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評|《我的完美日常》:日常生活的詩意和規律,是值得頌揚的歌

電影短評|《我的完美日常》:日常生活的詩意和規律,是值得頌揚的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他的日常,充滿了詩意。

「儀式感」在他身上恰到好處。早上起床,他會摺棉被、下樓梳洗、上樓照顧他的綠色植物朋友。穿好衣服之後,他出門,會對著新鮮空氣和天空,留白問好。投幣好罐裝咖啡才出發,緊接著,他會選好一卷卡帶,陪伴路上日常,替一整天的工作拉開序幕。 中午,他喜歡買三明治和牛奶去神社附近,坐下來好好享用,偶爾遇見美麗的景色也會像我們一樣拍照留念,只不過用的是底片相機。偶爾,他也會遇到工作上突發的驚喜——

小紙條、小孩走失、客人的道謝,以及每天都有的窗影間樹影流動,都足以讓他撐下去,擁有期待。

早上起床的時候,平山會仰望天空,帶著一抹笑意,好似一種感謝大地的浪漫儀式。

早上起床的時候,平山會仰望天空,帶著一抹笑意,好似一種感謝大地的浪漫儀式。

工作之後,他喜歡騎腳踏車。澡堂、洗衣店、地下食堂、書店、居酒屋⋯⋯這些,是他閒暇日子的餘暉,更是呼吸的空白。

也許你會問我,打破規律之後會如何?

我想,他生活中唯一的傷害,就是打破規律。但這樣的規律和平靜,不正是被破規律的我們,心中的嚮往?

這是一齣關於規律日常下的寂靜與美麗。對白極少,因為他的安靜生活下,自我對話和閱讀就足夠富饒。他沒有過多的情緒,還能成為身旁極少數人際互動的光。他的卡帶會拯救人,他不富裕卻選擇拯救失憶落魄之人,他回歸童心與瀕死的人留下回憶,他留下的賓狗圈叉實則為某個陌生人的希望。


過去對他的傷害還在,可這樣的日常仍會陪伴著他。

也許未來的我,在看著樹影搖曳生姿時,也會想起他。我們不明白他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在一般人眼中有點特別的他,比誰都還要認真工作,僅此而已

如果我們對任何事情都能保有一些「理解的想像」,人世間的爭執會不會少一些?

無論如何,新的一天他都還在路上。那卷卡帶是撫慰、是朋友、是期待,是和過去和解的鑰匙。笑著笑著,他眼中的淚,或許也是你我還尚未向過去道別的縮影。

可至少,還存在的我們,生命還有千千萬萬種可能。

平山仍在路上。那卷卡帶是撫慰、是朋友、是期待,是和過去和解的鑰匙。笑著笑著,他眼中的淚,或許也是你我還尚未向過去道別的縮影。

平山仍在路上。那卷卡帶是撫慰、是朋友、是期待,是和過去和解的鑰匙。笑著笑著,他眼中的淚,或許也是你我還尚未向過去道別的縮影。



圖|我的完美日常預告片截圖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影劇隨筆,用精鍊的篇幅表達我心中對影劇的繾綣之感。這次帶來《日麗》、《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我們的人生,就像《喜劇開場》的一齣齣短劇,真實鮮活,迷茫搖擺。然而,人與人之間只要一點點微小力量就足以擺脫困境,一小步也好,我們都能試著向前走。 抓住微小的力量前進吧,無論是為了他人、為了自己都好,我們會漸漸變好的。
《漫長的季節》以一樁碎屍案貫穿全劇,三條時間軸,六個主要人物。看似懸疑,實則對於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扣問;看到最後,我們替劇中人物的命運感到扼腕,思索出一條正確的路又是那麼地難。
從頭到尾只要有機會就有聲音環繞,很大的風聲、雨聲、尖叫聲、轉椅子聲⋯⋯;平靜的同時,往往都是下一場風暴的開始。過動症的小孩、瀕臨崩潰的媽媽、照顧他們的老師,還有大部分時間都不在的爸爸。然而,孩子再怎麼闖禍終究是孩子,她的心裡有蠢蠢欲動的癮,和深深知曉媽媽心事的癮。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淚與笑並行、順暢的說故事方式,帶我們進入到精神病患者的世界,社交焦慮症、邊緣型人格障礙、妄想症、憂鬱症……栩栩如生到了眼前,與他們一起掙扎,又祈求希望,更顛覆了一些既定的印象與想像——那僅僅只是病的一種,我們都可以被治癒,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先行一步」的可能。
影劇隨筆,用精鍊的篇幅表達我心中對影劇的繾綣之感。這次帶來《日麗》、《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劇隨筆,用比較精煉的篇幅講這些影劇在我心中的感受。這次帶來的,是以因緣包裝浪漫詩意又些微哀傷的《之前的我們》、尋求自我認知的童真美麗《怪物》,還有以叔姪為核心的奮力生存日記《殺人者的購物中心》。
我們的人生,就像《喜劇開場》的一齣齣短劇,真實鮮活,迷茫搖擺。然而,人與人之間只要一點點微小力量就足以擺脫困境,一小步也好,我們都能試著向前走。 抓住微小的力量前進吧,無論是為了他人、為了自己都好,我們會漸漸變好的。
《漫長的季節》以一樁碎屍案貫穿全劇,三條時間軸,六個主要人物。看似懸疑,實則對於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扣問;看到最後,我們替劇中人物的命運感到扼腕,思索出一條正確的路又是那麼地難。
從頭到尾只要有機會就有聲音環繞,很大的風聲、雨聲、尖叫聲、轉椅子聲⋯⋯;平靜的同時,往往都是下一場風暴的開始。過動症的小孩、瀕臨崩潰的媽媽、照顧他們的老師,還有大部分時間都不在的爸爸。然而,孩子再怎麼闖禍終究是孩子,她的心裡有蠢蠢欲動的癮,和深深知曉媽媽心事的癮。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淚與笑並行、順暢的說故事方式,帶我們進入到精神病患者的世界,社交焦慮症、邊緣型人格障礙、妄想症、憂鬱症……栩栩如生到了眼前,與他們一起掙扎,又祈求希望,更顛覆了一些既定的印象與想像——那僅僅只是病的一種,我們都可以被治癒,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先行一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