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都那麼說?角色選擇改寫套路——《沉睡者與紡錘》【主題系列文章.故事共讀】#02

用「角色選擇」推動劇情的故事很多,《沉睡者與紡錘》強調選擇的重要性,跟其它故事差別在哪?

在於:女王的選擇挑戰了童話的經典套路,而不是成全套路。

它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什麼時候自己的選擇感覺像是自主,什麼時候更像在成全某一套劇本,裡面的故事好熟悉、好理所當然,讓我們一個選擇接著一個選擇,自願演出各式經典橋段…


02. 「套路」讓人不由自主

什麼是「套路」?

當我使用這個詞,它對應的是英文「tropes」,指的是: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概念或主題。

因為經常出現,有時會被批評是陳腔濫調(cliché)。例如,當武俠故事主角墜崖時,現在已經沒有人緊張了,我們心照不宣,主角接下來不只大難不死,還會升級回歸。

如果細想為什麼,答案多半會是:「故事都是那樣演的。」

更白話說,套路是:「我們大腦長期被訓練,熟到能倒背的說故事方式(敘事)」。

《沉睡者與紡錘》的人物也一樣,當被問要怎麼喚醒公主,他們說:「常見的方法。至少童話故事都是那麼說的。」

原來,身為故事中的人物,他們跟故事外的讀者一樣被套路影響,也會那樣預測未來。

但矮人卻回答:「我們要潑一碗水到她臉上,然後大喊:「起床!起床!」是嗎?」

乍看,矮人實在有夠狀況外,難道沒讀過童話嗎?當然是要「吻醒」公主啊。

直到我們往下讀才發現,或許這是在暗示,要對所有「理所當然的敘事」抱持懷疑。


另一個暗示出現在傳言中。

從傳言拼湊,鄰國發生的似乎是《睡美人》童話,再加上《沉睡者與紡錘》的篇名,我們或許會想「啊,這故事大家很熟啦!」而鬆懈注意力,忽略傳言中,詛咒發生的時間有好多版本:六十年、八十年、一百年。當然,重點不在哪個版本才是真的。

光是沒有人真正知道,卻受「熟悉的敘事框架」影響「下意識宣稱知道」這件事,就是在暗示我們跳出理解慣性。


要理解一個故事,需要進入它的文本森林。如果用「這發生過千百次了」、「所有故事都是在講〔自行插入任何分析學門或信仰〕」的預期來框架,有時會錯過故事裡暗示了「並非如此」的諸多線索。

包含上週提過,經典童話的結尾經常是婚姻,《沉睡者與紡錘》卻從婚禮前一星期開始,最後女王也沒結婚,故事以她走向未知的明天來收尾,更像常見「英雄旅程公式」的開端。

針對「受害者」與「反派」的揭曉也是,從故事對少女與老婦人的刻意描寫,長期受熟悉敘事餵養的我們,或許會像女王一樣做出錯誤判斷。故事正仰賴我們自帶煙霧彈進場,就看不見藏在老婦人話中的微妙暗示。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是《沉睡者與紡錘》對「真愛之吻」套路的顛覆。


✂️📦 開箱「真愛之吻」

經典童話中,要解除可怕的詛咒,唯靠「真愛」,而且幾乎都以「真愛之吻」的形式呈現。它包含許多傳統視為「理所當然」的配搭邏輯,《沉睡者與紡錘》則將它們進一步拆解、顛覆。


✂️📦【解除詛咒】不一定靠【真愛】

首先,在這故事裡,解除詛咒(拯救公主)的根本不是「真愛」,而是女王從過去經驗中得到能看穿「黑暗陛下」本質的理解、女王拒絕力量誘惑的選擇、以及老邁公主用紡錘刺向女巫的決定。


✂️📦【真愛】不一定等於【浪漫愛】

再者,女王與壞女巫之間超級沒戲。也就是說,故事中雖然有「親吻」這個常與「真愛」連動的行為發生,卻與浪漫愛無關。

一方面,這讓我們意識到,在經典童話裡獨占「真愛」標籤的,其實只有那些以傳統婚家制度當做終點的浪漫愛。實際上,能破除詛咒的,明明也可以是家人對孩子真實接納的愛,或摯友互愛扶持的感情。

一旦意識到,被認為「非如此不可」的,只不過是一種比較常見、因而壟斷了發言權的套路,就能開啟更多說故事的可能,甚至是對日常世界的理解。

當更多這類故事出現,也能啟發我們正視「不被家人接受」或「友誼分手」造成的深刻影響,那不亞於失去「真愛」,以及當我們擁有親如家人或深刻友誼的支持與愛時,幸福快樂的日子已經在發生,那不遜於未來有一天找到「真愛」。

現在並不是未來的次級品,或尚未解鎖版本的故事。

(有關這主題,我很喜歡一部電影就叫《真愛之吻》(Penelope),推薦大家~)


✂️📦【浪漫愛】不一定用【親吻】證明,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如果擴大聯想範圍,我們或許也會開始思考:高度依賴套路生產故事的影視媒體如何把「親吻」當成不證自明的道具。也就是說除了讓「主角彼此親吻」,編劇沒有其它創造工具能讓觀眾理解「主角彼此相愛」。

相對來說,高度依賴套路理解故事的觀眾,直到看見「主角彼此親吻」之前,都無法意會「主角彼此相愛」,或在看見「主角彼此親吻」時大驚失色,抱怨他不知道這是那樣的故事。這些都是近年針對故事創作或故事識讀的討論中,常見的反省與思考。


✂️📦【親吻】不一定導向【綁定的關係】做為結局

最後,是「親吻」與它後面那串「浪漫愛=真愛=破除詛咒的解救者」敘事鎖鏈,不一定要與「關係綁定的終點」掛勾(在童話與西方喜劇傳統中,「關係綁定的終點」通常便是婚姻)。

故事中,少女宣稱吻醒自己的女王將會(得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暗示女王必須效忠,協助自己宰制睡眠帝國。

當然,從性別設定、角色主動/被動的元素來看,那可以是某種對經典的顛覆,只是說,少女的宣稱依然隱含「因為你吻醒我/我被你吻醒,這是一段命中注定的關係」這件事。

「命中注定的關係」有什麼關係?人多少都夢想過宇宙給的靈魂伴侶吧?

關鍵在於,《沉睡者與紡錘》是一則強調「自主選擇」的故事。

在這樣的故事中,人要有選擇、更需要願意自己做選擇。

就算角色的經歷看起來超像命中注定的浪漫愛劇本,不表示角色要被套路牽著走。

因為「人總有選擇的餘地。」

女王拒絕了少女。


面臨想用「故事都是那樣演啦」層層包圍她的敘事魔咒,女王用自己的語言——「活著,就是能做選擇的時光」脫身。在《沉睡者與紡錘》的旅程中,我們見證她練習了許多次。

對我來說,閱讀這篇故事時的互動感很強。每當女王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故事就往眾人熟悉的版本更偏離一點。

在每一個當下,做出自己帶著意識的選擇,才是女王相信的「活著」,也因此,無論是角色或在日常世界中的我們,都沒有被給定的命運。


與此相反,故事中有另一種人物登場,他們看似有在選擇、有在行動,卻毫無意識,只是反覆重演過往甚至被外力控制:沉睡者。

一體兩面的問題是,那個全面控制他們的女巫,她對自己的人生真的有比較自主嗎?還是說,女巫看似是沉睡者的對極,實際上,他們的共通點比我們以為的更多…



➥➥➥ 下次預告 ➥➥➥

清醒 / 睡眠:真實的選擇與限度——《沉睡者與紡錘》【主題系列文章.故事共讀】#03

🍎 我們是否擁有真實的選擇?主題系列文章與故事共讀【2024年3-5月,預計週五更新】

➥➥➥ 敬請期待 ➥➥➥

———

:女巫那就是極致的美容覺吧,逆轉時光,感覺是保養品文宣

:貼牌「愛自己」。但實際上她睡那麼久,到底創造了什麼?


(Photo by Isabella Fischer on Unsplash. Edited by me)

raw-image



每個故事都是一趟旅程。就算路線規劃相同,我們依舊會因相異生命經歷,看見各自掛心的不同風景。讀者並不是故事的複寫紙,而是能自由進出故事世界的旅遊家。歡迎來到我的故事旅遊指南,希望你能在此尋得下一段旅程的洞見與靈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