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拖更这么长时间,请原谅我吧。
1《计算机导论》相关学习:今天(10.4)学到了第六章——计算机网络。或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因特网,其实没有问题,因特网是一个网络集合体,它是由许多网络组成的、覆盖全球的网络,它连接了全球所有的通讯设备。所以我们要从她的组成部分开始讲起。网络是由通讯设备连接起来事物,这个通讯设备可以是主机、打印机、智能手表、交换机、路由器等等,连接的方式就要涉及到协议,这个之后再讲。如果我们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例如教室或者城镇),有限台通讯设备相互连接起来的网络就被称为局域网。广域网(点对点广域网和交换式广域网)也是一样,区别是它的范围通常会大很多(城镇之间或是州之间)并且它连接的通常是交换机,路由器之类可以连接多个设备的重要节点。但是在现在,独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已经很少出现了,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局域网和广域网交叉的产物,人们通常称之为互联网。这时候你可能要问,既然是互联网,那么他们是怎么分布或者他们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第一层是骨干网,他有很多复杂的交换系统组成,这些交换系统就是网络对等交汇点,通过这个网络对等交汇点和下一层连接。第二层是供应商网络,他为客户提供接入端口。那么我们也就知道第三层是由客户构成的了。为了方便区分,第一层的骨干网和第二层的供应商网络统称为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SP),其中第一层骨干网被称为国际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第二层供应商网络被称为国内因特网服务供应商。
各种通讯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是软件的部分,这部分被称为协议。协议定义了发送器、接收器和中间通讯设备所必须遵守以维持稳定正常通讯的的规则。请想一下,如果我们要传输信息,就必须知道这个信息的内容、转码、编码,为了安全还必须考虑这个信息的加密方式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将其分层,进行职能分工以此提高效率。书中给出了协议分层的原则——每一层都必须能够进行相对且相反的工作,每一层所规定的对象格式必须完全相同。此外,层与层之间还必须进行相关的逻辑链接,这项规定暂时的用处我还没有想到。TCP/IP协议等明天再说,这内容还挺多的,我想恐怕需要三天这样子才可以将其基础学完。
2 《纳粹德国》有感:学术是专业的,要时刻注意其中的逻辑漏洞,坚信各种谬论都是很危险的。但人是极其虚荣、自相矛盾且多变的生物,我认为这是天性,无法避免,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去抑制人的这种劣根性,用逻辑去麻痹感情上的激动。书中有一句话我认为说的没错,政治从来不是新时代的神,救世主的政治冲动来替代宗教的狂热是完全不可取的。人无完人,要是做错事情,该骂该罚,不能因为他是“救世主”就可以随意犯罪,造神运动更是不可取。
3 链表(linked list):由于这里不是很好讲解,所以就把一些不恰当的说法以注释形式放在程序里了,望谅解
package LinkedList;
class Node
{
int data;//这里是节点中的数据部分
Node next;//这里是节点中指针部分,他指向下一个数据。当我们直接用节点名时,引用的通常来说是就是它的值,有时候也可以是这个节点本身
public Node(int data)
{
this.data = data;
this.next = null;
}
//初始化每一个节点,让每一个节点都保持同一个模型
}
public creatLinkedList
{
Node head;
public creatLinkedList()
{
this.head = null;
}
//这里表示他是无表头链接,也就是说表头不存储任何信息
public addLinkedList(int data)
{
Node newNOde = new Node(data);
Node temp = head;
if(head == null)
{
head = newNode;
}
else
{
while(temp.next != null)
{
temp = temp.next;
}
//从表头开始索引,一直到能够插入的位置
temp.next = newNode;
//将下一个元素连接到上一个节点的末尾。
}
}
}
总体来说,增加链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创建节点类——>创建头节点——>创建新节点——>链接新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