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讀後心得:最容易入門的生活會計指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最近開始推薦好書給周遭的親朋好友,我得到的回饋是:



大家都很少看書了,有沒有能推薦給大人小孩一起看的書



所以我想說推薦一些圖文並茂的書,或是漫畫可能大家會比較容易接受,因為比起文字,大腦吸收圖像的速度,比吸收文字快6萬倍。所以說今後會分享一些青少年能獨自閱讀,或是大人可以帶著小朋友一起看的書。

不知道大家對於會計的印象是什麼? 如果不是念會計或是與財經相關的行業,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會計是很難的專業,有問題找會計師就好了,一般人應該不會用到會計吧?


今天想要介紹的書叫做《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作者是山田真哉,這本書其實是將近15年會計入門的暢銷書,作者藉由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事,就是想擺脫大家對於會計很難的印象,所以書中的案例大多也是舉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情形,希望大家都能具備基礎的會計知識,無論是個人理財、家庭收支,或是創業,懂會計有好無壞,我認為是人人都一定要會的基本常識。


推薦小孩看的理由

為什麼我會推薦這本書的漫畫版本呢?

這是因為我家國小女兒很喜歡看屁屁偵探,我想說與其聽我講「什麼是會計」,不如讓她自己看,之後我們再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而且因為是漫畫,所以國小生也可以很輕鬆的看完,我希望看過這本書之後,小孩能有基本的數字概念,會計不只是記帳、管理收支而已,而是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會遇到。

例如書中提到「人為什麼看到免費兩字,就會失去理智」,信用卡系統公司Visa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說台灣消費者易受「中獎」、「免費贈禮」、「獨家優惠」「期間限定」等話術詐騙,正是因為不懂會計,沒有數字概念,所以看到免費兩字,理智線就斷線了。

所以說,我想推薦本書的漫畫版本,大人小孩可以一起看,學點基礎的會計知識。

本書其實是有劇情的,女主角叫做真鍋流華,是偶像團體的成員,她父親真鍋大介遇到中年失業,想要創業改開行動可麗餅餐車,但因為不懂會計處處吃虧,正好女主角公司的會計師伊東香織願意幫忙,故事就是從開行動餐車開始,漫畫藉由許多案例教導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要知道的會計知識。


以下會介紹四個我認為「你應該要知道的日常生活會計知識」,書中其他部份就建議自己閱讀會比較有樂趣囉。


人一看到免費就失去理智?


大家是不是常常聽到廣告出現這句話

單筆消費滿額XX元,「免費」贈好禮,送的可能是紀念品小物、文創商品、反正就是讓你感覺到「賺到」東西。

實際上,這些東西用的到嗎? 見仁見智,反正會讓人覺得不拿白不拿,其實為了湊滿額,不僅沒有省到錢,你不知道又多花了多少錢?

還有像是蝦皮定期會贈送免運卷,也是利用人想要省運費的心理,讓你產生賺到的感覺,事實上,蝦皮的免運卷也是有消費299滿額的限制。

所以為了湊免運,你通常一定會消費超過這個數字,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蝦皮定期放送免運卷,你就變成每個月固定會產生消費,這等於是變相的訂閱制。



人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免費」兩字呢



這可以用行為經濟學的「展望理論」去說明,這是《快思慢想》的作者丹尼爾.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提出的理論。

簡單來說,你掉了一萬元的難受程度,會遠超過彩卷中獎一萬元的喜悅,這就叫做「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說人話就是,損失金錢的感覺是人人都想迴避掉的。

像去年台積電從679瞬間大跌,我腦袋中不停閃現一句話,「早知道就趕快賣一賣」。

我也是正常人,賠錢的感覺是很差的,從台積電三百多開始衝的時候,腦子一熱只想著「大家買我也要趕快買,這護國神山倒,台灣也要倒,安啦!」

結果沒想到噴到最高點,腰斬的速度也快,賠錢難受的程度真的比賺錢帶來的喜悅大很多。

這個就是人的慣性,害怕損失造成的恐懼。

像是我有個同事,老是念念不忘過去賠錢的事,一直再講某支股票讓他陪到脫褲子,每當午餐時間大家在聊股票,他總是說「我再也不玩股票了」,不過有趣的是,他還是很熱衷跟我們一起討論股票。

也就是說人一旦遭受損失,難過的程度會比較強烈,甚至是超過賺錢喜悅的程度,為了要避免難受,人就會下意識做出絕對不會造成損失的決定。

所以人才會這麼喜歡「免費」這兩字。

這是因為,「免費」表示從一開始就能避免損失,就算是半價或是打折,萬一我們不喜歡買了下去,還是浪費錢,如果是免費,那絕對不會有損失。

請記住一句話,免費的最貴,有時候為了「免費」去湊免運、湊滿額,仔細想想真的有省到錢嗎?



叫賣竹竿的小販不會倒?

經營企業的使命是「永續經營」,所以為了求生存,商人的方法一是降低費用,二是提高營收,

以日本賣竹竿為例,一根竹竿兩千元,也不是整天都會有人要買竹竿,這個就很有趣,他們賴以生存的方式會是什麼?

書中推測有可能的原因是:

第一、有可能是五金行老闆送貨,順便賣竹竿,有人買就加減賺,反正是五金行裡面販售的商品,本業不是靠這個賺錢。

第二、竹竿是要用來曬衣服,但是需要固定的工程,做工程的人會跟你推銷要不要用好一點的料、或是再追加其它相關工程,像是這個白鐵做比較勇啦,我們還有新的底座你要不要試試看,保證安全或是拉長使用年限之類的話術。

在台灣,其實一直有一類的店面,就讓我很好奇,平常看起來也沒什麼人,一條街上飲料店、便當店不知道換了幾輪了,但這種店就是屹立不搖,從來都沒有換過。


像是什麼「伊蕾名店」「奇威名品」「鎮衣店」,這其實在PTT上也引起許多網友討論,看了大家的留言,我才了解到這些店的經營之道,其中關鍵就是「客群」,像是有的人留言說

「奇威+伊蕾很對中年胃口會掏錢買」、「大戶都嘛一次買一堆,賺這一檔就夠了」、「我阿姨很愛伊蕾,去一次就是撒一萬才出來」、「很多都是店員傳DM給老客人勾一勾直接寄到家裡,當然看不到人來買」、「單價高不用太多客人」、「伊蕾定位就是阿姨啊」、「我阿嬤都去伊蕾名店買衣服,就是他們的客群啊」。

所以我整理一下這些店能開在鬧區有三個要點:


第一、有固定客群

第二、客群消費能力高

第三、商品單價也高

真的不要小看婆婆媽媽們的消費實力,不要忘了在台灣,老公賺的錢大部分都掌握在老婆手上,許多婆婆媽媽們看似不起眼,殊不知可能身家上千萬甚至上億。

所以說,看到書中這段,真的讓我想一句話,「存在必有其道理,只是你不知道罷了」,日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事看起來不起眼,但是你用數字去推敲,就能發現很驚人的事實。



省小錢花大錢?

假如一千元的東西打五折,結果省了五百元,可是價值一百萬元的東西能打九折呢?結果是省了十萬元,從結果來說,哪個狀況才算是賺到呢?

節省的目的是在控制支出,所以看的不是買到高折扣的東西,而是必須考慮「省下多少錢」。

省錢不能從百分比來看,要看實際的金額,還有替代方案的金額。

比如說選擇降低成本專案,一個專案叫做節能減碳專案,實際上是在減少A4紙使用量,一年可以節省50%用量,不過實際上一整年只省了十來萬。

另外一個專案是做回收貴金屬的專案,換了另外一間回收率較高的廠商,回收率只多了5%,可是節省的金額高達數百萬。

如果你要選擇省錢,要如何選擇呢?

因為執行專案其實也是需要費用,你必須投入人力、物力這些隱形成本,所以説要注意省的錢跟投入的成本去相比較,如果省不了多少錢,還不如不要做會比較好。

我工作上還有遇到一個省小錢花大錢的案例,現在對化學藥品的管制越來越嚴格,部分藥品都會勸導禁用或是少用,公司就遇到某個非常重要的化學藥劑被列入其中,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方法是投資廢水處理設備,因為被管制的是工業廢水,而不是說你不能用這個藥劑,只要你接近零檢出就過關,第二個方法是更換藥劑,換成沒被管制的藥劑。

乍看之下,投資廢水處理設備比較花錢,換藥劑比較便宜,所以老闆就選擇更換藥劑了。

問題就出這個藥劑已經使用多年,產品使用這個藥劑生產很穩定,品質也很好,結果換了這個藥劑,品質在當下測試的時候沒有發現問題,等大量生產的時候,才發現會有粉狀顆粒殘留,後續還要投資新的設備與純水清洗,然後部分出問題的產品,等發現的時候已經出給客戶了,還要緊急招回處理。

當然,從事後論來看是不公平的,每個人都是在做當下最好的決定,只是這個案例提醒我,經過時間驗證過的產品,製作流程能不動就不要隨便亂動,千萬不要為了省小錢結果是花了大錢。

生活中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過去買東西習慣挑便宜的買,比如說去買鞋好了,有次百貨公司折扣,Dr.martens馬汀靴打三折,可惜size差一號,我想說這麼便宜不買不行,結果買回去穿沒幾次,因為腳太痛了,於是這雙鞋就送人了,你說這個錢不就白花了嗎?

後來我就告訴自己,喜歡的、很確定自己一定會每天用的,就不要貨比三家,買下去就對了,在那邊省東省西,其實也省不了多少錢,而且平白浪費了不少時間,怎麼算都划不來。



拆帳時,負責刷卡結帳有好處?

主角爸爸去參加同學會,結帳的時候主動拿信用卡去結帳,其他人再給他現金,這有幾個好處,第一、信用卡有累積紅利或是現金回饋,第二、付錢要慢,收錢要快,因為手邊要多留一些現金週轉,這個就叫做現金流量的概念

因為做生意要有一個概念,身邊隨時要有現金週轉,如果出現重大風險或是投資機會,身上沒有現金週轉是很危險的事。

以個人來說,像是生了大病,臨時要付大筆醫藥費,就算你有商業保險,從出險到錢進你的戶頭都需要時間,如果你手頭上沒有現金週轉,不免就要去拜託人去借錢、或信貸之類的方式快速去借錢。

或說,一個投資機會出現的時候,你身上沒有現金或是閒錢可以去投資,結果白白錯失掉投資的機會。

結帳時幫大家刷卡,先收現金進口袋,也就是所謂付錢要慢,收錢要快的原則,不過我們還是要注意卡債的問題,不要刷卡刷得過頭,變成卡奴就得不償失了,在這部分則是建議要有記帳的習慣,現在手機app記帳很方便,記帳已經不用像過去一樣要拿個本子記流水帳,這樣做其實很浪費時間與精力。

我們記帳的目的是需要知道每個月的收入還有支出金額有多少,當刷卡刷過頭支出大於收入,就要特別小心。

我自己是使用麻布記帳,因為app會去自動抓你刷卡的資訊,我只要知道這個月我已經刷了多少錢就好,十分方便。



總結:消費需要有數字概念

最後來做個總結,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會計是很難的專業,其實這本書是希望,大家就算不擅長計算數字,也要有基本的「數學概念」。

會計會用到的數學,大部分國小都教過了,按一按計算機就好了,有點時間還可以打開excel,建立試算表公式來協助計算。

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多狀況會用到會計了,只要有點數字概念就不會吃虧,

像是「人一看到免費就停止思考」「省小錢花大錢」「庫存太多造成浪費」等等,

就拿你日常生活的環境來講好了,我們擁有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就是因為對東西的數量沒有概念,

你冰箱裡面是不是有放了很久的食材,放到壞掉都不知道?

衣櫃有許多衣服太久沒穿,衣服都發霉了不能穿,結果只能扔掉?

有點數字概念,消費的時候想一下就能避免很多無謂的浪費。

另外這本書我跟國小女兒一起看過之後,我女兒提出一個問題:

那路邊這麼多夾娃娃機,他們是怎麼賺錢? 每次我們經過也沒看到幾個人在夾啊

哇~看完書就能舉一反三了,我還真沒想過夾娃娃機的盈利模式,

上網查了一下大台機台要6萬元,小台也要2萬元,先不算水電租金的話,店面夾娃娃機至少也是10台以上,如果他們都可以撐住不倒,不管機台是租賃的還是貸款的,這表示獲利一定是超過這個數字。

親子一起討論日常生活的觀察也蠻有趣的,我最近聽到一句話,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幾十年,聽到很有感,孩子能待在父母的身旁時間其實很有限,除了帶孩子去吃喝玩樂之外,選擇一些有趣的書親子共讀,帶著孩子一起透過書本觀察世界、累積一些知識也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所以這本書我真心推薦親子可以一起共讀,唸完之後可以討論看看自己生活中的消費是不是有問題,特別是書中所提到「人一看到免費就會停止思考」的概念,用來檢視電視廣告、網路廣告,你會發現「免費」「滿額贈」「期間限定」無所不在。

我們可以學會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對吧。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難題,「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你的答案也許已經被某人寫在書裡了,唯有閱讀能解決你的問題,擴展個人的視野,希望遇到瓶頸的你,在這裡能聽到你需要的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