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斗六EP1 — 西平路與明德北路口

2022/07/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討論人本交通的實施前,還是得先不厭其煩地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人本交通」。

昨天基隆發生了一件憾事,國中少女被砂石車碾過身亡。這個新聞討論的點很多,包括為什麼砂石車停車場會臨近住宅區之類的,但一定是人本交通出了問題,才會使得憾事發生。

所謂人本,即以人為中心,英文是Human-centered design,在各大領域包括電機都有其應用。而在交通上,就是要塑造以行人為優先的環境。

唯有當馬路不再如虎口,才能真正解決臺灣每年3,000人死於交通事故此一國際笑話,解決方法,就是將車本交通,改成人本交通。

今天先來看「天橋」。最近看到許多拆除天橋的例子,包括鎮東國小附近的天橋,及清華大學旁的天橋都被拆除。為什麼天橋需要被拆除?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在於「歧視用路人」。

圖一

圖一

問題不在於天橋本身,而是上天橋的方式。臺灣許多天橋的設計使得上天橋的方法就是走樓梯上去下來,這樣子的設計使得身障者、行動不便者以及膝蓋比較不好的長者在使用上有困難。他們本該是過馬路中最弱勢的行人,結果因政府的一番「美意」使得他們失去了過馬路更安全的一個途徑。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的方法是打造對行人更有善的用路環境,而不是蓋天橋。

圖二

圖二

如圖二,兩旁設計斜坡,似乎是想讓自行車騎士比較好牽車,但自行車騎士不會牽上去,而且,真正重要的老弱婦孺的需求沒辦法滿足。臺灣是個會禮讓博愛座的地方,相信應該可以接受天橋對這些人而言是個歧視。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

以下就用幾張正心附近,西平路與明德北路二、三段路口上的天橋為例,簡單概述幾個概念:

  1. 人行道外推
  2. 人行道高度
  3. 行人庇護島
  4. 行穿線退縮
圖五

圖五

首先我們看到圖五,行走方向是西平路,橫越明德北路。我們先看黃色的地方,依照我國法律,人行道的確要墊高,以免車輛開上人行道。但在行穿線的兩側,則應該要做一個坡度,這樣才是友善輪椅族群的環境。
對於行動不便者來說,六線道對他們的負擔太大,一般會在分隔島的地方設置行人庇護島(圖中綠色圓圈處)。正心路與西平路路口即有設置。
最後看到紅色的部分,行穿線沒有做適當的退縮。行穿線退縮可以增加右轉車輛看到你的時間。在中華民國奇特的機車道設置之下,右轉車輛第一時間會先注意右方的機車騎士,相較之下比較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行人上面,比較容易出意外。

圖六

圖六

圖六就是比較好的範例,行穿線適當退縮有助駕駛有比較多的時間注意到行人動向。

圖七

圖七

我們來看到圖七。先不管待轉區,我們看藍色圈起來的部分,有做坡度,但做錯了。坡度是做在行穿線的端點,給行動不便者使用,我們看到藍色線段的地方,如此崎嶇,並不友善。坡道做在藍色圓圈內應該只是方便機車停車而已吧?

我們看到紅色圍起來的區域,兩端點都是路肩,既然如此,比較好的做法是將人行道在路口處外推,如此一來減少行人在馬路上的時間,行穿線縮短,對行人的安全更有保障,而且轉角處也不會有違停。而外推處圓弧的兩端點,也就是路肩的部分,即可做停車彎,畫設停車格,減少違停亂象。臺灣違停這麼多有一部分肇因於停車格太少,但斗六居民反對興建停車場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圖八

圖八

圖八我們看到西平路靠市區的部分。跟其他三處路口不同,這裡即將進入市區,只有四線道,而非其他三條的六線道。或許當初即因腹地較小而無法施作天橋,沒有天橋就沒有特別畫設人行道。

紅色的地方應畫設人行道,天底下沒有所謂道路狹小以致無法畫設人行道,只要兩線道道路就必須要畫設(個人覺得這點需入法)。關於人行道與騎樓的問題以後會再寫一篇文章。

還有一個焦點是綠色圈起來的部分,應設置行人庇護島,不用很大,可以參考英國的設置方式。

1會員
16內容數
這裡是張峻瑋的部落格,寫一些日常的觀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