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來,才能看見》閱讀筆記

2024/01/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三者只有第一個(知識的層面)在提升,後兩者被忽略了許久,以至於我的自我成長一直朝著偏離軌道的方向行駛”,跟自己的自我還有跟身邊的人的相處越來越不和諧,一些關係一直在惡性循環卻不自覺,讓自己處在自以為很認真地往前邁進的假象中,但實際上只有頭腦往前,身體卻被留在原地。

接著再是書本的內容,它是以一段段話的方式進行編排,再來是書本內插畫,我很喜歡書本內插畫,各個都充滿靈性且療癒人心。

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被書中的文字療癒,也不斷地透過書中的文字連結自己的生命經歷,從中反思而有所領悟。閱讀完的感覺是,「不用外求,我們本自具足。引用榮格的話就是:『向外看的人都在做夢,向內看的人才清醒』,書中也有提到『開著眼睛的人,不一定醒著』」

(第七章:熱情) *書中提及: 「智商、感性和靈性平衡發展, 才能成為健康的人, 如果其一落後於另外兩者, 也會妨礙其他兩者的提升。 如果只有智商沒有感性,就感覺不到他人的痛苦; 如果只有靈性沒有智商,就容易陷入歪理邪說。 去補足三者中欠缺的吧!」

我自己對這段話的心得是我之前有一段時間不斷為了求知而忘了顧及情感的面向,而靈性的部分也是等到遭遇磨難的時候才會有所關注。

以下再分享幾個我覺得目前自己有一些心得和感觸的句子:

(第五章:愛) •因人受的傷,要靠人才能治癒。這話絕對沒有錯,不過在此之前,需要珍惜、愛護自己的獨處時間,若直接與其他人交往,更像是利用它我,而不是愛他。

心得:我想在結束一段關係後,很多人可能會選擇繼續投入下一段關係,無論那個關係是友情還是愛情,但我覺得我無法做到,因為會有一道高牆自然地築起,那座高牆是自我保護的防禦機制所建築的,這代表我需要一些時間修復,而不是急著投入下一段關係,就算有與人接觸,我也會盡量減少說話的頻率,因為受重傷的人說出來的話不會多好聽,那只會讓身邊真正愛我的人受傷害。

•你還在為了親近某人而「努力」嗎? 你那樣做,也許是為了透過親近他 而得到什麼吧? 如果真想要親近, 請先放棄索取的想法。 在人際關係中刻意而為, 會一眼就被發現, 單純地以心換心而更容易達到目的。

心得:閱讀前面幾個句子的時候,我覺得還蠻可以的,但最後一句讓我覺得怪怪的,所以接近一個人還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單純喜歡這個人,我對這樣的親近很敏感。

•不是透過祈禱來得到上天更多的愛, 而是明白天父本來就一直是愛我們的, 不是本為眾生的我成為了菩薩, 而是知道了我本為菩薩的事實。

•自我認識的修行途徑, 不是一味地學習。 恰恰相反, 修行應該是「靜止再靜止」, 完全靜止下來放空自己, 才能與通向領悟的本心相遇。

•心的功課與一般的功課剛好相反, 一般的功課是學習新的知識, 心的功課卻是休息再休息, 在「空」的狀態下悟到充盈的心門所在。

•能夠改變一個人的, 不是正確的話, 而是愛和關心。

•我們的生活中, 平凡時刻多於特殊的時刻—— 在銀行排隊等號的時間, 在餐廳等待上菜的時間, 在地鐵裡候車的時間, 從朋友那裡收到消息後回覆訊息...... 歸根究底,這些平凡的時刻幸福了, 我才是幸福的。

•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做主人, 而不是客人。 去寺廟、教堂或教會的時候, 如果自認是客人,便會無所事事。 如果把自己當成主人,就會主動做事, 哪怕只是撿起廢紙。 在公司也是一樣, 處處皆然

心得:這讓我想到在課堂上,我常常把自己當成主人,所以會積極地參與課堂,但我覺得每次都當主人也會累,所以有些地方我就當客人,比如說土地公社的討論。

•愛是陪伴, 是時時刻刻準備用溫暖的心靈來傾聽, 是相信, 是除了愛,別無理由, 是付出多少也不覺得可惜, 是注視的目光。

•我在仰望 夜空無數的星星中的一顆。 人與人相遇, 也是由數千萬分之一的偶然和必然 結成的因緣。

•自己因喜歡而不斷努力爭取, 卻仍難以促成的緣分, 可能便是無緣。 真正的緣分無須費力也能開花結果, 但凡覺得辛苦, 即是強求, 不如乾脆放手。

•愛情, 並不會因為努力而發生, 需要努力的愛不是愛。

•想要抓住,最終卻會離開。 真心放手的話, 也許未必就會失去, 世人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

•在愛情裡, 為對方做很多事情雖然重要, 而陪伴在身邊, 才是更深刻的、愛的表達。

•紀伯倫一生持續寫信給哈斯凱勒表達愛意和對生活的省悟,我正是在十幾歲的時候讀到這些信,直到現在還深深地印在心裡。

請相信愛情對你說的話, 就算是愛情的聲音, 把你的夢完全打碎了。 愛情雖然為了使你成熟而存在四, 愛情也為了讓你疼痛而存在。

收到紀伯倫表露心跡的情書的哈斯開了,離開波士頓搬到美國南部,三年後,她告訴紀伯倫她結婚的消息。她們都比男方年長了一些,她們都是去了美國南部,三年後傳來結婚消息。發現紀伯倫的愛情和我的初戀有這麼多共同之處,讓我得到不少安慰。

當時是多麼心痛,現在想起來卻沒什麼大不了的......。雖然不再依戀,但對她的感情都變成了對她的感謝。是她讓我經歷了愛情,經歷了失去自我的愛情,經歷了內在沒有自己只有他人的愛情,讓我懂得了這偉大而又神聖的情感......

•這個條件,那個條件, 想著挑一個自己滿意的人來愛, 那麼,愛情是不會來的。 因為愛情不是我去愛, 而是愛情去愛。 不是找到能給我幸福的人, 而是找到使人「忘我」的愛情, 只能去愛、沒有他途的愛情, 那樣才是真正的愛情吧?

•相愛的時候, 因為條件而相愛, 後來也會因為條件分開。 愛情是「無條件」的。

•愛情是舒服的, 愛情是溫暖的, 愛情是自由的, 愛情是像孩子一樣單純的, 愛情別無他求。

•相互「拉鋸」是為了雙方感情的平衡。如果一方愛得更多,就要調整,與對方的感情相對應,愛情才能順利。所以「拉鋸」的原則是:喜歡也要暫時忍耐。

•分手之後, 過了很長時間, 如果走著路突然間心裡閃過: 「要是他過得幸福就好了」的念頭, 我便也做好了幸福起來的準備。

•三年前覺得扔了可惜的東西, 現在拿出來打算扔掉, 這使我意識到: 與事物告別也像跟人分手一樣, 需要時間做好心理准備。

(第六章:修行) •如果不去刻意抓住湧上心頭的情緒, 時間過去, 這些情緒會自然變化、消失。

只要我不理睬,也不去思慮, 不付出任何努力, 湧上心頭的不快的情緒, 就會自然地放開我。

•很多人問:怎樣才能夠放空內心? 想著「要放空......」 因為「要放空......」也是要消除的意念。 那麼怎樣才能停止思慮、放空內心呢? 正解是,靜靜觀察產生的各種想法。 靜觀的瞬間,思慮便停止了。

•人們的意識一般向著外在世界, 於是人們主要談論他人或外面發生的事, 而不是自己。 反之,修行者的意識向著內心。 改掉總是談論別人的習慣, 觀察自己的內心,感知心靈。

•好好看一看, 我們每天說的話, 有多少真正是我的話。 有多少是把別人的話加工,變成了我的話? 我到底說了多少真正的、完全是我的話? 真正的、我的話,真的存在嗎?

•在餐廳吃完飯起身時, 才會意識到吃得太多了, 但吃飯的過程中是不知道的, 修行要從時時刻刻都「醒著」開始, 多多修行的人,在吃的瞬間便能意識到。

•修心者與許多人一起生活的時候, 要像一個人在生活。 而獨自生活的時候,應該像與很多人在一起一樣。

•我們和別人深入真誠地交談, 如果能夠產生共鳴融為一體, 就會非常幸福。 不過, 不要只去外面尋找共鳴, 試著深入洞察、理解自己的內心, 也將得到無與倫比的自由與幸福。

    20會員
    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