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同學問過,不懂《心經》講什麼,說讓我講一下。 我想了一下,還是用我的一貫風格去講。 《心經》原文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其實理解這經文,就跟我之前講的《何謂修行?》一樣。整個文章講了很多,但其實我只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在講,就是「福慧雙修」。 而《心經》其實也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去講,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其他的內容,都只是在這句話的解釋上延伸開來的。 那麼,這句話到底講什麼呢? 之所以這麼費解,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詞意理解差異。這版本的心經,是來自唐玄奘法師所翻譯的。他這人距今大約有1400年。那時候的用字遣詞,生活環境,和現代人都相去甚遠。 比如說,在古代,還沒有維度的概念。但在現代,卻有維度的概念。很多東西,用一個維度去理解,就已經很明白了,但在古代可能說來說去,都說不出這個東西。 第二,認知局限。傳統解經的人,去除上面的第一點原因之外,還會受限於他們所能觸碰到的世界認知問題。 比如說,當一個人沒有五眼六通時,他理解的世界,僅限於平層世界。 也就是說,他若去解經的話,他用的理解,或者是認知,都很容易局限於同層的思維。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就往物質存在不存在這方面去理解了。 其實,這句話說的是什麼? 就是說這「色空二相」,本就是同樣的事情。當一個有五眼六通的人去理解這句話,那實在是太簡單了。 也就是在說,「同層為真,異層為假」的這個事情。 現在的世界是真實的,但對於天界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假的世界。 所以人看到真實的物件(色),和天界看到這個人理解的真實東西就是假的(空)。這兩者就是同一個理解。 又比如說,我們那虛無飄渺的十年財運圖。一個人的財如何,早就在法界的層面出現了。但這東西對普通人來說,這就是空無的。但這實際上卻是那個人財運的顯現。 也就是說,如果在法界里,你根本就沒有1000萬財富的,只有100萬。那你在人間如何努力,也是夠不到1000萬財富,只能得到100萬。 但如果你還認死理,相信在人間的努力下就會有財,就能創造機會。那麼,這就是《心經》里講的「顛倒夢想」。 所以,想要在「色」這層面有變化,「空」這層面就得有相應的變化。當「空」有變化,「色」就會變化。 老師,這不對啊,剛不是說色空一體嗎? 那為啥人想把「色」改變而引致「空」改變就不行呢? 這可以啊,但是得有前題。所以心經一開始就講了:「五蘊皆空」。 也就是得先明白根在異層里。而同層的色是向著異層的空的規則去改變,那才管用。 再直白一點說,那異層的變化需要什麼? 那就是「福慧雙修」里一直說的「無漏功德/無相功德」,一個「空」的東西。 而天界33層,一層一個規則,這世界,不同的同層,就像套娃一樣,套著另一個異層。 所以如果一直在同層去追求,終無所得,「以無所得故」。不管你在哪一層都是。 《心經》教導我們不是追求同層的東西,也不是為了同層的變化而去改變異層的東西,這樣做,就是「有漏功德」。 「是故空中無色」。 若真能明白的《心經》主旨的話,我們只管往異層去修。此時我們的心,就再沒有同層的拉扯,做到「心無罣礙」。 遠離各同層的「顛倒夢想」,最終到達涅盤成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