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折舊?有哪些折舊方法?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另外,因為持續創作不易,方格子也推出了為創作者設計的廣告分潤計畫。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希望你能點擊一下廣告,這小小的舉動將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的動力。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訂閱與贊助,這會讓我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你的支持!

raw-image

今天的文章,我們來說明不動產、廠房與設備在持有使用期間所進行的成本分攤程序,也就是「折舊」。一項資產的購入,在當下會資本化為「資產」而不是馬上認列為費用,會先資本化的原因是這項資產所帶來的效益可以擴展到未來足夠長的期間。因為它可以在未來逐步為公司帶來收入,基於成本與收入配合原則,會採取一種合理且規律的方式,把原始資本化的成本分攤到各期,當作該期的費用,上述過程其實就是提列折舊。這些分攤的費用就稱為「折舊費用」。

將資本化的資產用合理且規律的方式逐期費用化的方式就是「折舊」。

將資本化的資產用合理且規律的方式逐期費用化的方式就是「折舊」。

由於土地可以一直使用,持續在未來帶來效益,它可以一直維持著資本化的狀態,因此不須提列折舊。但除了土地以外的其他不動產、廠房與設備,由於通常有固定的使用期間,所以必須按期提列折舊,這些資產因此可稱為「折舊性資產」。

折舊的分錄

提列折舊的概念就是將資產成本中已經耗用的部分轉變為當期費用,這個調整動作通常是在「期末」進行的。資產的正常餘額在借方,已經耗用的資產自然會在貸方,只是此時我們並不是直接貸記:某某資產,而是貸記:累計折舊-某某資產。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來可以讓我們得知資產的原始成本金額
二來可以透過觀察累計折舊提列的多寡來判斷資產的新舊狀態

如果財務報表上,我們只能看到某資產最後的「淨額」,那麼原始成本與新舊狀態等資訊便都無法得知了。好,接著,借方則為借記:折舊費用,這項費用屬於一種「營業費用」,因為這些不動產、廠房與設備主要是供營業使用的。

貸記:累計折舊,而不是資產本身,有其意義。

貸記:累計折舊,而不是資產本身,有其意義。

計算折舊的要素與程序

下面開始正式說明,如何計算折舊費用。在計算前,請大家仔細思考折舊的定義:

所謂的折舊是指將資產的「成本」在「使用年限」內,用合理且有規律的「方法」,進行的「分攤」過程。這段話很重要,因為所有計算折舊費用的關鍵都藏在裡面。這些關鍵字分別是成本、使用年限、分攤方法等等。

首先,要先界定清楚資產可以拿來折舊的成本,這裡的成本並非單純指原始相關成本,而是要將該資產最後的剩餘價值,也就是「殘值」納入考慮。當資產達到使用年限後,通常可以有部分變賣價值,此價值扣除處分成本後就是殘值。將資產的原始成本扣掉其殘值後,才是可以拿來折舊的成本,這又稱為「折舊基礎」。

計算折舊第1步:決定可折舊成本。

計算折舊第1步:決定可折舊成本。

其次是要估計使用年限。也就是這項資產可以用多久,譬如一台冷氣可以用10年,這是所謂的「時間」因素。但除了時間因素外,其實也可以用「數量」來表達一項資產的使用期限。譬如一台車可以行駛30萬公里。

有了可折舊成本與估計使用年限後,才能進一步談「如何分攤」的問題,也就是究竟有哪些分攤方法。公司在選擇分攤方法時,必須要考量資產實際的耗用狀況,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分攤方式,每種方法下的年度折舊費用金額都不盡相同。

折舊的方法

常見的分攤方法主要有兩大系統:平均法遞減法。平均法下又可劃分成直線法活動量法;遞減法下又可劃分為餘額遞減法年數合計法

直線法

直線法的計算公式與例子。

直線法的計算公式與例子。

所謂的直線法是以「時間維度」作為分母,譬如估計使用年限,進而去計算資產可折舊成本分攤予估計使用年限下的每年折舊費用。譬如A公司購買了一部機器,成本為15萬元,估計可使用6年,殘值為3萬元。在直線法下,可折舊成本為原始成本15萬減掉殘值3萬,就等於12萬元,再除以估計使用年限6年後,就得到每年的折舊費用為2萬元。

活動量法

活動量法的公式與例子。

活動量法的公式與例子。

相較於直線法,活動量法則是以「數量基礎」作為分母,譬如運轉時數或產品產量等等,進而計算資產可折舊成本分攤予全部活動數量下的每單位折舊費用。由於每年的活動量不見得會相同,將各年度的實際活動量乘以每單位折舊費用後,即可得到各年度的折舊費用。

譬如B公司購買了一部機器,成本為60萬元,殘值為3萬元,預計可運轉3萬小時。在活動量法下,可折舊成本為原始成本60萬減掉殘值3萬,就等於57萬元,再除以全部估計運轉時數3萬小時後,得出每小時的折舊費用為19元。若第一年實際運轉了8,000小時,那麼第一年要提列的折舊費用就是8,000小時X19元,等於152,000元。

上面的直線法與活動量法都是將可折舊成本「平均」分攤給時間或數量的分母數,得出「平均」每單位的折舊費用,所以才說它們都是屬於平均法的系統架構。

餘額遞減法

接著介紹餘額遞減法,這個方法與上述平均法的邏輯不同。所謂的「餘額」是指帳面餘額,將「期初」資產的帳面餘額乘以一個「固定」的折舊率,得出各年度的折舊費用。由於資產每年底的帳面餘額是由年初的帳面餘額減掉當年度的折舊費用,所以各年底的帳面餘額會呈現「遞減」的狀態。因為帳面餘額越來越小,所以乘以一個固定折舊率後的折舊費用自然也會越來越少。因此,它才屬於一種「遞減法」。

採用這個方法時,有三個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 第一、資產帳面餘額並「不是」可折舊成本,帳面餘額是由資產成本扣除累計折舊而來,不用再扣除殘值、而計算可折舊成本才需要扣除殘值,這在計算時要特別注意。
  • 第二、固定折舊率通常會是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譬如某資產的使用年限為10年,在直線法下的折舊率會是1除以10,也就是10%。在倍數餘額遞減法下的折舊率就會是20%,也就是10%乘以2。
  • 第三、最後一年折舊費用計算通常必須經過調整。為什麼呢?這是由於資產最後一年期初帳面餘額減掉當年折舊費用後的期末帳面餘額必須等於「殘值」。但如果是透過最後一年期初的帳面餘額乘以「固定」的折舊率所得到的折舊費用通常會太高,這種情況下會使得期末的帳面餘額反而低於殘值,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最後一年的折舊費用要直接由當年期初帳面值扣掉殘值的方式進行計算。
餘額遞減法要特別注意的3個地方。

餘額遞減法要特別注意的3個地方。

餘額遞減法的例子與列表說明。

餘額遞減法的例子與列表說明。

下面來看一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上述概念。C公司於X6年購買了一台機器,成本是10萬元,估計可用4年,最後的殘值為1萬元,採倍數餘額遞減法提列折舊。我們來試著計算各年度應提列的折舊費用。這裡用列表的方式呈現,有助於大家複習剛剛所提到的三個重點。

  • 首先,X6年初機器的帳面值就是購買成本為10萬元,切記這裡不是可折舊成本,所以不要扣除殘值1萬。其次,因為使用年限為4年,所以折舊率會是直線法下1/4的兩倍,也就是50%。因此,X6年的折舊費用便是帳面金額10萬元X50%,等於50,000元,同時第一年的累計折舊也會是50,000元。最後X6年底的帳面值會等於期初帳面值10萬元減掉折舊費用5萬元,等於5萬元。
  • 接著,X6年期末的帳面值會轉為X7年期初的帳面值,也就是5萬元,同樣乘以折舊率50%,便得到X7年的折舊費用為25,000元。至於X7年的累計折舊會等於X6年的50,000元加上X7年新提列的25,000元,就等於75,000元,X7年底的帳面值則為年初帳面值50,000元減掉折舊費用25,000元,就等於25,000元。
  • 下面X8年的計算方式也是同樣的邏輯,大家可以試著練習計算X8年的相關金額。
  • 好,最後X9年的折舊費用計算會比較特別一點,如果按照原本的邏輯,會用X9年的期初帳面值12,500元乘以折舊率50%,得出6,250元這個數字。但這並非是X9年應該有的折舊費用,因為最後一年有殘值1萬元,所以必須將X9年底的餘額鎖定在1萬元,因此,我們須將X9年初的帳面值12,500減去殘值10,000後,得出X9年應該提列的折舊費用為2,500元,再加上X8年底的累計折舊87,500元後,才是X9年底的累計折舊90,000元。

年數合計法

年數合計法的公式。

年數合計法的公式。

最後要介紹的是年數合計法,在這個方法下,每年的折舊率都會不同而且會呈現遞減狀態。折舊率的分母為使用年限合計數,分子則是期初剩餘使用年限,譬如資產共可使用3年,第一年初的剩餘使用年限就是3年,第二年初為2年,第三年初為1年,由於隨著年度經過,每年初的剩餘使用年限會越來越小,因此,折舊率才會是呈現遞減狀態。將各年的折舊率乘以可折舊成本後就得到每年的折舊費用。

我們同樣採用上面C公司的例子,來解釋在年數合計法下的折舊計算方式,C公司於X6年購買了一台機器,成本是10萬元,估計可以用4年,最後的殘值為1萬元。

首先,第一步是要決定折舊率的分母,也就是使用年限的合計數,由於可以用4年,所以合計數為1+2+3+4=10,也可以用[4X(4+1)]/2=10的計算方式得出同樣的合計數。接著我們便可知道第1~4年的折舊率分別為4/10、3/10、2/10、1/10。下面運用列表的方式來看該機器各年度相關折舊與帳面資料。

年數合計法的例子與列表說明。

年數合計法的例子與列表說明。

  • 首先,可折舊成本為原始成本10萬減掉殘值1萬,等於9萬元。接著,將可折舊成本乘以各年度的折舊率後,就可以得出各年度的折舊費用。
  • 由於是X6年開始提列折舊,所以該年度的折舊費用會等於累計折舊,金額為36,000元。
  • X7年的累計折舊則會等於前一年的累計折舊36,000元加上X7年提列的折舊費用27,000元,等於63,000元。
  • 後續X8年與X9年的累計折舊也是同樣的計算方式。
  • 最後,各年度期末的帳面值則會是原始成本10萬元減掉各年度期末的累計折舊金額,以X6年為例,該年底的帳面金額便等於10萬減掉X6年底的累計折舊36,000,便等於64,000元。X7年底以後的帳面金額算法也是一樣的。

圖示比較各種折舊方法

各種折舊方法的費用圖示。

各種折舊方法的費用圖示。

活動量法下的折舊費用。

活動量法下的折舊費用。

好了,上述介紹的就是常見的四種折舊方法,同一資產採用不同折舊方法時,最後的折舊費用總數雖然一樣,但每個年度提列的折舊費用卻有很大不同。上面用圖表的方式更能看清楚它們的差異。

  • 首先,直線法下每年的折舊費用都相同,所以會呈現為一條水平的直線,如圖中的綠線。
  • 其次,在年數合計法下,由於折舊率是隨著年度規律地遞減下來,所以將各年度的折舊費用相連會形成一條負斜率的斜線,如圖中的橘線。
  • 再來,在倍數餘額遞減法下,折舊費用是由期初帳面金額乘以固定的折舊率,如此一開始提列的折舊費用會更多,因此,圖中會形成一條斜率更大、往內凹的弧線,如圖中的紫線。
  • 另外我們觀察年數合計法與倍數餘額遞減法下的折舊費用,都是呈現前期費用較高後期費用較低的現象,所以兩者都屬於一種「加速折舊法」。
  • 最後,在活動量法下的折舊費用則較不固定,取決於各年度的活動量而定。
資產佔企業金額龐大,後續折舊要特別謹慎。

資產佔企業金額龐大,後續折舊要特別謹慎。

這裡再做個提醒,由於資產本身在企業中佔據相對龐大的金額,提列折舊時會

借記:折舊費用;貸記:累計折舊。

由此可知,採取不同的折舊方法時,會使得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產生很大的差異。企業管理階層應該採取一種符合資產使用狀態的折舊方法,否則很可能會扭曲各年度盈餘與資產價值,進而影響了報表使用者的判斷。

以上就是有關固定資產折舊與折舊方法的說明。希望有讓你聽懂。如果你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另外,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不錯,也歡迎點愛心、追蹤和分享喔,我是小新,我們下次見!

參考資料:《會計學新論》 作者:李宗黎.林蕙真 著

我喜歡閱讀,希望可以透過這個專題,將自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心得與想法記錄下來,因為確實寫下這些想法,才代表自己已深入理解書中的內容,此外,這些寫下來的內容也可以跟大眾分享、交流,或許也能對讀者產生小小的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