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05】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9281957&osm=Ad07

https://www.momoshop.com.tw/goods/GoodsDetail.jsp?i_code=9281957&osm=Ad07



推薦度:❤❤❤🤍🤍

難易度:❤🤍🤍🤍🤍

心得:這本書提到財富滿廣的面向,有些東西限定在美國,就不多贅述,有些方法我本身不太認同,但還是做完摘要,譬如股票的價值投資,本人是追求指數投資。還有諮詢理財顧問方面,我個人認為也非必要。以及關於省錢那塊,其實在<持續買進>那本書就有證據表明,比起省錢,擴大財富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開源,而非節流。

其他書中的部分大致上都算在我的認知觀念內的知識內容,我認為可以額外閱讀,但非千萬必要看的書籍,因為大多觀念其他書籍也有提到,但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案例可以參考學習可惜書中沒看到幾個特別的圖表或是圖片說明一些觀念,所以讓這篇摘要有點乾澀,整體來說不至於到太糟,於是仍然寫了一篇文章做摘要。

第一章:投資三戒律

1.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險

2.如果不能確定會有收穫,就不要去冒險

3.如果發現自己可能輸不起,就不要冒險做任何投資

第二章:投資組合一定要兼具穩定性和流動性

把部分資金用於不具流動性的資產並沒有什麼錯,這種資產長期下來的報酬都會比較高,但你一定要隨時在投資組合中,儲存一部分流動水庫。

資金最大的風險,就是必須立即將資產轉為現金時,卻沒有辦法達成。無論一筆投資看似多有價值,當你想將之兌現時,它卻不具備流動性,那這筆投資就一點實際價值也沒有。

流動性危機的罪魁禍首,往往就是槓桿操作或是借貸的資金。

槓桿的意思其實是「在我處境最糟糕的時候,讓別人有權奪走我的東西」

要花多久時間才能脫手、脫手的成本有多高、市值會跌多少,以及人們通常會以此抵押來借貸的金額。流動性,是避免財富蒸發的唯一辦法。必須讓你的投資組合保持穩定,同時具有流動性。

第三章:你就是投資組合中最重要的資產

在投資組合當中,最大的一筆投資就是你自己,就是你這一輩子從業而來的所得。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力資本,而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不亞於金融資本,如股票、債券、現金、共同基金等。

所以,採納「別把現金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經典的好建議時,請記得,你也是其中一顆蛋。一定要盡你所能,確保你的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不會同時垮台。

人力資本有兩種風險:一般風險和特定風險。一般風險對每一個人的人力資本都會造成威脅,無論你的身分為何;特定風險對人力資本產生的危害,則依個人情況而異。

一般風險包含死亡風險、居住地點、通貨膨脹,以及寸步難移。

你的技能價值為何,取決於你的所在地(還有該地的時間點),以及所在地國家的經濟狀況。

特定風險則是所屬公司面對的產業競爭、供需變化、職業傷害等。

員工持股信託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把金融資本裝進人力資本的籃子裡。

如果你覺得一定要投資自家公司的股票,那就不要讓持股比例超過10%。同時也要抗拒誘惑,不買進與你任職產業有關的產業基金。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風險。你的產業走下坡時會成長的資產,可以考慮買進,譬如在塑膠業工作,可以買進能源類股避免因油價上漲導致公司損失時的調和。

第四章:守住財富的第一步:力抗通膨

只要價值不穩定或是浮動,因而無法自由將1美元轉換為100美分,這種資產就不是現金。

投資可以風險低,也可以收益高,但這兩個特質絕不可能在同一筆投資中同時擁有。

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通常他們會持有90天內到期的商業票據、不動產抵押證券,但其實風險高到不行,如同公司債一般,而2008年最大的貨幣基金就持有7500萬美元的雷曼兄弟商業票據,讓原本相信1美元可以等值換到1美元的基金消失信任,接著投資人從貨幣市場基金中撤出高達1230億美元。在貨幣市場裡,每增加一點報酬都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是取得更多高風險的票券。要測試基金的安全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檢視扣除費用之前的收費。

通膨是未來最大的風險,由於你未來生活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你的儲蓄無法跟上物價上漲,抗通膨債券則為你提供了幾乎萬無一失的保險,等於是現金加上未來開支的保險。抗通膨債券本身的設計,就是其價值會隨著生活費用上升,所以它的購買力不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第五章:守住財富第二步:了解你的金融擔保

大多數的金融擔保都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好。美國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只承保經紀商倒閉,或侵吞投資人金錢的案例。(台灣比較不同,台灣有集保保護股票,基金的資產管理與保管也是分開,所以境外基金公司倒閉,投資人仍可按一定流程取回個人的投資金額)。

但這些保障並沒有很全面而且漏洞百出,譬如馬多夫的龐氏騙局中,即便投資人損失50萬美元,最後只理賠10萬元,因為宣稱最終沒有把投資人的基金拿去投資有價證券,所以不理賠超過10萬的現金部分。

第六章:守住財富的第三步:不買高收益債券

不要去追求殖利率,較高的當期殖利率不代表未來會有較高的收益。整體報酬率等於收益加上或減去債券本金價值的變動

債券的另一個價值——很少被人提及——是可以用來對抗通貨緊縮。儘管日本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了一些跟美國同樣的做法,卻還是受虐於通貨緊縮幾乎長達20年。

第七章:追求財富的第一招:認識股票的風險

所謂風險,就是你可能會損失金錢的機會。

你自己的情緒就是股票未來回報的參考指引,當你認為報酬會很好的時候,它反而可能會萎縮;當你認為世界末日快來臨時,股票反而可能很便宜,很適合買進。

投資的態度應該是把股票當作可能——但並不確定贏得過其他資產的選擇,應該同時把一些錢放進債券、現金及房地產部位,也許他們有機會表現得更好。

第八章:追求財富的第二招買賣股票的三原則

不要過度自信,才能避開不必要的麻煩

1.你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股票的股價上面,而是應該放在發行公司的商業價值上面

(編按:這邊是針對價值投資的想法,若如我採行指數投資,則類似於不要將注意力放在短期的股票股價上,而是應該放在長遠複利投資後的成果。)

2.你必須真正了解「市場先生」

它是成千上萬投資人交易員的化身,他們奇思怪想,讓每天的股價像心臟病患一樣起伏不定。當然,你不需要只因這些經常不理智的人提出要求,就跟他們交易,實際上,市場先生這麼積極熱切,恰恰是你不該隨之起舞的訊號,你應該專注於自己的財富目標。

3.你必須保持一個投資的安全邊際

你能承受的損失是多少?投你的投資理念應該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投資有收益的機率應該要大於蒙受損失的機率。(編按:指數投資人可以先了解過去的投資組合歷史最大跌幅MDD去評估自己是否在未來有辦法接受這樣的狀況,同時意識到指數投資並非一蹴可幾)

第九章:省一分錢,就等於賺了一分錢

養成有效率的駕駛習慣:開車不要猛踩油門,速度不要過快,長途開車使用巡航定速

走路或騎車去上班、不要每天都花錢買午餐。

減少在外用餐:尤其是加購的酒類

戒菸、到圖書館借閱書籍或是免費的電影來看,可以減少購買及訂閱串流帶來的資源浪費。

利用曬衣繩,而不是電力或瓦斯烘衣機,這兩個機器都會讓電費高昂

不要在肚子餓的時候去超市買東西

超市的便利性就反映了較高的價格成本,有意志力控制飲食,同時控制體重,或者考慮一次的大型採買,而不是多次的購買。

避免簽訂保險合約、汽車保修約定,或者家用電器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延長時效保證書——特別是幾乎不可能遺失或損壞的手機,而且可能沒幾年就換新,不應該選擇昂貴的電話費,而是便宜定額的收費契約。

不要去管信用卡的最低支付額

銀行刻意把最低支付額訂得很低(一般是你所欠款的3%),藉以鼓勵信用卡持有者去花錢。

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出,有4850萬使用信用卡的美國人,習慣上只付每個月帳單上的最低支付額,結果他們每年整體的額外支出費用(欠款利息),竟然高達258億美元。支付高於最低支付額以及縮減新的購買行為,是唯一能讓你脫離債務陷阱的辦法。

最後,信用卡應該每半年去貨比三家,找出最優惠利率的信用卡使用。

第10章:529教育計畫

台灣沒有,跳過本章

第11章:想要獲利,就別碰槓桿型或反向型etf

這類型etf有非常複雜的機制

但我認為作者在這章的介紹太糟,台灣有更多介紹槓桿etf的文章跟詳細介紹,更完整的拆解它。

第12章:大部分的對沖基金根本就是唬爛

「投資組合裡要有對沖基金」,完全是個大迷思

馬多夫的龐氏騙局,用新投資者所注入的資金,來支付已存投資者的紅利。

1.倖存者偏差

平均獲利只包括勝利者或倖存者,失敗者的紀錄就不能再污染歷史紀錄了。

2.回填偏誤(backfill bias 也稱為回填偏差或即時的歷史偏見,都會造成指數歪曲)整體平均的獲利,就是將大部分不為投資者所知的這些勝利組基金的報酬灌風,所導致的結果。

3.前瞻性偏誤look-ahead bias將研究時無法獲得的基本數據整合在一起,而得出有偏差的結果,這些結果接近預期結果,但與實際結果不符

利用回測將不存在的股票納入績效評估中,據稱為能夠打敗標普指數

當然,依然有良好的對沖基金,譬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詹姆斯·西蒙斯的文藝復興基金,就是少數例外,他們都有長時間良好的報酬紀錄。

2007年晚期,專門研究另類投資的非營利機構格林威治圓桌論壇,對集體監控超過一兆美元資產的投資者,進行了一個調查,調查者問他們如何就對沖基金進行盡責查證,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調者回答,他們至少有些時候透過「非正式的程序」。超過19%的人「一直是」非正式地予以評估,而非採用標準化的清單或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針對重要比率或金額及其趨勢加以研究,並查核非常變動情況及其項目的證實程序)

所以千萬不要只根據口耳相傳或基金的名聲,就進行投資。需要盡可能的查證以及使用基金風險評估清單。

第13章:操作期貨能賺到錢,不過得利的不會是你

有關期貨的一般嘗試是,你只需把它買起來擺著,等價格上漲,而且光靠通貨膨脹就可以讓你賺錢了。但這個信念卻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商品的企業消費者,也是每天都在市場哩,他們的購買量大得驚人,目的就是要壓低價格。


果你跟在那些大消費者之後買了期貨的避險商品,由於後者的購買量十分龐大,因此避險商品價格已經被推高(在這時候,專業的期貨交易員會知道,你最好是賣出而非買入),結果就是,你付出了過高的價格,以至於就算你對期貨價格的預測是正確的,仍然可能虧錢。

由於避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你必須為此支付多少,因此購買並持有期貨便不具意義,更別說是永久持有了。另外,期貨交易的一個重要的操作手法,就是在較短時程內掌握供需之間的差異,但多數人都沒有這種專門知識。

當然,操作期貨確實有錢可賺--但多數是被直接生產者何有許多以量取勝的企業消費者賺去,也有許多是被專業交易員賺走,財務規劃師、股票經紀人或他們的課務,基本上賺不到,因為他們不了解末端的買者只能得到最低的回報,他們唯一能夠得到的保證,就是失敗。


第14章:經濟成長愈快速的市場,收益反而愈差

新興市場就一定會表現得好?那可不一定

經濟高度成長並無法保證證券就一定會有高收益。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愈快速,股市投資的表現反而更糟。

根據53個國家數十年來的數據,迪姆森教授和他的同僚發現,有最高經濟成長的經濟體,反而會創造出最低的股市收益。


因此,如果你為了得到那種成長,而付出過高的價格,那麼,那個新興市場究竟能夠成長多快速,就已經無關緊要了。

高速成長會催生吸收資本的公司,哄抬勞工的成本,同時拉低貨物及服務的價格。這對本地的工人以及全球的消費者而言,固然是好消息,但對投資者來說,最終就會是個壞消息。當國家經濟加速發展,經濟的大餅當然愈來愈大--但這時會有更多公司上市,並首次公開募股因此前述的經濟大餅就會被分割成更小塊。

新興市場的角色是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而非增加收益。作為你的投資組合中持久組成的部分,新興市場提供了一個避險的選擇,讓你不必把所有的錢都放在家裡,因為當美國市場往左走時,新興市場通常都匯往右走,如果你保持耐心去投資,就不會有太多需要擔心的事。


因此不要抱著搶購的心態去投資新興市場。


第15章:不懂的金融產品,千萬不要投資

別被琅琅上口的名稱迷惑,而輕忽實際的風險

遇到那些華爾街字母縮寫時要格外小心,問問自己那究竟是甚麼,如果你無法徹底了解,就不要投資。有研究表示,比起拗口的代號,順口的代號更容易受到投資人喜愛,譬如HOG比PXG還要受喜愛。


第16章伴侶一起理財,最能做到分散風險

男女對金錢看法不同,合作才能達到更加投資成果

2001年時有一份關於財務分析和投資顧問的調查,顯示出跟男人比較起來,女人會認為避免引發重大損失、無法達成所設定的收益目標,以及根據不完全的資訊而採取行動等,都是很重大的事。簡言之,女性更傾向於規避風險。女性會更傾向於倚賴專家的忠告,交易不那麼頻繁,所擁有的投資組合較為穩定,同時對於收益的期待也較低於男性。簡而言之,她們是較佳的投資者。

另一伴可以帶來更客觀的局外人的觀點

如果夫妻跟理財顧問約好第一次碰面,那麼,夫妻兩人應該把赴約的時間錯開,妻子也許安排在會面開始至少五分鐘之後再抵達。

只有你的配偶或伴侶幫忙一起管理家中的錢財,你們的投資組合才能算是做好了風險分散。


第17章:投資時要反向思考,避免陷入心理偏誤

不要讓無意識偏見影響你做決定

防止被框住的辦法就是重新設定框架。無論何時,當市場行銷人員或財務市場銷售源向你推銷任何產品,你都應該反向思考他們所提出的數字。舉例來說,當對方提及90%的成功率,你就應該自問,是否自己不會在乎那10%的成敗機率。

另外,你也要確認自己不僅只考慮特定單向投資的得與失,而是要考慮,該項投資的得失,會對你的整體投資組合帶來什麼影響--從單項投資的狹窄框架,轉而未考慮整體投資更廣泛的框架。

大家都有排外、恐外的心理因素作祟,多數國家的投資人都傾向過度著重本國市場。其實,投資人如果能在他們所不熟悉的市場中加大投資,投資成果應該會更好。

所以,當你覺得某一個投資策略很熟悉或是理所當然時,你應該想辦法把它變得不是那麼熟悉。如果你把所有的股票資金都放在美國的公司,那你就應該問問自己,如果你是台灣人或是塞內加爾人,還會想這樣做嗎?想一響美國的股市為何吸引你,你擔心的風險又是什麼?


投資者會無法控制自己,經常去想如何避免市場崩盤,但卻很少去想如何對付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毀滅性不是突然發生,也不會讓人感到這麼可怕,她是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一點一滴造成傷害。


第18章:承擔風險的能力,永遠是投資前必須先問自己的事

你的風險承受度有多高?答案是:沒人知道!

「如果市場是開放的,你最好看緊自己的荷包。」永遠不要再得到一個投資想法的當天就去執行,因為等到第二天,你的心情何所處的環境都會改變,整建事看起來很有可能就不一樣了。

重要的是你承擔風險的能力。你有多少錢,你能承受多少損失?你未來的收入及花費需求會有甚麼樣的變化?你的財務規劃目標現在進行得如何了?


第19章:快速找出適合自己的理財顧問

好的理財顧問會做到哪些事

有太多的證據表明,與其幫助你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許多理財顧問其實更傾向幫助你高價買進,低價賣出。

好的理財顧問應該主動透漏所有的費用以及傭金,以及可能會影響她所提供建議的潛在利益衝突。


第20章:避免落入騙局,投資小白該知道的六件事

我們與投資詐騙的距離--千萬別相信一夕致富

通常是詭異的騙局話術如下:

這是個秘密。

你不會有損失的。

每周可賺XXX美元。

這些錢等於是送給你。

我會站在你這邊。

這是個限時優惠。

離岸服務。

我絕不會騙你。

機密提案。

這是有保證的。

你在怕什麼?

希望建立起彼此的商業關係。

一生難得的一次機會。

我需要你一些帳戶訊息。

我會讓你的錢翻倍。

這是肯定的。

你如果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

你要趕快了。

你難道不想要有錢嗎?

信任我。

每月投報率。

我可以讓你變百萬富翁。

轉帳。

不趕快擁有她,你的損失可大了。

對你來說,不會有壞處。

這個是一級的大銀行。

低風險高回報。

好處太大了。

我要你現在就抓緊機會。

一個投資項目是騙局最明顯的跡象,就是對方承諾會有高回報。那些片子經常採取的手法,是以月為單位來推銷回報。

另一個手法則是把大家所熟悉的,例如每月投報率和一般人不太熟悉的投資操作掛再一起,譬如外幣交易、期貨交易、股票期權--掛在一起。

最好的方法是,告訴打電話的人,你只有看過書面資料後才會決定是否投資。一位正當提供合法投資機會的人,沒有理由提不出有關該項投資的各種相關事實,以及風險書面資料,如果對方拒絕這麼做,那就是個騙局。


第21章:為何投資標的表現好,持有人卻賺不到錢?

我們在金融網站上所看到有關投資報酬的報導,會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好一點。只不過他們所說的情況是,如果你的做法是絕大多數投資人都不會去做的:股票上市第一天就買進,然後持有到最後一天。


一向對1991年到2004年美國共同基金的研究發現,一般的基金年平均投報率是7.4%,但基金投資者的年平均投報率是5.9%。

根據領航基金創始人約翰柏格的計算,從1984年到2004年,美國股票基金兩百大的年平均投報率事9.9%,但這些基金持股者的年頭報率卻只有6.6%。

我曾經跟印第安納大學和福特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合作過兩個研究項目我們發現在1996年時,有十幾個股票基金是賺錢的,但其持有人反而賠錢了。同時,從1998年到2001年,一般的基金年投報率達到5.7%,但投資者的投報率卻只有1.0%。有一個特別悲慘的案例:第一手機科技基金的平均年投報率是16%,但是其投資者卻狂賠了31.6%

1973年到2002年間,NASDAQ交易所的股市年平均投報率是9.6%,但由於投資者在1998年到2000年之間,就在一世代以來最糟的崩盤發生之前,未定價過高的新上市股票注入了嚇人的1.1兆資金,結果就是投資人的平均年投報率只有4.3%。

從1926年到2002年,美國投資者所賺取的錢,比起股市本身的收益還低了1.5%(在扣除稅款和交易之前)

所以該如何賺到應該賺到的錢?

不要去追求投資績效。高風險不見得會有高收益,你必須抗拒價格不穩定的誘惑,專注於那些相對更穩定,並且變動緩慢的股票或基金,跳過短時間的興奮,堅持固守長期的穩定,同時繫好長期抗戰的安全帶。如果你在數年之間用不到那些錢,就不要每隔幾周或幾個月就去動它。


第22章與第19章的內容大同小異,故不額外摘要


以上就是本書的書摘,我們下本書再見


96會員
15內容數
指數投資 | 閱讀書評 | 金融研究 | 理財分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