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臺鐵公司化是萬靈丹?

2024/01/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4年1月1日起,臺灣鐵路管理局正式改制為由交通部獨資的「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臺鐵公司化的新紀元。

過去臺鐵誤點嚴重、事故頻傳、虧損連連,早有推動公司化的聲音。直到2018普悠瑪出軌、2021太魯閣事故接連爆發,臺鐵安全性、組織文化受到大眾檢視,政府才正式推動公司化、並於今年揭牌。表面上,公司化是為了要提升安全性、改善虧損、改革組織文化,讓臺鐵的運輸服務升級。但公司化真的如政府所說的,是臺鐵各式問題的萬靈丹嗎?


參照港務、捷運經驗,大眾運輸商業化

公司化最直接、最顯著的好處,就在於經濟的活絡。目前,臺鐵擁有新台幣9100億元資產,同時卻也欠下高達4500億元的巨款。臺鐵擁有的場站、土地因歸國有,開發過程需經嚴格評估。目前臺鐵資產的活化大多採用ROT模式(增建、改建及修建-營運-移轉),不過作業時間長、審查曠日廢時,從立案到實際進駐、獲利往往得耗費約三至五年的時間。公司化之後,資產得以鬆綁、被更靈活的應用,幫助臺鐵開拓更多收入。

另外,依據張學孔教授等學者指出(陳心瑜,2022),參照港務公司、捷運公司過去的經驗,公司化也能藉由營利導向的經營模式、更彈性的人才招攬方式、賞罰分明的制度,提升整體運輸的安全性、員工的向心力、及系統的運營效率,讓臺鐵的服務品質大大提升。

這樣看來,似乎只要將鐵路局改制公司化,臺鐵那些長年一直為人詬病的問題都能被一一解決。但公司化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其實未必。


公務員身分的喪失

臺鐵公司化後,其員工將不再具有公務員身分-無論是原有的員工、新進的員工,都一樣。原有的員工雖有五年的時間可以考慮轉職,但其退休制度改變、未來可能薪資調整制度、同工不同酬等問題,都引起了廣大的討論與反彈。另外,未來新進的員工將不再具有公務員資格,其入職誘因將會大大降低。

公司化後,人員的調整勢必會多出許多「彈性」,但相對的也代表職位的穩定性與保障將會大大降低。此外,若人員的招聘不再經由公家機關(考試院)舉辦鐵路特考,而是由公司自行決策、招聘,透明度驟降,致使發生黑箱、酬庸、用人唯親等企業招聘通病的機率也倍增。


營利導向將安全越推越遠

交通部長王國材指出,公司化後可以有效提升安全性。其方法為包含提升安全管理部門的層級、導入管理系統與外部評鑑、重視員工教育訓練與技術創新研發等。但問題就在於,這些手段與公司化與否根本沒有關係,反而可能因為公司化而造成推行受阻。公司化後的臺鐵將以營利為最終的目標,此時耗時費財的教育訓練、安全管控真的能照王國材說的正常運作?

從過去JR西日本福知山線事故的例子,公司為了準點需求以「日勤教育」等手段向基層人員施壓的作法,就不難看出使運輸機購具有企業體質、營利導向策略並不一定能對運輸安全起到正面效果。

此外,改為營利導向的臺鐵,將來為了節省經費,各式的臨時人員聘僱、外包工程勢必都會增加。則在失去公共利益導向的情況下,人員的素質、工程的品質與安全性等該如何把關?營利導向的轉換本身,或許能夠清償臺鐵自身的債務,但對於服務品質、行車品質與安全性,並不能起到太正面的效果。


換個名字,並不能解決問題

臺鐵改制公司化後,仍由原本的臺鐵局長杜微擔任董事長。此舉,便被批評為換湯不換藥的作法:臺鐵公司的改制,從組織架構、企業文化都沒有太大更動,管理層甚至還是原班人馬繼續應營,真正改變的只有營運機構的名字。

現任臺鐵董事長、前臺鐵局長杜微就被臺鐵產工批評過去罄竹難書,包含挪用工程管理費進行宣傳遭監院糾正、花壇號誌故障事件等(林紫馨,2023),現行的改革沿用原有的管理階層是缺乏誠意、缺乏改革決心的表現,讓整體的改革措施停滯不前,有跟沒有一樣。


組織文化才是真正的問題

其實,臺鐵最根本、最深處的問題,還是在於組織文化。就是過去那種差不多文化、便宜行事的常態、缺乏員工教育訓練培訓資源,加上人力缺口嚴重、世代與經驗斷層明顯,才造成臺鐵事故頻傳、誤點連連。要解決臺鐵各式的問題與爭議、提升運輸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絕對不是改個名字、換個招牌就可以解決的事情,而是要從組織文化開始改革,並增加基層的參與性、以實質的方式提升安全。


Austin Kuo
Austin Kuo
一個平凡的家教老師、一些對時事的觀察、一點零碎的生活片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