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的實修法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談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則大家耳熟能詳的禪宗公案。

當初禪宗二祖慧可大師,還是叫神光和尚的時候,因為內心極度不安,所以聽到有人談論西來東土的達摩祖師,於是千里迢迢的去向達摩祖師求法,為了表示自己求法的決心,他割下了一隻手臂以示證明。達摩祖師見神光和尚求法之心如此堅定,於是答應傳法給他,並將神光的名字改為慧可。

慧可禪師問道:「佛陀所講真正成佛的道理,我能夠從師父您這裡得到嗎?」

達摩祖師說:「真正成佛的方法,是無法從我這裡得到的。」

慧可禪師聽了很茫然,便說:「我的內心感到很不安寧,乞求師父給我安定內心的方法。」

祖師回答道:「把你的心拿來,我來幫你安定。」

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找了很久),回答道:「我找了好久,我就是找不到我那顆不安定的心。」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已經將你的心安定好了。」

二祖聽後豁然大悟。(之後的三祖、四祖也都是用這個方法開悟的)

這個故事裏頭,達摩祖師在談話間已經教了二祖一個修心的方法--往內尋覓自心的修法,這正是「煩惱即菩提」的實修法。

一開始二祖他覺得心很不安,此時他並沒有向內心觀照,他沒有真正去看自己的心,所以認為不安的情緒是真實的,於是達摩祖師叫他把不安的心找出來。二祖很認真去找那一顆不安的心,他找了很久,怎麼找都找不到,終於他發現了,原來打從一開始那一顆不安的心就是不存在的。於是他跟祖師說:「我找不到心。」接著祖師再提點他:「我把你的心安好了」,這時候二祖他突然了解到既然心都找不到了,哪裡還會有心覺得不安呢?所以我們應該利用這個尋找心的實修法--大圓滿中稱之為覓心法,去面對情緒。這跟《心經》的〈般若觀心法〉是一樣的。

當情緒、煩惱產生時,如果我們不去找它的來源、不去找它在哪裡,它會緊緊的束縛我們,但如果認認真真去找、去看,我們會發現這些情緒、煩惱都是不存在的,當下我們就從束縛中解脫了、自在了。但是這種解脫並不會持續太久,因為跟情緒、煩惱相比,我們認出「這一切是不存在」、「我們的心是不存在的」、「我們的心是空的」這樣的力量非常非常薄弱,如同玻璃棒對鐵柱,完全不堪一擊,一下子這些情緒、煩惱又席捲而來,又將我們束縛住。所以我們要練習、要去看、要去「照見」,每天持之以恆,時時刻刻去練習,看見煩惱、情緒是不存在的、看見自己的心是空的,解脫的習氣會越來會強大,越來越有力量。到後來只要煩惱、情緒一生起,當下往內一看,煩惱、情緒速迅解脫得無影無蹤,完全不留痕跡,不像一開始還要反覆去看、去確認。再進一步,我們已經清楚煩惱、情緒會自生自解,若是對此我們完全相信、完全有把握,當煩惱、情緒生起時,我們會連看的想法都沒有,因為看多了、看膩了,不再有任何疑惑了。

但是在一開始練習這個修法時,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必須把對境與情緒、煩惱分開,一般沒有太多修行的人(包括我當初在練習的時候)會把對境跟情緒、煩惱黏在一起,會認為它們就是一體的。這是無始劫以來,我們自己將自己鍛鍊成如此的結果,讓對境與情緒生起之間,幾乎沒有空隙,看起來就像是同一個本體。實際的情況則是我們先看到對境,之後情緒、煩惱生起,中間是有空隙的,而我們要去看、要去找的是情緒、煩惱,而不是去看對境、去找對境。如果我們看的是對境、找的是對境,我們只是不斷放大情緒、增強情緒,最後會被強大的情緒給吞沒、會被強大的情緒給淹死。

所以這裡我舉幾個例子,讓大家了解對境與情緒的差異。比如:我踩到狗大便,我馬上會很生氣。「踩到狗大便」是對境,「很生氣」是情緒。我們要去看的是「生氣」的瞋心,而不是狗大便。再如:我看到一個漂亮的女生,我好喜歡她。「漂亮的女生」是對境,「好喜歡」是情緒。我們要看的是「好喜歡」的貪欲,而不是漂亮的女生。再如:我的身體生病了,我感到好痛苦。「生病的身體」是對境,「痛苦」是情緒。我們要看的是「痛苦」的情緒,而不是讓痛苦產生的病體或是疾病。以上三個例子清楚說明了對境與情緒、煩惱的差異,千萬不要搞錯了。起初我就是弄錯了,結果越修越生氣,覺得這個方法一點用都沒有,後來在上師三寶的加持下,我才發現自己修錯了。

這個覓心法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必須從座上的小煩惱、小情緒、小念頭修起,當我們修持儀軌,修到安住的時候,總是清淨一下子,內心的念頭就又開始跑來跑去,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去找念頭的來源。當我們找不到這些念頭來源的時候、我們產生念頭不存在的感受的時候、我們體驗到自己的心是空的時候,我們就放鬆,讓自己沉浸在這種感受體驗之中。之後念頭可能又再度生起,我們又再度去看、去找;找不到時,我們就放鬆、安住……,如此反覆觀察、安住,我們會越來越熟練,而當我們放鬆安住時,就是處在無念而覺醒的狀態。等我們下座之後,即使是在行住坐臥之中,當念頭、煩惱、情緒一生起,我們馬上能夠認出這是念頭、這是情緒、這是煩惱,在我們認出的當下,這些念頭、煩惱、情緒,就如同黑暗見到光明一般,瞬間消失,不留痕跡,剩的只是空空亮亮的覺受。這個體驗非常奇妙、非常有趣!

總之,學會這個方法後一定要去練習,練習就是修行,練習才有實際體會,累積的體驗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成為證量。因此只是理解而已,那是一點用都沒有的,這點特別、特別的重要。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