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視角・一|戰爭2周年鞏固佔領,烏克蘭分裂成定局

2024/02/2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俄烏戰爭:2024年2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在基輔會見記者。(Reuters)

俄烏戰爭:2024年2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在基輔會見記者。(Reuters)


過了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便正式進入第三年。從烏克蘭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戰況相當不樂觀。

首先,俄軍攻佔了要塞城市阿夫季夫卡(Avdiivka),目前正對其他重要據點、後勤中心發動攻勢,包括扎波羅熱地區的羅博季涅(Robotyne)、哈爾科夫地區的庫皮揚斯克(Kupiansk)、頓涅茨克地區的恰西夫亞爾(Chasiv Yar)。整體來說,俄軍正在多點衝擊烏克蘭陣地,想在防線上撕出新裂口。

與此同時,烏克蘭面臨了火砲彈藥、防空火箭短缺的問題,且F-16戰機和(比此前提供型號射程更遠的)MGM-140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等裝備尚未大量運抵。基輔方面當然有意提高彈藥產量,無奈進展相當緩慢;歐盟雖承諾在3月前送來100萬枚砲彈,但如今真正交付的恐怕只有30萬枚;美國雖已援助烏克蘭200多萬枚155毫米砲彈,卻因內部的政治對立而捉襟見肘。

接著是兵源問題。目前在烏克蘭的俄軍人數超過60萬,儘管戰鬥會造成傷亡損耗,但俄羅斯的人口規模是烏克蘭的三倍以上,目前看來暫無兵力不足的問題;而烏克蘭雖號稱有百萬大軍,卻因前線損耗可觀而被迫一徵再徵,去年12月烏軍更是提出要再動員50萬人,並將徵兵年齡從27歲下修到25歲,引發了輿論反彈,最後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只能被迫擱置法案,但這樣一來前線缺人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進入2024年,俄烏戰爭是否停火、何時停火猶未可知,但觀察目前戰況,兩個事實已相當明顯:第一,因為缺乏足夠的裝備與人員,烏軍目前無法有效發動「春季大反攻」,烏克蘭內部的悲觀情緒也正在擴大;第二,如果西方不再提供防空系統、遠程導彈和砲彈,基輔將無法建立可靠且可持續的防禦體系。

俄羅斯則如前所述,正以其砲火優勢猛烈衝擊烏克蘭陣地。而觀察這一年的俄烏戰況與俄佔地變化,也能發現兩個事實:第一,俄軍在不斷試誤、自我調整下,已逐漸鞏固佔領;第二,俄羅斯正對佔領地實施各種「俄化」措施,包括軟性的教育與硬性的強制驅離。綜合前面兩點來看,不論2024年俄烏是否實現停火,烏克蘭的分裂都已成定局。

俄軍正在鞏固佔領

首先是俄軍鞏固佔領。從2023年5月的巴赫穆特到近期的阿夫季夫卡戰役,俄軍不僅成功抵禦了烏軍大反攻,還在攻佔新據點的過程中逐步改變打法,這一變化既有助俄軍維持陣地,也讓莫斯科更有機會擴大領土收益。

觀察俄軍攻下阿夫季夫卡前後的相關動作,在哈爾科夫-盧甘斯克的大軸線(Kharkiv-Luhansk Axis)上,其行動明顯與過往不同:不再是單純集中大部隊攻擊單一目標,例如之前的巴赫穆特(Bakhmut)戰役,也不是沿著距離遙遠且發散的前翼多次進攻,而是沿著四個小平行軸,開始了近一年多戰役來,首次有凝聚力的多軸進攻。

首先是最北的庫皮揚斯克-辛基夫卡軸(Kupyansk-Synkivka Axis)。這一軸自去年10月起便成為對峙熱點,俄羅斯空軍還在9月到10月間,持續打擊橫跨奧斯基爾河(Oskil River)的橋樑,為的就是孤立庫皮揚斯克東北部的烏克蘭防禦,來為俄軍推進創造條件。之後烏軍雖在12月發動襲擊,挫傷了俄軍的裝甲部隊,卻沒能真正打退俄軍,後者則從1月下旬開始強化了攻勢。

接著是塔拜夫卡-克魯赫利亞基夫卡軸(Tabaivka-Kruhlyakivka Axis)。這一軸是2024年1月以來,俄軍強化攻勢最顯著的地方,先後動員了坦克、摩托化步兵,頻繁衝擊烏克蘭防線。從戰略視角來看,俄軍的目的應是奪取連接P07高速公路和克魯赫利亞基夫卡(Kruhlyakivka)的沿線定居點,打通前往庫皮揚斯克南翼的孔道,同時控制連接奧斯基爾河東西岸的運輸。

再來是馬基伊夫卡/賴霍羅德卡-博羅瓦軸(Makiivka/Raihorodka-Borova Axis)。從地理位置來看,要到博羅瓦,由賴霍羅德卡出發的距離短於從馬基伊夫卡出發,不過馬基伊夫卡有公路與利曼(Lyman)相連,還能讓俄軍由此推進克雷明納(Kreminna)以西的熱列別齊河(Zherebets River)。整體來說,俄軍既想攻下博羅瓦,也想經營連通利曼的孔道,因此馬基伊夫卡、賴霍羅德卡一樣重要。

最後是克雷明納-德羅比舍韋/利曼軸(Kreminna-Drobysheve/Lyman Axis)。宏觀來說,俄軍希望把烏軍推到熱列別齊河右岸;微觀來看,這一軸鑲嵌了俄軍重要的戰略目標:利曼,一個曾在2022年5月被俄軍攻下,又在同年9月哈爾科夫大反攻後被烏軍收復的城市。如果俄軍再奪利曼,就能為前線開闢更多可能:向西北通往位處伊久姆(Izium)東南的奧斯基爾(Oskil),向西南通往斯拉維揚斯克(Sloviansk)。而德羅比舍韋在利曼以北,俄軍在此既能支援更北的軸,也能為之後奪取利曼創造條件。

整體來說,前述四軸的攻勢彼此協調、串聯,反映了俄羅斯更廣泛的作戰目標和更高層次的作戰規劃:佔領庫皮揚斯克、克魯赫利亞基夫卡、博羅瓦、利曼等重要據點,最終奪取哈爾科夫的奧斯基爾河東岸。

當然,多軸作戰也是面對現實的因地制宜。首先是能力限制,目前的俄軍無法大規模迅速包圍烏軍,只好拆分為多軸攻勢,在奧斯基爾河東岸做好陣地、部署和後勤準備,對烏軍各個擊破。

再來是戰鬥節奏,如今哈爾科夫-盧甘斯克大軸線下的多軸進攻,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巴赫穆特血戰的重演。眾所周知,這場戰役讓俄軍付出了巨大成本與代價,原因之一便是戰鬥節奏推升過快,攻勢過早到達頂峰,導致俄軍與協同作戰的瓦格納(Wagner Group)出現人力與物資急速耗損的現象,需從其他戰線大幅抽調部隊前來充填、協防,明顯捉襟見肘。如今四個平行軸相互協調攻勢,將能有效控制作戰節奏,避免軍隊的過度損耗,也能進一步減少抽調他處兵力的急迫性。

至於俄羅斯能否實現奪取哈爾科夫的奧斯基爾河東岸的戰略目標,很大程度取決於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過去的戰場發展證明,裝備精良、人力充足、士氣高昂的烏軍,確實能夠削弱俄軍的作戰與後勤能力,甚至發動有效的大反攻,但這樣的烏軍更多是由西方武裝而成。如今西方的安全援助不斷延誤,欠缺彈藥火炮的烏軍只能節約物資,拿不到遠程武器的烏克蘭更難以打擊俄羅斯後方、削弱俄羅斯後勤生產,結果就是被俄軍以火炮優勢不斷進逼佔領。

從戰場全局來看,目前的在烏俄軍主要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是盧甘斯克州,俄軍的目標是佔領該州的其餘部分,並向西推進到哈爾科夫州東部和頓內涅茨克州北部,可說是目前的作戰重點,也是前述「哈爾科夫-盧甘斯克大軸線」的所在處;第二是頓涅茨克州,俄軍的宏觀目標依舊是實現全境佔領;第三是「南軸」,也就是赫爾松(Kherson)、扎波羅熱等地,俄軍目標仍是維持前線陣地,同時確保克里米亞(Crimea)等後方地區免受烏克蘭襲擊。

從這個視角來看,俄軍2024年的冬春攻勢重點應是「哈爾科夫-盧甘斯克大軸線」,且會以多軸協調的方式進行,一旦俄軍真的奪下哈爾科夫的奧斯基爾河東岸,目前的烏軍恐怕無法組織有效的渡河大反攻;而即便俄軍最後沒能實現目標,只要西方的援助持續疲弱、青黃不接,俄軍佔領的現實便也只能不斷鞏固。

佔領地的「俄化」政策

接著便是佔領地的「俄羅斯化」。

眾所周知,俄烏戰爭不僅關乎土地,也牽涉居住其上的人民。普京(Vladimir Putin)最早描述這場「特別軍事行動」,便是控訴烏克蘭淪為「納粹」禁臠、烏東發生種族滅絕,烏克蘭充滿了「等待俄軍拯救的俄羅斯同胞」。可想而知,這樣的描述或許貼合部分現實,卻也必然背離某些事實:在這場戰爭爆發後,烏克蘭的仇俄情緒來到蘇聯解體後的新高點,佔領地更不是人人歡迎俄軍到來。

而面對這個問題,俄羅斯以各種方式推動了佔領地的「俄羅斯化」,包括加強援助、戰後重建,以及各種軟硬實力的安排。首先便是法律層面,2022年9月23日至27日,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舉行了「入俄公投」,並各自以99.23%、98.42%、87.05%、93.11%的支持度通過,成為俄方宣傳統治「名正言順」的論述基礎。

接著便是發放護照。早在2014年頓巴斯內戰爆發後,俄羅斯便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發放護照;2022年5月,普京更是簽署法案,簡化取得俄羅斯國籍的程序;2023年4月,普京再簽署新令,將拒絕持有俄羅斯護照的烏克蘭佔領區居民界定為「外國公民」,而後者只能在佔領地居住至2024年7月1日。這個做法意味著,佔領地居民如果一再拒持俄羅斯護照,將會被排除在俄佔區政府的基本服務外,例如醫療、薪水、養老金、退休金,甚至會被驅逐出境。

再來是教育層面。這一做法主要針對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基本原則便是用俄羅斯史觀取代烏克蘭史觀,並且增加俄羅斯文學、俄羅斯語的教學比重。例如2023年8月2日俄羅斯教育部長便宣布,俄佔區的烏克蘭10年級、11年級學生,將收到「標準化」的歷史教科書,學習「克里米亞回歸」與「特別軍事行動」的真實經過;俄羅斯的青年組織也在烏克蘭推廣「愛國思想」,包括青年軍學員國民運動(Yunarmiya)、統一俄羅斯青年近衛軍(MGER)、第一運動(Movement of the First)等,都在烏克蘭舉辦不少面對青年的活動。

另外就是安排烏克蘭青少年到俄羅斯參訪,包括赴俄參加社會文化項目,建立對俄羅斯歷史的喜愛與親切感,甚至參與少年軍訓、愛國項目、培養對俄軍的認同與光榮。「第一運動」也在俄組織了公民倡議,供烏克蘭青少年參加,要培養後者對俄羅斯公民社會的歸屬感。

至於烏克蘭語教學,扎波羅熱州的俄佔州長葉夫根尼·巴利茨基(Yevgeny Balitsky)便表示,學童如果選擇用烏克蘭語學習,每周最多只能學3小時的烏克蘭語;如果選擇用俄語學習,就不會再接觸到烏克蘭語的課程。當然,俄羅斯還是宣傳為:佔領區的學生可以「選擇」繼續學烏克蘭語,但多數人選擇「放棄」。

接著就是各種社會福利資源。俄羅斯原本就有鼓勵生育的政策,會向生育第二、三胎的父母發放生育金,這套政策自2023年1月起也在烏克蘭俄佔區實施,但規定只有在生育或收養的第二、三胎嬰兒是「俄羅斯公民」的情況下,才能向該夫婦發放生育金,等於變相強制民眾改持俄羅斯護照。

整體來說,俄羅斯在烏克蘭佔領地的一系列做法,都是為往後的多代人接受俄羅斯統治建立基礎,所以正盡可能抹除當地的烏克蘭認同,重塑、乃至移植俄羅斯認同。當然,面對「冥頑不靈」者,俄羅斯也有強硬手段。

2024年2月20日,扎波羅熱州的俄佔州長葉夫根尼·巴利茨基公開承認,俄羅斯正在強行驅逐反對「特別軍事行動」或「侮辱」俄羅斯的烏克蘭公民,並稱這一做法實際是要保護被驅離者,「以免他們被親俄民眾殺害」。巴利茨基甚至承認,佔領當局必須做出一些「他不會談論的極其嚴厲的決定」,被外界解讀可能是在暗指處決部分反抗的烏克蘭公民。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也表示,「傷害俄羅斯」的烏克蘭公民應被送到西伯利亞勞改。

整體來說,俄羅斯目前正在佔領地推動一系列認同與意識形態工程,從歷史敘事的改寫、語言課程的調整、身分證明的變化到社會福利的箝制,終極目的都是塑造俄佔地烏克蘭人的俄羅斯認同。只要俄羅斯維持佔領一天,這個趨勢就不會逆轉,也昭示了「佔領地不可能歸還」的俄羅斯戰爭底線。

綜合前面的戰場局勢來看,目前烏克蘭再發動「大反攻」、收復大片失地的可能性相當低,如果情況沒有顯著變化,俄烏戰爭最可能的停火形式,就是以朝鮮模式、凍結前線的方式進行。這意味著俄羅斯有極高機率能維持對18%的烏克蘭領土、500萬烏克蘭人民的統治,也代表佔領地的各種「俄化」措施會不斷加深。

在這個情境下,停火與和平或許會到來,烏克蘭的分裂卻難以逆轉。

原文發表網址:

2024.2.26

俄羅斯視角・一|戰爭2周年鞏固佔領 烏克蘭分裂成定局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9430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68會員
342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