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與法相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佛法中所謂的「法」?若是以人道有情眾生的觀點而言,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無非由二種世界所組成,一個是外在的世界,一個是內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所感受到的部分,而內在的世界只能藉由心來感受;換句話說,外在的世界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客觀世界,而內在世界則是個人的心理世界。因此,佛法中所謂的「法」,或者稱為諸法,就是一個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現象,包括了外在的世界與內在的世界(事實上,純粹就感受的觀點來看,根本沒有內外之分)。

我們所感受到的這些現象,無非是用影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思維與情緒來呈現,也就是佛經所說的色、聲、香、味、觸、法,其中這裡提到的「法」是專指內心的心理活動,也就是上述的思維與情緒。這些能夠被感受到的現象,在討論其表現與其本質的時候,表現就稱之為「法相」,本質則稱之為「法性」;也就是討論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法相與法性來討論。法相,不需要我們多加討論,因為一直出現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這些感受就是法相,我們對這些表現十分熟悉,我們所不熟悉的是這些表現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否如同我們所感受一般,是真實存在的?

法性,又可以簡稱為「性」,指得就是法的本質。什麼是本質?就是本來的模樣、真正的面目。既然稱之為本質,可知本質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一直都是如此,所以才能稱之為本質;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東西」是不斷在改變的,就不能稱它為具有本質,或是具有固定不變的性質。因此,當我們仔細去觀察生活中的一切,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外在的世界,還是內在的世界,都是不停地在變化,因為它們都在變化的緣故,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它們都不具有本質,不存在真正的不變的本性;沒有本質的意思,就是本質是空的、是不存在的,這也就是佛法中所稱的「空性」或「性空」。

不斷變化就是沒有常態,也就是佛陀所說的「無常」;因此,我們根據上述可知「諸法無常」的意思其實就是「諸法空性」;空性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空性。從表現上來說,諸法是無常的;而從本質上來說,諸法是空性的。既然諸法是空性的,也就證明諸法都是虛幻不實的,雖然能夠被感受到,但它們本質都是空的;因為諸法本質都是空的,所以諸法彼此之間是平等的。所以在佛經上所使用的名詞,無論是「諸法無常」、「諸法空性」、「諸法如幻」、「諸法平等」…等等,都是同一個意思。

既然諸法的本質之間是平等的,但身為凡夫的我們為何感受不到?這是因為諸法的本性雖然是平等的,法性是相同的,但是它們的表現卻不是相同的,它們有無法計數的展現,而這些展現的內容如何與自己過去所造的業有關,當我們不斷造作善業,之後所感受到的展現就會是愉悅的;反之,當我們不斷造作惡業,之後所感受到的展現就會是痛苦的。而當我們迷惑在它們的展現時,我們就無法認出它們的本質是平等的。

諸法的展現,就是上述所謂的法相,簡單說就是一個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即是上述所說的影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思維與情緒,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展現,從大的格局來看,對於我們人道有情眾生而言,它就只是一種感受而已。而無論是哪一種感受,對於一般人道的有情眾生而言,最終只有三種結果:對於愉悅的感受就會生起想要一直擁有的貪心狀態,對於痛苦的感受就會生起想要排斥、拒絕的嗔心狀態,對於沒有愉悅也沒有痛苦的感受就會生起無所謂的癡心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說,佛法的修持主要在改變自身對於感受的反應,因為我們認不出感受的本質是相同的,所以對於不同感受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反應,但藉由佛法的修持,我們可以體驗到各種感受的本質都是相同的,都是不存在的,於是我們能慢慢調整對於各種感受的反應,讓這些反應逐漸趨向一致,當我們徹底體驗這一切都只是一種感受而並非真實存在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對這些感受產生任而反應,而只是靜靜地看著它們發生、變化、消失。

因此,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之中,不論出現什麼樣的感受,殊勝的覺受也好,或是低劣的覺受也罷,其實都不需要去在意,也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即使是修持大圓滿頓超時所見到各種清淨的本尊壇城,也都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意義;看到清淨顯相唯一有價值之處,就只是告訴修行者過去所造的惡業正在逐漸消失,於是在感受上自然就會出現相對清靜的顯相,但不管是清淨的顯相或是不清淨的顯相,都是一種顯相,顯相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空性的,既然是空性的,就不值得我們去討論、去研究。我們真正應該在意的是自己對於這些顯相是否能夠忍得住,是否能夠不給予任何回應。對於法相而言,我們真正必須要關心的是,也就是前面所提到過的,諸法的展現並不是毫無規律,不是沒有任何理由地胡亂展現,它的顯現的規則是根據因果律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關於法相,我們只要牢記這一點也就足夠了;而認出法性,也就是明心見性、開悟,才是佛法修行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法相的修持上,真正有意義的是應該去做法性的修持,可惜以目前來看,不論是說法的上師們,抑或是跟隨的弟子們,絕大多數都把重心放在法相的修持上,為何如此?因為有情眾生的習氣使然,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法相修持讓他們「有事可做」,因而更有安全感,更覺得自己有在修持、有在進步、有某種變化,卻不知道這種「有事可做」的法相修持,即使耗費千萬億年的時間去精進修持,終究是竹籃打水,落得一場空。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