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產業架構的慢性毒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01/08 23:23:55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諾貝爾獎得主、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Christopher Pissarides教授指出:「全球瘋STEM,是埋下自我毀滅的種子。」


STEM分別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開始推廣以STEM為核心的教育。當時,全球的科技發展正起飛,一晃眼到2007年,誕生了第一支智慧型手機iPhone,數位科技正式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於是一直以來,二、三類組的大學畢業生特別受市場青睞,工程師、硬體設計、晶圓製造等科系,有的甚至還沒畢業,大公司已通過校園徵才挖人。尤其在這十年,學習新技術似乎成為年輕人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


然而Christopher Pissarides教授卻認為,一味追尋STEM技能,具有風險。如今AI發展已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更多IT產業投入技術研發,更加速了AI大量取代勞動力的過程,因此許多需要耐心、溝通、社交的職業,反而在未來比較不容易被AI取代。


STEM教育的推行成果,也反映在全球的就業薪資結構。以台灣的社會新鮮人來說,IT業、工程師、科學專業的醫生與研究人員,平均起薪就是比人文產業的高。


前陣子新冠蔓延,美國與香港都爆出醫護人員罷工的新聞,台灣雖然很幸運的沒有罷工潮,但護理師公會的資料顯示,台北榮總從2022年底到2023年上半年,就少了近200名護理師,三軍總醫院也少了120多名。除了離職潮,執業率也是屢創新低,護理師正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行業,需要耐心與溝通。


以STEM教育為核心的產業,確實可以給國家帶來極大的GDP與GNP,尤其以科技聞名的台灣,影響甚是顯著。但就長遠發展看,天平若過於傾向技術產業,未來便危機四伏。一是AI快速在不同產業落地,已見同領域同質性的AI技術;二是長期的薪資結構,讓人文科系的畢業生成為起薪弱勢,畢業後的就業市場前景灰暗,勢必進而影響其學習專業的態度。


於是STEM在2008年新增了「藝術」(Art)一門,進化成STEAM教育。2018年,全球國家已多採用STEAM,頓時變成世界教育的主流,主張學生動手做,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融入美學與人文素養。但實踐至2024年,從就業薪資結構觀察,還是看不出社會與市場「重視人文」,而二、三類組的畢業生的薪資依舊步步高升。


近年台灣陸續調漲勞工最低薪資,對人文產業的勞工不無小補,但調漲外,不光是數字,更應該讓勞工理解自己所在的產業價值。


常聽見身邊許多創業家朋友吐苦水:「現在的員工覺得薪水低,上班只能靠打混、團購填補內心的空缺,而政府又一直要我加薪,我實在加得心好痛。」


如果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公司獲利高漲,那些創辦人當然就會在員工福利上表現乾脆,該加薪就加薪,該給的福利一樣也不會少。


但就以人文為本的產業來說,產品的價格遠不如那些開發出新型科技產品的大公司。


科技的態勢愈旺,人文力愈發顯得疲弱,所以看書的人少了,出版業永遠是寒冬;轉型文創業開發產品,消費者又覺得昂貴,惡性循環。數位世界塑成的價值觀,正侵蝕著現實世界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化成需要時間,也需要起點。未來如果還有漲薪政策,不妨更貼近人文一些,這個社會需要了解背後的核心價值,遠勝過數字增加的表象。

avatar-img
24會員
99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年近尾聲,全球大致脫離了新冠疫情的封鎖,捱得過的企業開始大展身手,但都尚未回復疫情前的榮景。在經濟前景還不明朗的低潮期,同時有許多新創公司已冒出新芽,準備綻放。
從高階晶片設計製造,到服務階層的多元創意,台灣早已是揚名國際的科技島。各個產業的「領頭企業」,在政府的協助媒合下,也有一系列帶領新創公司進入市場的計畫。母雞帶小雞,免除了天馬行空、從零開始的學習,當老經驗加上新創意,提升引爆市場的可能性。
近期一則有趣的生成式AI新聞,內容是這樣說的:「像是ChatGPT等生成式AI,跟人一樣會產生幻覺。所謂的幻覺,是指生成式AI用錯誤、甚至是不存在的資訊回答使用者的提問。其中的錯誤率,ChatGPT是3%,Meta旗下的聊天機器人是5%,而Google的PaLm竟高達27%。」
近期常在大專院校演講,有機會與即將步入職場的新鮮人交流。「有人想要創業嗎?」我總是這麼問。因為自己在博士畢業就創業,因而對現在新鮮人的職涯規劃深感好奇。
近十年來,拜數位網路之賜,新技術開發的訊息在世界各地迅速散播,這讓企業在研發時有更多的策略與想像。近期觀察到的幾個現象,讓人不禁開始思考,究竟在研發端作為顯學的產品,離成為市場寵兒的距離有多遠? 自從祖克伯喊出「元宇宙」口號後,許多科技公司便研發AR、VR、MR穿戴式載具,消費者可以透過穿戴裝置,
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公司每年提出新產品或構想,其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追隨者。這些大公司看似獨領風騷,其實時常也進退兩難。 舉例來說,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永續目標之一,世界各國開始熱中於電動車產業的布局,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也提出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並陸續設立生產工廠,招募供應鏈夥
2023年近尾聲,全球大致脫離了新冠疫情的封鎖,捱得過的企業開始大展身手,但都尚未回復疫情前的榮景。在經濟前景還不明朗的低潮期,同時有許多新創公司已冒出新芽,準備綻放。
從高階晶片設計製造,到服務階層的多元創意,台灣早已是揚名國際的科技島。各個產業的「領頭企業」,在政府的協助媒合下,也有一系列帶領新創公司進入市場的計畫。母雞帶小雞,免除了天馬行空、從零開始的學習,當老經驗加上新創意,提升引爆市場的可能性。
近期一則有趣的生成式AI新聞,內容是這樣說的:「像是ChatGPT等生成式AI,跟人一樣會產生幻覺。所謂的幻覺,是指生成式AI用錯誤、甚至是不存在的資訊回答使用者的提問。其中的錯誤率,ChatGPT是3%,Meta旗下的聊天機器人是5%,而Google的PaLm竟高達27%。」
近期常在大專院校演講,有機會與即將步入職場的新鮮人交流。「有人想要創業嗎?」我總是這麼問。因為自己在博士畢業就創業,因而對現在新鮮人的職涯規劃深感好奇。
近十年來,拜數位網路之賜,新技術開發的訊息在世界各地迅速散播,這讓企業在研發時有更多的策略與想像。近期觀察到的幾個現象,讓人不禁開始思考,究竟在研發端作為顯學的產品,離成為市場寵兒的距離有多遠? 自從祖克伯喊出「元宇宙」口號後,許多科技公司便研發AR、VR、MR穿戴式載具,消費者可以透過穿戴裝置,
科技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公司每年提出新產品或構想,其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追隨者。這些大公司看似獨領風騷,其實時常也進退兩難。 舉例來說,當淨零排放成為全球永續目標之一,世界各國開始熱中於電動車產業的布局,台灣的鴻海科技集團也提出MIH電動車聯盟,希望創造絕佳的使用者體驗,並陸續設立生產工廠,招募供應鏈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歲末年初,全球各大企業與新創公司為穩固江山制定經營策略,不論是維持傳統經營模式,還是轉戰數位市場,選擇雲端服務或硬體升級,放大舊有營運版圖,開拓新領域業務,總之是策略爭先,花樣百出。而在數位科技的世界裡,是否存在「中庸」的經營之道呢?
你知道明年的經濟關鍵字是哪一個字嗎?《經濟日報》剛舉辦的「經濟投資展望論壇智勝2025」,讓民眾從34個關鍵字中票選「2025經濟關鍵字」,最終結果為「緩」。在科技快速的遞進中,「緩」這一個字給了我們什麼啟示?而緊追在後的第二名,是混沌不明的「混」,難道是指出未來產業走向並不明確,仍存在變數?
這個議題兩周前就想寫了,時間過好快,真是山中無甲子,還是簡單寫一寫吧。 兩周前看了美國全國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education)會議中,理工學院專家的發言。想想美國推展STEM 和STEAM 很多年了,台
他從古代文獻中得知科學,這東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地球村」的概念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台北街頭隨處可見星巴克,也可零時差觀看歐美運動賽事轉播,海外商品平行輸入國內市場,點開影音串流平台則迅速接上國際產出的內容。
Thumbnail
作為一位熱衷於STEM教育的博客作者,我很高興能與大家分享STEM教育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背後原因。 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個學科的整合教學,已經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國家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今年3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在金鐘獎報名方法中,明確將「長期穩定製播Podcast節目之聲音內容從業人員」列為獎勵對象——也就是說,廣播金鐘獎正式納入了Podcast。
Thumbnail
2024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剛落幕,現場展出許多AI相關應用的軟硬體,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主題是AI PC。什麼是AI PC?AI PC若成為數位經濟的下一個顯學,其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自從人工智慧(AI)成為2023年最熱門的科技關鍵字,許多場域都能看到AI與AI PC。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歲末年初,全球各大企業與新創公司為穩固江山制定經營策略,不論是維持傳統經營模式,還是轉戰數位市場,選擇雲端服務或硬體升級,放大舊有營運版圖,開拓新領域業務,總之是策略爭先,花樣百出。而在數位科技的世界裡,是否存在「中庸」的經營之道呢?
你知道明年的經濟關鍵字是哪一個字嗎?《經濟日報》剛舉辦的「經濟投資展望論壇智勝2025」,讓民眾從34個關鍵字中票選「2025經濟關鍵字」,最終結果為「緩」。在科技快速的遞進中,「緩」這一個字給了我們什麼啟示?而緊追在後的第二名,是混沌不明的「混」,難道是指出未來產業走向並不明確,仍存在變數?
這個議題兩周前就想寫了,時間過好快,真是山中無甲子,還是簡單寫一寫吧。 兩周前看了美國全國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education)會議中,理工學院專家的發言。想想美國推展STEM 和STEAM 很多年了,台
他從古代文獻中得知科學,這東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地球村」的概念已融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台北街頭隨處可見星巴克,也可零時差觀看歐美運動賽事轉播,海外商品平行輸入國內市場,點開影音串流平台則迅速接上國際產出的內容。
Thumbnail
作為一位熱衷於STEM教育的博客作者,我很高興能與大家分享STEM教育受到越來越多重視的背後原因。 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個學科的整合教學,已經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國家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今年3月,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在金鐘獎報名方法中,明確將「長期穩定製播Podcast節目之聲音內容從業人員」列為獎勵對象——也就是說,廣播金鐘獎正式納入了Podcast。
Thumbnail
2024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剛落幕,現場展出許多AI相關應用的軟硬體,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主題是AI PC。什麼是AI PC?AI PC若成為數位經濟的下一個顯學,其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自從人工智慧(AI)成為2023年最熱門的科技關鍵字,許多場域都能看到AI與AI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