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Ghost in the VCR machine—— AI 讀報錯了嗎 ?

葉郎-avatar-img
發佈於錄影帶生與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Ghost in the VCR machine—— AI 讀報錯了嗎 ? ▌

raw-image

整整一年前的今天,有本叫做《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小書在台灣出版。不是什麼多麼值得慶祝的週年,但昨天的國際新聞簡直就像在慶祝這件事一樣,完全地回顧了該書的第三章〈行動代號:全面圍堵——好萊塢如何試圖殺死錄影帶〉的完整情節——


Microsoft 這幾天向法院提出了文件請求撤銷紐約時報指控 Microsoft 和 OpenAI 侵權的訴訟,而理由則是 AI 和當年曾被好萊塢圍堵的錄影機一樣都是無辜的!


就像自動鋼琴、影印機、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等等通過著作權考驗的創新技術,「著作權法對 LLM 大型語言模型構成的阻礙,並不會比其對於 VCR 錄影機的阻礙更大」律師寫道。



▲ AI 都幹了些什麼壞事?


在紐約時報的訴訟之前,過去幾個月早已有大量作者對開發 AI 模型的公司提告,希望 AI 停止閱讀他們的作品。


比如去年7月脫口秀喜劇演員 Sarah Silverman 就同時對 Meta 和 OpenAI 提起訴訟,指控兩家公司未經同意將她的自傳拿去餵 AI。不過加州法院上個月已經駁回了她的訴訟。


而引發更多關注的是去年9月的另一起控告 OpenAI 大規模竊取智慧財產權的訴訟。原因無非就是該案17名原告當中包含了赫赫有名的作家如 George R. R. Martin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A Game of Thrones》)、John Grisham(《黑色豪門企業 The Firm》)、Jodi Picoult(《姊姊的守護者 My Sister's Keeper》)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不過紐約時報仍然算是為大型媒體集團開了第一槍——


去年底聖誕節剛過,紐約時報就正式向紐約南區聯邦地方法院提起告訴,指控 OpenAI 和 Microsoft 侵權,未經同意就使用他們集團已發表的數百萬篇受著作權保護的文章來訓練 AI,並建構 LLM 大型語言模型。


除了侵害著作權之外,紐約時報也指控 ChatGPT 實際上使用了竊取的成果來達成不公平競爭的效果。使用者發問之後,AI 直接依照紐約時報過去的報導作答來滿足使用者,而使用者因此再也沒有動機造訪紐約時報官網。


以 Microsoft 旗下已整合 ChatGPT 技術的搜尋引擎 Bing 為例,使用者搜尋特定商品時會得到和紐約時報所經營的商品評測服務 Wirecutter 幾乎一模一樣的答案,但完全不會提供連回到紐約時報或是 Wirecutter 的連結。紐約時報認為自家的廣告和訂閱營收因此受到了侵蝕。


紐約時報的另一個指控是 ChatGPT 提供給用戶的答案中經常含有偏差的 AI 幻覺,反過來損傷了紐約時報的品牌。比如在 Bing 上搜尋「15個有益心臟健康的食品」,會得到3個來自紐約時報報導中的食品和其他12個 AI 自己增添的東西,然後標示說這些答案整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



▲律師說:沒有屍體就沒有謀殺案


本案和當年 Sony 的 Betamax 錄影機被好萊塢片廠控告侵權案非常相似的地方是,被告的都是工具的生產者,而非侵權行為的當事人。就好比謀殺案的被害人家屬去控告生產刀子的公司,指控是殺人罪的共犯,理由是他們可以預知自家產品會被用於侵害他人權利。


容我抄錄一段來自《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中的段落:


「錄影機並不是今日拷貝文化的開端。攝影機翻拍之於藝術畫作、影印機影印之於印刷出版品、錄音機轉錄之於唱片,早在錄影帶之前我們已沉迷於「拷貝」超過百年。


美國法院透過判例建立了一種「secondary liability 間接侵權責任」的法律觀點,認為引誘、促成或實質幫助他人進行侵權行為者,雖然並非侵權行為的直接行為人,但仍然對侵權有間接責任。不過權利人如果無法證明拷貝行為造成的真正損失,有可能使昂貴的訴訟費血本無歸,所以即便拷貝這件事已經存在這麼久遠,實際上很少有權利人選擇向製造攝影機、影印機或是錄音機的廠商追訴他們的間接侵權責任。」


(是不是也有買那本書的)Microsoft 律師首先提出的辯護就是:根本沒有侵權發生。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人被刀子殺死。


Universal 和 Disney 兩家片廠當年告 Sony 的錄影機時,同樣面臨了沒有實際侵權案例發生的問題。好萊塢律師想到了解法就是——沒有屍體,我就來直接「製造」兩具屍體。


方法1.律師事務所派出員工去電器行假裝想買錄影機,當場要店員示範如何使用錄影機側錄正在播出的電視節目。店員按下錄影按鍵的一剎那立刻就變成侵權被告。


方法2.為了多一層確保,律師又另外找了自己認識的人(其實是他們事務所的客戶)來演侵權當事人,故意用 Sony 錄影機側錄電視節目而成為另一個被告。


紐約時報怎麼做呢?


Microsoft 在他們提交給法院的文件中,指控紐約時報精心製作了不切實際的提示餵給 AI,反覆哄騙 AI 輸出和紐約時報文章內容一致的描述。Microsoft 指出紐約時報並未證明除了他們的律師團之外,這世界上有任何人會如此使用 AI。



▲波士頓絞殺手和 AI 末日學


我必須先岔題一下,試圖向諸位陪審團成員證明 Microsoft 的律師可能偷偷讀了《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第三章......


Microsoft 的律師團顯然不只研究了40年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 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判決,還和《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作者一樣引用了法院之外的另一個戰場——美國國會聽證會的會議紀錄。


Microsoft 在剛剛提交給法院的訴訟文件中指責紐約時報並未證明侵權的發生,因此並沒有資格到處推銷這個 AI 末日的故事。律師立刻引用了好萊塢惡名昭彰的「波士頓絞殺手」恐嚇話術,回顧當年代表好萊塢片廠的 MPAA 美國電影協會的主席 Jack Valenti 在國會聽證會上恐嚇美國民眾的誇大表演:


「他們(Sony)說 VCR 錄影機是美國電影業最好的朋友。我要在此告訴各位: VCR 之於美國電影業和美國大眾, 就像波士頓絞殺手(姦殺13人的著名連續殺人犯)之於在家中獨處的每位美國婦女。」


就像我在書中寫的,總統幕僚出身的 Jack Valenti 深知社會大眾根本不可能聽懂錄影機案涉及的複雜著作權法議題,所以他的主要辯論策略是:刻意跳過細節、簡化有利自己的邏輯、抹黑對手於無形之間。比如他自己明明就是整個華府收入最高的遊說團體領袖之一,卻一再把其他支持 Sony 的人稱之為「政治說客」,順便將提出修改著作權法案的議員描繪成投機主義者和妥協主義者,並將單純的商業衝突升級為美日之間的民族對決,說 VCR 錄影機的大浪已經登上美國人的海岸,馬上就要吞噬美國最重要的經濟資產——電影。


事實證明當年被好萊塢誇飾成著作權末日的錄影機最終完全無損於電影票房,而 Microsoft 認為紐約時報現在到處嚷嚷的著作權末日也不會發生。AI 最終也不會傷害到原本的內容經濟。


不過必須說句公道話,Microsoft 的律師團也用了類似的抹黑技法,試圖將紐約時報和專門販賣世界末日預言的媒體劃上等號。


律師明確意識到這份訴訟文件一定會獲得廣泛報導,在此同時社會大眾不太可能真的聽得懂著作權法和 AI 生成內容之間的複雜爭點,因此他們刻意在法律文件中埋了這樣簡單生動的比喻,來餵養給永遠不可能真的看完法律文件的媒體記者和他們的受眾。


Microsoft 的策略成功了。第二天的報導幾乎完全集中在錄影機和波士頓絞殺手的類比,以及販賣 AI 末日學的指控。



▲和錄影機一樣生肖屬龍的美國著作權法


即便我證明了 Microsoft 的律師讀了我的《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並沒有!),閱讀、學習並在腦袋中記住一個作品都是無罪的。


「著作權法並不禁止(使用他人著作物)培訓」OpenAI 在過去幾個月的各種爭論中反覆強調。他們先前在其他訴訟中就主張過被運用來訓練 AI 的素材都符合著作權法上的「合理使用」範疇,並強調「創新者以變革性方式使用版權素材並不違反著作權法」。而 Microsoft 這兩天提出的法律文件也有同樣主張。


法界認為目前已經提出的訴訟中,紐約時報一案是最有機會打到三審的最高法院,並用一紙判決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其他類似的爭論。


訴訟解決的缺點就是曠日廢時。好萊塢片廠在1976年聯合起來在法院圍堵 Sony 的錄影機,結果訴訟結果出爐時已經過了8年。美國人擁有的錄影機數量已經從原本的3萬台飆升至近千萬台。即便拿到勝訴判決,原告 Universal 和 Disney 已經注定不可能將錄影機趕出新大陸(更何況實際上他們敗訴了)。


比起用曠日廢時的訴訟或逐一授權來解決 AI 和著作權法的不相容狀態,更直接了當的解決方案就是政治解決。


雖然經歷無數增補,但美國現行著作權保護體系仍然基本上以1976年著作權法(Copyright Act of 1976)為主要基礎。非常巧合地是這個法案基本上和 VHS 錄影機算是同年早一年,算是屬龍(不重要!)。而早一年 Sony 發表的 Betamax 錄影機則是屬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VHS 和 Betamax 錄影機都已經完全被淘汰,而同樣邁入48歲的美國1976年著作權法卻仍在掙扎地試圖解釋生成式 AI 對他人作品的的讀取和生成是否涉及侵害。


過去一年,幾個世界主要大國的政府都在加速 AI 規範的建立。已經產出的規範原型之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容許「合理使用」著作物的寬容程度。


光譜之中,歐盟可能正在考慮建立最嚴格限制的做法。而光譜另一端的日本,則大範圍地許可 AI 合理使用著作物。這使得日本內容產業取得比其他國家更高的優勢,有機會運用更聰明(看了更多紐約時報文章?)的 AI 協助創作。


最終選擇最嚴格的保護著作權的國家會有什麼下場?



▲訴諸著作權法是個錯誤嗎?


不,Microsoft 的律師並沒有真的讀了《從前,有個錄影帶店》。他們的訴訟文件和我一年前的書出現同樣的情節與其說是巧合,更應該說是靈異現象:


在我寫作那本書的過程中,有個不在預期中的心路歷程是原本以為單純懷舊動機地在為一個被淘汰的媒介召魂。然而實際招魂儀式裡頭,得到的經常不是來自過去的訊息,而是來自未來的訊息(比如來自這幾天 Microsoft 的訴訟文件)。


面對無可預期的新科技,我們經常用來自過去的古老方式去嘗試馴伏它們。


長年關注科技法律議題的老字號部落格 Techdirt 的創辦人 Mike Masnick 最近就不斷寫文章質疑祭出著作權法來圍堵 AI 可能導致反效果。


從錄影機、點對點分享、網路中立性等等一再重複的科技爭議中,Mike Masnick 得出的激烈結論是——「著作權法能保護創作者」這個故事是一個由好萊塢虛構並不斷傳播的神話。他認為好萊塢媒體集團最厲害的把戲是說服那些被他們剝削的創作者,讓他們死心塌地地相信著作權對他們來說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禮物。


實際上著作權真正保護的是中間商。最終創作者仍然只能分到杯水車薪,而受到著作權的重兵防守的財富永遠是那些媒合創作者和消費者的中間人。


「如果內容創作者擔心人工智慧對他們自己生計的影響,那麼著作權總地來說上很有可能是最糟的選擇。」


他在早先的文章中也用了《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第三章〈行動代號:全面圍堵——好萊塢如何試圖殺死錄影帶〉的同一段歷史發展,來說明「歷史上對特定創新技術的嘗試查禁最終都會歸於失敗,取而代之的是整個社會最終會自己摸索出更合理的方式來使用技術(通常會創造出更多的產品,甚至為那些害怕創新技術的人帶來更多的收入)。」


而去年底,Mike Masnick也早就搶先一步評論了媒體控告 AI 的訴訟。容我在讀完他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公開文章之後,依據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規定在此轉述他的觀點:


訴諸嚴格的著作權保障並緊縮「合理使用」的範圍,真正得利的會是中間商,比如好萊塢片廠、唱片公司和其他大型媒體。而最終 AI 模型的訓練將只剩下擁有巨大財富的科技巨頭才能付得起巨額的授權費,在此同時 AI 的使用(財務)門檻也會因此大幅提高。


「這是一個可怕的結果。它不僅會限制創新,而且會極大程度地限制競爭,並為眼前這些原本就富可敵國的科技巨頭帶來更大的利益」 Techdirt 的創辦人 Mike Masnick 用自己的末日預言來取代紐約時報正在傳播的版本。


————————————————————

後記:

這是篇幅完全失控的每日讀報。但因為本週奧斯卡週,也百分之百賣不掉文章給任何媒體。索性改寫成《從前,有個錄影帶店》的結語〈錄影帶的遺產: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知道錄影帶?〉的2024補遺。希望諸位大德有覺得買到賺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licebe-avatar-img
2024/03/14
😂
Denise Chen-avatar-img
2024/03/11
時空穿越的葉郎😂
avatar-img
葉郎的沙龍
1.5K會員
306內容數
錄影帶不只是上個世紀的革命性科技媒介,也是一整個世代橫跨二、三十年的共同生活型態。我的首部數位連載作品《錄影帶生與死》,重溫 70 年代錄影帶工業的黃金年代與興衰跌宕,從錄影帶、DVD 到 Neflix 的數位崛起,錄影帶如何改變世界?一同探尋錄影帶的前世今生,走進電影工業後台,揭開幕後的文化革命。
葉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0
▌近4成英國影視從業人員考慮在5年內轉行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30 →報導摘錄→ BECTU 英國廣播娛樂電影與劇院業工會 :「超過半數自由工作者接不到案子,還有78%表示他們無力支付生活支出。」 →報導連結→ https://www.bbc.com/n
Thumbnail
2024/12/30
▌近4成英國影視從業人員考慮在5年內轉行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30 →報導摘錄→ BECTU 英國廣播娛樂電影與劇院業工會 :「超過半數自由工作者接不到案子,還有78%表示他們無力支付生活支出。」 →報導連結→ https://www.bbc.com/n
Thumbnail
2024/12/27
▌ Netflix 趕在2024年結束前補考通過直播節目的挑戰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27 →報導摘錄→ Cord Cutters News:「耶誕節賽事是對 Netflix 直播技術的關鍵一戰,大量觀眾上線檢驗該平台是否有能力承擔大型運動賽事轉播的壓力。 與先前
Thumbnail
2024/12/27
▌ Netflix 趕在2024年結束前補考通過直播節目的挑戰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27 →報導摘錄→ Cord Cutters News:「耶誕節賽事是對 Netflix 直播技術的關鍵一戰,大量觀眾上線檢驗該平台是否有能力承擔大型運動賽事轉播的壓力。 與先前
Thumbnail
2024/12/24
▌《魷魚遊戲:殺出重圍》會是 Netflix 遊戲業務的命運轉折點嗎?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24 →報導摘錄→ 《魷魚遊戲:殺出重圍》 遊戲開發主管:「當大家在追劇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聯想到這個遊戲,產生想玩的動機並表現在行動之上。或是當大家在玩遊戲的時候,可能因此決
Thumbnail
2024/12/24
▌《魷魚遊戲:殺出重圍》會是 Netflix 遊戲業務的命運轉折點嗎?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1224 →報導摘錄→ 《魷魚遊戲:殺出重圍》 遊戲開發主管:「當大家在追劇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聯想到這個遊戲,產生想玩的動機並表現在行動之上。或是當大家在玩遊戲的時候,可能因此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這部很久以前就聽說非常有名很好看 不過電影懶人如我 從來沒看過 看了一下時間 竟然也是七年前的動畫片了驚驚 結果因為今年工作上的需求 所以逼著自己把這部看完了 邊看邊覺得真是應景 最近鬼門開、中元節要到了 這時候看墨西哥亡靈節的電影 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還真會選呢~~ 看完之後......
Thumbnail
這部很久以前就聽說非常有名很好看 不過電影懶人如我 從來沒看過 看了一下時間 竟然也是七年前的動畫片了驚驚 結果因為今年工作上的需求 所以逼著自己把這部看完了 邊看邊覺得真是應景 最近鬼門開、中元節要到了 這時候看墨西哥亡靈節的電影 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還真會選呢~~ 看完之後......
Thumbnail
家中裝了MOD後,總期待每周更新的電影,也讓我回顧了許多經典大片,還有小時候只看過一次的好作品,這樣重溫舊夢的回顧,不僅喚起塵封的回憶,精彩回味的劇情,猶如媽媽拿手菜的好滋味,久違一嚐總是充滿著迷人想念的幸福享受。
Thumbnail
家中裝了MOD後,總期待每周更新的電影,也讓我回顧了許多經典大片,還有小時候只看過一次的好作品,這樣重溫舊夢的回顧,不僅喚起塵封的回憶,精彩回味的劇情,猶如媽媽拿手菜的好滋味,久違一嚐總是充滿著迷人想念的幸福享受。
Thumbnail
這本書將拆解美國百年影業不斷打磨的故事秘密,也將告訴你如何寫出賣座全球的劇本祕笈! 揭示行業內編劇秘密的最佳好書,專為那些希望作品觸及全球觀眾的電影工作者所寫,從美國製片廠到北京影業都有用的票房劇本入門!
Thumbnail
這本書將拆解美國百年影業不斷打磨的故事秘密,也將告訴你如何寫出賣座全球的劇本祕笈! 揭示行業內編劇秘密的最佳好書,專為那些希望作品觸及全球觀眾的電影工作者所寫,從美國製片廠到北京影業都有用的票房劇本入門!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改編自台灣電影《消失的情人節》的日本翻拍版《快一秒的他》。
Thumbnail
本週電影重點,包括有:改編自台灣電影《消失的情人節》的日本翻拍版《快一秒的他》。
Thumbnail
先誰先後,沒有規定,純粹商業考量。我講的是書及電影。絕大多數的人,是只看電影,看得爽就好,也有一票人是只看書。更有些時候,書已經大賣特賣了,後面上映的電影可說是未演先轟動,吸引大票讀者再乖乖買票進場看電影。相對的,先看電影才去看書的人,恐怕寥寥無幾了。
Thumbnail
先誰先後,沒有規定,純粹商業考量。我講的是書及電影。絕大多數的人,是只看電影,看得爽就好,也有一票人是只看書。更有些時候,書已經大賣特賣了,後面上映的電影可說是未演先轟動,吸引大票讀者再乖乖買票進場看電影。相對的,先看電影才去看書的人,恐怕寥寥無幾了。
Thumbnail
我是一個很不常看電影的人,一年看電影的次數五隻手指頭應該數得出來。這次被這部電影吸引,想看看怎樣在沒有一句台詞的動畫裡去演繹出已得多個獎項且入圍奧斯卡動畫片的內容。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有興趣觀影者請略過。   電影的敘事手法相當平實,就如同你我的每日例行生活般要吃、要睡、要坐車,還
Thumbnail
我是一個很不常看電影的人,一年看電影的次數五隻手指頭應該數得出來。這次被這部電影吸引,想看看怎樣在沒有一句台詞的動畫裡去演繹出已得多個獎項且入圍奧斯卡動畫片的內容。   以下內容含少量劇透,有興趣觀影者請略過。   電影的敘事手法相當平實,就如同你我的每日例行生活般要吃、要睡、要坐車,還
Thumbnail
在2月初某天IG上看到廣告在推的一部電影。 在日本若是英語系電影的話, 大部份電影名稱都會用外來語, 因為難得的是用日文做劇名, 加上這個名字很吸引我, 看了一下預告後感覺很像是推理劇, 因此早早買了電影前賣券, 然後今天中午就跑去看了。 因為台灣看起來很像沒有上映, 因此應該不怕爆雷ww
Thumbnail
在2月初某天IG上看到廣告在推的一部電影。 在日本若是英語系電影的話, 大部份電影名稱都會用外來語, 因為難得的是用日文做劇名, 加上這個名字很吸引我, 看了一下預告後感覺很像是推理劇, 因此早早買了電影前賣券, 然後今天中午就跑去看了。 因為台灣看起來很像沒有上映, 因此應該不怕爆雷ww
Thumbnail
去年底的愛書,書名讓我想起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昆丁塔倫提諾,身為大眾傳播的孩子真的非常推薦! 之前聽podcast訪問了牽猴子的王師,他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果然一看看到了心坎裡!好懂易讀,有許多共鳴,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自己回想起自己迷上電影的小時候。
Thumbnail
去年底的愛書,書名讓我想起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昆丁塔倫提諾,身為大眾傳播的孩子真的非常推薦! 之前聽podcast訪問了牽猴子的王師,他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果然一看看到了心坎裡!好懂易讀,有許多共鳴,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自己回想起自己迷上電影的小時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