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歌曲如何發展成今日面貌,蘊含了什麼樣的記憶與心聲?探尋臺語歌的身世,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從類似論文的結構,就可以預見它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但尤其對於生長在1990年代的讀者而言,它精確地解釋了,我們的父母輩甚至祖父母們,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鍾愛那些雖然演唱者總是面帶微笑,歌詞卻極盡悲苦的歌曲。在作者縝密的寫作之下,台語歌不再單純只是歌詞與旋律的組合物,而是時代的巨輪下,能夠區分同類與他者集體記憶、文化認同的符碼。
儘管都是成長時期曾聽過的歌,但作為《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的「配料」,那些曾經認為老派,或者直接引述作者所說——「不屑一顧」的歌曲,也變得不再濫情且油膩;就連過去認為無意義的「襯詞」,其實都隱含著威權統治下的本省人,對過往的鄉愁。
相對於電影研究,關於台灣歌曲研究的著作似乎相對稀少,但歌曲同樣也蘊含政治意義,甚至從流行音樂工業出現以來,就不斷被用來作為文化統合的工具。過往因為缺乏知識份子的支持,台語甚至其他非華語的語言及衍生物,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重視,如今社會風氣已然改變,也期待這本作品能夠成為先行者,激發更多、更廣泛的相關研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