因爲自身的環境過於簡單,過於閉塞。
如果一個人用簡單的思維方式就可以應對一切,那麼,他就缺乏培養深度思維的必要性。
正如,那些與世隔絕的部落人羣,他們只需要學會捕獵就足以生存,並不需要太多思維的技巧。因此,他們也不會思考科學問題,更沒有發展出科技文明。
而想要培養自己的深度思考,就可以試着置身於複雜多變的環境之中。環境的複雜性,會成爲我們深度思考的必要性。
在複雜的環境中,我們會看到更多不一樣人事物,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這些複雜性,會變成思維的元素,幫助我們構建更有深度的思維體系。
在複雜環境中,事物之間的聯繫更爲多變。在尋找因果關係、探究影響機制的過程,我們不得不摒棄,「用表象來說明本質」的做法。這個過程也是深度思維的形成過程。
在複雜的環境中,我們所需要應對的問題也更復雜。爲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我們會慢慢形成,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思考能力,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5why分析法
我們想要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運用另一個工具——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其實就是對一個問題不停發問「爲什麼」的過程,把簡單的問題深入剖析,找到更本質的原因,進而高效地對症下藥。
當我們一層一層地深入探究,就會發現很多習以爲常的事物,都有特別精妙的機制和原理。
5Why分析法並不是說一定要追問5個爲什麼,而是讓我時刻記住一個核心理念:現象的背後都有它的機制,問題的背後有更大的問題。
比如,我的堂弟學習的時候總是含着胸和趴着身子,叔叔一直強迫他要抬頭挺胸。結果也很顯然,沒有任何作用。
我在跟堂弟接觸的過程中發現,駝背只是一個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他近視了,他不得不伸着頭,弓着背看書寫字。於是,我就讓叔叔給他配個眼鏡,他含胸低頭的壞習慣纔有改善的跡象。
其實這個問題再深究下去會發現,近視也是一個表象。實際上,書房的燈用太久老化導致燈光變暗,堂弟長期在昏暗的環境中學習,缺乏自然光造成眼壓過高才會近視。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換一個LED燈。
結果我們發現,運用5Why分析法解決問題,方法與問題的關聯很遠,但是卻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按照叔叔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想可能永遠無法解決堂弟的學習姿勢問題。
但是我們通過探尋本質的方法,可以提出治標又治本的方法,進而實現對事物更高的掌控力。在這個思考的過程,我們也會慢慢變成一個對未來充滿洞見的人。
數學思維
如果說哲學是學科之父,那麼數學就是學科之母。幾乎每一個學科都會用到數學。其實,數學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分析和理解事物的工具。
舉個例子,你想理解爲什麼財富會呈現馬太效應,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那麼,你就需要用帕累託分佈來了解這種現象。
又或者你想了解爲什麼這個社會越來越內卷,你就需要用到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理論。
又或者你想了解天體爲什麼可以持續地運轉,你就需要用到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知識。
數學最大的好處就是精準。比起模糊的感覺,它更能幫助我們準確反映現實和問題。如果沒有數學這一工具,我們很難理解和分析這些現象,也就難以深入理解事物。
另外,對於一些複雜的事物,微小的差異就會造成巨大的區別。
一道菜可能因爲鹽分不同,就會變得異常難喫;一個公式的錯誤,可能就會導致計算機程序運行崩潰;一個參數的錯誤,可能就會導致衛星發射失敗;一個藥物的比例出了問題,可能就會變成毒藥……
因此,我們想要更準確和深入地理解事物,必須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也只有對數學有較好的運用,才能夠以客觀、準確、有效地理解事物。
總之,想要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既需要我們學習思維的技巧,也需要積累足夠的知識,還需要我們規避思維的漏洞和陷阱。
只有這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我們才能夠,慢慢地挖掘本質、接近真相、看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