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之輕盈:角色轉身,作者歇筆——《沉睡者與紡錘》單篇故事小結【主題系列文章.故事共讀】#04

最後,讓我們來問那個白目卻必要的問題:就算故事強調選擇的重要,但一切不都是「作者」寫的?說到底,角色的行動到底是她的選擇?還是被作者安排的命定?

確實,對角色來說,作者是造物主,也是故事戲臺的操偶人。角色看不見作者,作者卻控制了角色的一舉一動。我覺得,這就是寫這類故事的挑戰,因為後設來看,不管角色的選擇如何扭轉劇情,我們還是能把一切讀成「角色做出的選擇恰恰完整了作者安排好的命運」。

然而,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喜歡《沉睡者與紡錘》的收尾,以及它嘗試回應這個提問的方式…


05. 角色離開敘事,作者歇筆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如果是大眾熟悉的經典結尾,想挑戰傳統的創作者可能會刻意選擇少見的結局,例如:讓女王回國廢除婚姻制度、或讓女王變成屠龍勇士…

但女王獲得什麼結局並非重點,因為不管哪一種都依然是作者決定的。站在女王的立場來看,那都是讓她身在其中,卻無法再次做選擇、無法自主改變生命景致的靜物畫。

如果作者不想背叛角色,想讓「活著,就是能做選擇的時光」這個角色信念不被作者意志覆寫,他就需要把自己從角色敘事中移除,讓角色最終就連在她的創造者這裡,都能自由。

於是,這則故事結束在女王走向未知,前往讀者還沒看見、作者也沒有寫出來的世界。可以說,當女王與矮人結伴遠離熟悉的土地,她便跨越了那道隱形的敘事邊界,那是作者為了說故事,需要在一開始劃定的地界與規矩(故事的邊緣)。

要是把故事想像成一幅地圖,它或許幅員廣大,其中景致跌宕起伏,但我們隱約都知道角色的旅程會怎麼走,而且絕不會超出地圖範圍,因為作者沒有創造地圖之外的地方。

但在《沉睡者與紡錘》的結尾,女王轉身走了出去。

作者在這時放下了筆,他寫完了,角色卻繼續往前走。

從那一刻開始,作者跟我們讀者一樣,都對接下來女王的人生劇情沒有敘事權,只有她才是自身故事的書寫者。

我著迷於蒐集這樣的角色【註1】,在故事中,他們做出一個又一個選擇來違逆或滑出他人加諸其身的敘事,並在過程中練習掌握、直至精通了自身的能動性,那讓他們最終太像一個活人,連作者為了說故事劃定的敘事邊界都再也裝不下他們…

這時,那些我心目中很好的作者會知道「該放下筆了」,角色會自己往前,他們不再需要作者。作者想若想再寫些什麼來目送角色,也只需要描繪那片角色跨越邊界、離開敘事的遠景。

【註1】我至今最愛的是英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中的克拉拉.奧斯瓦爾德(Clara Oswald)


06. 讓時間流動:進入時間,成為人

針對童話、神話或寓言的分析常提到「無時間性」。標準的開場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國度」,標準結尾則是「他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也因為是「無時間」,分析者常說它們呈現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型」。在這類無時間的敘事中,登場人物不能說是有血有肉、內在各面向既整合又矛盾的角色(character,這與性格、個性是同一個字,而它們都是某種複合體),而是借來代替特定「原型」的符號,例如:英雄、功能是啟蒙英雄的智者或女神、功能是獎賞英雄的公主、功能是阻抗英雄的反派,或如孤兒、惡龍、暴君…等。

非常簡化地說,一個有立體血肉、更能讓人產生連結感的角色,其性格會同時呈現互補、互斥或彼此拉鋸的特點,也就是更像真實世界的活人,原型標籤更不容易貼在他們身上。但童話、神話或寓言這類無時間敘事,則會把人的特質提煉分離成純度高、符合理想概念(善惡陰陽等二元對立詞組)的人物,再讓「它們」互動。

因為不是真實角色,驅使它們互動的其實是概念之間的動力,而我們也是透過概念框架在看劇情。

當我們閱讀的故事越接近這種文類,越容易有「天底下的故事都是同一個故事(可以用同一套時下流行的方法論來套版切割)」或「英雄為什麼要去鬥惡龍、救公主?因為它是英雄」這類感想,總覺得話尾還帶一句「它也沒得選」,因為人物的動機,就是人物設定本身,人物的功能就是它存在的唯一意義【註2】

回想我們前幾週討論的「套路」,那些在經典童話中千百次落難的公主、千百次回應召喚的英雄、千百次被宰殺推翻的惡龍或暴君…,它們其實都只是「任務導向」的符號,在無時間敘事的概念框架裡永恆回歸般,以自身宿命上演一齣齣象徵意義的教訓。

當然,無時間敘事有它們的目標與存在意義,也能為我們帶來閱讀的啟發與快樂,只是說,從我們系列文章著重討論的「自由意志與選擇」主題來看的話,無時間敘事其實難以容納、難以歧出或蘊生轉變的可能,也就是外於故事人物的框架(宿命)又沉重又巨大,壓扁了個體能自主或轉圜的餘地。

相對地,女王在《沉睡者與紡錘》結局得到的體悟,正是「人都有選擇的餘地」。

這則故事改寫自經典童話(無時間敘事),而劇情重點之一,正是讓時間重新流動。

我很喜歡在共讀聚會問這問題:女王在自己的國家諸事安穩,作者甚至用珍貴的開場篇幅告訴我們,國境上山嶺橫亙,外患難以入侵,那到底,女王為什麼要啟程去鄰國?

除了推遲婚禮,有沒有可能,來自鄰國的消息讓她察覺自己的國家、生命領域與故事都正被濃濃睡意(無時間敘事)包圍,那促使她積極採取行動,想弄清楚她在故事開頭思考的問題?

女王如果一直待在國內,或許魔咒不會翻過山頭、降臨到她身上,但那也改變不了她身處的故事邊緣就是「無時間」、就是「沒有選擇」的這個事實。更何況,就算作者煞有其事說跨越國境有多難,矮人卻有地道來去自如,也讓人感覺既有結構不如想像穩固(矮人真是戳穿敘事結構第一名,在討論套路那篇他們也很有表現)。

於是,女王選擇了不進入婚姻(就地永眠),卻主動前往無時間敘事的故事邊緣。我們跟著她的腳步,在無時間的鄰國目睹許多時間靜止、阻滯的意象:蜘蛛絲、紡錘線,當然還有行動不由自主的沉睡者。

在故事最後,女王協助公主戰勝了女巫,讓時間開始流動。這不再是那則千篇一律的無時間敘事童話,而是屬於她的故事。

做為故事主角,女王進一步跨出了敘事邊界,那是她自主的選擇,作者看著她離開,放下了筆。

確實,就如同女王相信的——

能做選擇的時光,就是活著。


07. 單篇故事小結:我們是否擁有真實的選擇之「自主創造」

《沉睡者與紡錘》是一則讀起來很輕盈的故事,敘事線相對單純,它的對話對象又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經典童話,我覺得是想入門尼爾蓋曼短篇的極佳選擇。經歷了四週的細細相處,我們要在此先跟女王告別了。

針對「我們是否擁有真實的選擇」這提問,《沉睡者與紡錘》的回答是毫不遲疑、明亮又開朗的「那當然!」,我們擁有真實的選擇,就連出身自經典童話的角色,都能透過選擇擺脫傳統、擺脫作者,創造屬於她自己的人生。

但顯然,選擇不是只有這一面,故事呈現「自由意志與選擇」的角度當然也不會只有這一種。

接下來,我們要分享的第二則故事畫風非常不同,它叫做《謀殺神秘事件》,中譯本收錄在短篇輯《煙與鏡》,作者一樣是尼爾蓋曼。

照往例,我們會在系列文章最開頭先走一遍劇情,不過因為《謀殺神秘事件》的敘事結構蠻特別的,如果有實際去體驗作者的鋪陳與揭露,我覺得能對討論主題有更深的、來自體感的理解,所以超級推薦有興趣的人先找來閱讀。

到時也能比較看看,作者呈現故事的多條敘事時間線寫法,以及我重新梳理希望讓敘事更清楚、卻不免犧牲閱讀體感的轉述,兩者有哪些異同(親自閱讀就像親自做瑜珈一樣!所以即便我花了很多心力想讓轉述的故事清楚,還是希望大家能理解,閱讀體感是不可能用語言轉述的珍貴體驗~)

當然啦,無論你選擇用什麼方式接近這個故事,都很期待在接下來的故事共讀旅程中一起出發,我們四月見啦!


➥➥➥ 下次預告 ➥➥➥


我在考慮是要直接在這邊寫出標題還是要友善防雷——《謀殺神秘事件》【主題系列文章.故事共讀】#05

🍎 我們是否擁有真實的選擇?主題系列文章與故事共讀【2024年3-5月,預計週五更新】

➥➥➥ 敬請期待 ➥➥➥


———

【註2】有時人們會用「敘事工具(plot device)」描述這種人物,比起是一個人,它們更像作者的工具,只為了特定敘事目的存在。由於短篇能發展角色的篇幅比較少,一般會認為其人物通常、也可以只是原型或工具,但當然也有能在極短篇幅將角色抓出立體感的寫作者,沒有絕對好壞,要看作者想在故事中達成的目標是什麼,當然還有讀者自己的偏好與品味。


(Photo by Isabella Fischer on Unsplash. Edited by me)

raw-image


每個故事都是一趟旅程。就算路線規劃相同,我們依舊會因相異生命經歷,看見各自掛心的不同風景。讀者並不是故事的複寫紙,而是能自由進出故事世界的旅遊家。歡迎來到我的故事旅遊指南,希望你能在此尋得下一段旅程的洞見與靈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