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錢效應》網路元素加入電影,一個勇敢但失敗的嘗試

2023/10/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幾天跟朋友騎車到影院,卻根本不知道要看什麼電影,就買了一部片長不長,IMDb 7顆星的《笨錢效應》。但因為我把票弄丟,在開播前5分鐘又再買一張,真的覺得只是看過去太可惜了。加上不小心發現男主角竟是小太陽的願望裡那個閉嘴哥哥,電影也嘗試將網路世代文化融合到大銀幕,雖然總體不是很好,但劇本、精神跟為何失敗值得一提。

raw-image

沒搞投資的人也能看懂

雖然整體是在講散戶防止一家公司因為華爾街的股票操作倒閉,讓倒閉之後的失業潮需要購買避險基金,而避險基金(華爾街)得以從中獲利,散戶跟公司的錢都輸光光。和朋友看完都一致認為裡面雖然用到很多術語,例如軋空、放空、認購權......等等沒在投資的人根本聽不懂的名詞,但是劇情上來講,還是簡單的概念──眾志成城,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笨錢?觀眾就是笨錢

那些拚死拚活用薪水買股票的散戶,永遠抵不過華爾街動輒千萬的操作,以及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伎倆。散戶的錢永遠是被操作的對象,所以華爾街稱之為「(笨錢Dumb money)」。

大多數的觀眾都是中產階級,也就是華爾街的笨錢。觀影時,觀眾更能體會的不是上層階級的挫敗,而是每個老百姓為了信念,在世界最難團結的錢上面團結,打敗那些將觀眾視為笨蛋的菁英階級。

更感人的是,故事是真實事件改編,真的有一個像Paul Dano的人,用網路直播跟討論版帶起一波「散戶革命風潮」,讓避險基金公司虧損倒閉。真實事件中的聽證會也如實搬到螢幕上,更在片尾原封不動播映當時開庭的真實情況。

或許是因為美國聽證會的內容沒有版權限制,才能改編發生沒幾年的金融風波,裡面的人物和真實世界中的人物如出一轍,若是在台灣可能就會因為諸多司法程序無法改編。

網路元素搬進大銀幕的批評

故事年代發生於2021年,購買股票不再需要坐在證交所,人物也都是底層散戶,所有的交易都是發生在小小的手機螢幕上。基於電影是視覺藝術不是文學藝術,手機的畫面不僅要一目了然,又不能迫使觀眾去讀裡面的文字,實在是很有挑戰的一件事。

加上抖音、Raddit(美版PTT)、YouTube直播興起,接連不續的歌曲和網路論壇環繞於生活之中。導演為了將網路文化和音樂兩種元素重現於電影中,利用音樂作轉場,不時用拼貼的螢幕、快速剪輯、再現網路論壇與直播畫面,帶入不同角色之間的生活。然而,正是不絕於耳的音樂,使電影在聲音上的效果變得浮濫。流行歌的節拍一開始頗為新奇,到中後段令人變得麻木。其他音效上的表現也因為音樂過於搶眼而失去地位,無法塑造更多環境的細節。



總結

改編自兩年前的股市奇蹟,劇情易懂,無須理解太多投資術語,也能因為角色地位明確,與普羅大眾息息相關。加上經常參與獨立電影的Paul Dano加持,和其他配角的搭配毫不遜色,這兩點值得讚許。

對於呈現時代氛圍來說是成功的嘗試,然而在電影美學上仍須找到流行音樂與視覺藝術的平衡點。流行音樂的嘗試在畢業生中頗為成功,也讓該曲流傳至今;而手機世代的視覺文化直接移植使用剪輯呈現,而非美術,效果如何仍需商榷。

總體來說,這部片有興趣的話可以在OTT看就好。

不過還是鼓勵各位到戲院支持自己喜歡的電影。

raw-image


28會員
63內容數
創作、愛戀、成長的絮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