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批評挑錯也有用處,但並非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是習慣的動物。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吃飯、睡覺、思考、感受、行動。如果一個人發生急性或慢性的疾病,通常都起源於小小的習慣。身邊親近的人也許看得出來,某個人的疾病與某種習慣有關,但,當事人通常一無所知,因為習慣不容易察覺。

        身體習慣還比較容易察覺,譬如一個人抖腳或者坐姿傾斜,很容易被看出來。也許這個人並不察覺,但在別人說出來之後,自己也會略知一、二,就看要不要修正而已。但是,心理習慣就不一樣了,自己很難覺知,別人也不太容易看出來,因為,心理習慣比較隱密,除非經常互動並且細心觀察,不然,確實不容易察覺。

        最不容易覺知的心理習慣,有批評、挑錯、評論、總是看事件的消極面。這些負面習慣並不容易被覺察,為什麼呢?因為整個社會的能量傾向,就是如此。當一個人的習慣,與社會一致時,別人不覺得異常,自己也不覺得異常。社會習慣性的批評,未必沒有用處。例如,處在容易被傷害的惡劣環境中,如果懂得維持批評、挑錯的批判性思考,就能挑出不適當的地方,找到突破口,然後擺脫惡劣環境。然而,當我們身處健全環境之時,若仍然使用批評、挑錯、看消極面的方式與自己對話,也用這種方式與別人互動就不好了。凡事都從負向、消極面去評價,是一種頭腦的僵化,如果不審慎以待,並讓它成為頭腦的習慣,就會陷入負能量中,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在垃圾堆裡面找寶石,要如何維持自己不被弄髒呢?也許,寶石還沒找到,身上就髒了一大片呢!

        批評、挑錯是有作用的,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總是從對錯的角度看待事物、看待他人,久而久之,會養成只看到對錯的心理習慣。每天看這些對錯,每天想著別人的錯,論說別人、評價別人,圍著某個人的生活繞,這樣的生活對自己好嗎?如果在自己身上發現這種狀況,請保持覺知,將思想從消極面轉出來,跳到更高的思維角度,以此看待身邊的一切。提高自己的視野,才能看到出路,於是,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不一樣。

raw-image


avatar-img
135會員
374內容數
身心靈文字創作者丨方格子 創作內容有:#心靈小品 #能量調頻 #情緒調整 #靈魂基因 #靈性療癒 #正念冥想 #肯定句 #INFJ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是被侷限在小我的視野裡 。
生活是否能夠幸福快樂,關鍵在於身心靈的平衡。
把溫柔、笑臉、好臉色先給自己,讓自己得到滋養。這是最重要的。
用不同方式對待不同人,是應該有的智慧。
將學到的技巧,內化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釣魚技巧」。
心態正向積極的人,看什麼都順眼。
人生痛苦的主要原因,是被侷限在小我的視野裡 。
生活是否能夠幸福快樂,關鍵在於身心靈的平衡。
把溫柔、笑臉、好臉色先給自己,讓自己得到滋養。這是最重要的。
用不同方式對待不同人,是應該有的智慧。
將學到的技巧,內化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釣魚技巧」。
心態正向積極的人,看什麼都順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有時候反向操作或背離原常、習慣的行為模式而轉向以不同形式方法做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生活中可遇見各式各樣的人。習慣、個性、興趣、專長都有差異。 有的人善於交談,喜歡結交朋友。有的人富有商業頭腦,對於商品的價值有較高的觀察力。 有的人善於有條理的安排事務讓工廠生產效率提升。 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個性,或是增強某些專長的能力。 那麼唯一的方法只有改變思想或是建構新的思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每個人針對某件特定的事物往往都有其處理方法與模式的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認知。 「習慣」意味著我們的「慣性思維」,我們常態性地認為怎麼做很合理、怎麼做很正常、怎麼做才是好,於是我們會不斷地沿用這個行為模式...
有時候反向操作或背離原常、習慣的行為模式而轉向以不同形式方法做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生活中可遇見各式各樣的人。習慣、個性、興趣、專長都有差異。 有的人善於交談,喜歡結交朋友。有的人富有商業頭腦,對於商品的價值有較高的觀察力。 有的人善於有條理的安排事務讓工廠生產效率提升。 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個性,或是增強某些專長的能力。 那麼唯一的方法只有改變思想或是建構新的思
Thumbnail
逆思維並不是真的做反向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況。書裡看到很多的內容,是關於如何用理性但不咄咄逼人的角度,去處理事情、去處理跟人之間的互動相處。作者提到人們總是會有幾項緊握不放的工具「假設、直覺、習慣」通常讓自己困住的,是不是主要為這三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那麼不妨開始慢慢的去捨棄掉它們吧。
每個人針對某件特定的事物往往都有其處理方法與模式的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