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出發前往大洋洲短宣,包括前往澳洲、斐濟和紐西蘭這三個國家,當時和太太的隨身行李,就各自只有一個大和一個小的行李箱,連同一個不算大的背囊,我們便渡過了七個多月遊歷三個國家及好幾個城市的旅程了。那時候大多數時間是住在當地教會弟兄姊妹的家中,雖然暫住的房間不算太大,卻覺得綽綽有餘,怎麼在香港卻覺得自己的房子太少了,時常都希望擁有一個較大的地方裝東西。
的而且確,藉着這次繼當年在美國留學以外最長時間的一次離開香港,發現人需要擁有的東西真的不需要太多。由於我們知道這次旅程會超過半年,並且橫跨三個季節,雖然那三個地方也不會冷得下雪,但帶備一些輕便的禦寒衣服還是需要,只是連同夏季的衣服,我們各自約莫帶了十二、十三件上衣、六、七條左右的長短褲、足夠一個多星期更換的內衣褲及襪子、一件薄和一件較厚的外套、一條大浴巾、兩對運動鞋、三件運動背心、額外兩副眼鏡、一部手提電腦、一條泳褲和一副泳鏡、日記簿、聖經、水樽、手提電話、叉電接駁器和個人梳洗的用具,其實也就差不多了。我們就是帶備這些東西渡過了七個多月及在三個國家的日子,即使是去年暑假前往美國及加拿大兩個多月,所帶同的東西也差不多,沿途沒有覺得太多缺乏,原來我們生活上大部分需要的東西就是兩個行李箱的體積已經足夠了。
在沿路上,我們當然會把牙膏用完,於是用完一支便買另一支,由於知道自己不會長時間逗留,於是就算見到超級市場內多買一支牙膏便會有便宜一點價錢,也不會被這種捆綁式的消費模式打動,所以搬遷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所帶同的物資也是差不多;反而在香港的居所,牙膏卻常常有好幾支作備用,未到下一支用完便會買另外一支或兩支牙膏,更別說在香港的居所內,我的跑鞋有接近十對。
在外國逗留在教會弟兄姊妹或親戚的房子的時候,日子真的簡單得多,由於知道不會在那地方停留太久,所以到超級市場購買的東西大多數是以新鮮食物為主,足夠自己吃一兩餐便足夠了,有時買太多而佔用弟兄姊妹或親戚的雪櫃其實也有點不好意思,而其實在我們初進去居住的時候,他們大多還會叫我們自由享用雪櫃及櫥櫃內的食物,好像是茶包、黃糖或油鹽之類的東西,也真的不能客氣而安心享用,難道居住四、五天便特地購買一樽煮食油或買一盒有一百個的茶包?我們去到超級市場也不用為那些物件而分心,更別說我們也不用多買那些用品而把房間填滿。
難怪在外地遊歷的幾個月是挺享受的時間,有時間既可以在空氣較清新及不會太擠湧的環境下做運動,另外我們大部份時間亦只需要專注打理好一個房間,不用時常打開雪櫃看看內裏有什麼東西快要變壞,又不用理會櫥櫃內的食物會不會快將到期,多了的時間間中可以從房間的𥦬子往外看,便看到廣闊的藍天,有時候還有松鼠經過屋外的後園。
回到香港,雖然有些客觀環境是不能轉變,只是我卻越來越覺得自己需要擁有的東西真的不用太多,我們所穿着的衣服其實往往都是那幾件,牙膏、牙刷及洗頭水其實也不用存留太多作後備,更別說櫥櫃內的食物有不少都是未吃到便到期甚至忘記了,以為多買可以更便宜但其實卻是浪費了金錢,真的要學習在外國時的生活,就是相信自己在這裏逗留不會太長的時間,其實我們短暫及寄居的人生根本就是這樣。
(0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