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和小狗

心臟和小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忘了何時感受到即便是一條被子對於臥床的病人而言都可能重如泰山,明明它在體能「正常」時可說是輕如鴻毛…


剛好前不久聽黃仁勲受訪,他提到自己不願意5點起床「叫醒」家裡的毛小孩,因為只要他一下床走動,小狗立刻就會感受到「震動」而被吵醒。雖然爸爸是愛狗之人,但我似乎接收了媽媽對毛小孩的恐懼,所以從小就怕動物。也因此我對小狗只有「人類忠實的朋友」如此的認知。黃的話可說是第三次開展我對小狗的認識—對空間裡的動作有靈敏的感知。


至於第二次,是在讀「錯把太太當帽子」時,有個故事說到人在受傷復原後,有了像狗一樣的嗅覺能力。而我才知道狗的嗅覺之敏銳,甚至能「聞到人類的情緒」﹗而初次來自親身體驗,我記得當時站在表姐的公寓門口等待,小狗就坐在客廳地上抬頭看我。我和牠互看,牠便側頭,出我意料地,牠似乎在笑。我告訴表姐這個「驚人發現」,她說,你也覺得牠會笑喔﹗不是她有「愛子心切」的幻覺。


有一次晚間瑜伽課後回家時,左肩墊子,右肩衣物的如常「陣仗」上樓梯,感受到二尖瓣脫垂的心臟「小小地罷工」,雙肩上的袋子竟是如此之沈重…之後對心臟跳動有了不一樣的認知。恰巧在「科學音樂會」讀到健康心臟的跳動並不是所以為的「規律」。正是不規律而正常。所以是心臟變得敏銳了而得感知到被子可以重如泰山吧。


想到臨終照護,可以更加輕柔細膩。


#身體智慧

#好好活著

avatar-img
愈陳愈香
1會員
5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愈陳愈香 的其他內容
讀到 “cultivating resilience and gratitude is a lifelong journey“,想到感恩的心路的確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曲折。 因為感恩節的名字,它是我最喜歡的西方節日。曾經感恩是那麼輕易地「信手捻來」,看來自己很是幸運—以為
讀到「AI 能通過律師資格考,但未能在專科醫學測驗取得突破」,讓我想到「氣」與「氣場」、中醫的「望與聞」或許就是AI無法透過鏡頭「感知」到的。 望與聞、氣與氣場說來玄妙,然而就像品酒或品茗,一旦體驗過上好佳釀或上等茶,就等於「內建」了一定的品味標準。之所以這麼說,來自於我的審美經驗以及與人互動
日文以漢字表達的溫柔總會出現個「優」字。 有說日本女生是最溫柔的。那時我以為溫柔就是聽話,根本就不覺得這是什麼值得培養的特質。之後有機會上一位留日的老師帶領的園藝治療課,上課的初衷是了解為何三棵薰衣草在適時澆水下,竟然還是失敗。萬沒想到自己在課程中被療癒了。當時我正苦於「自己的不受教」,面對團
區塊鏈能去中心化,AI的到來,也會減少體制存在的必要之惡真是讓人興奮﹗ 人創造的工作只是為了錯誤的存在感,真是讓人感慨挫敗。尤其是在體制這種無生物下,雖然是人的集結,但身在其中者多數往往只有線性的思惟,只有短視,美其名是「我只懂自己的領域」是「某領域的專家」,這是「專業分工」、「創造機會」,實
是在一本沈家禎居士出版(?)的金剛經讀到這個詞。太深奧的思想我還未能企及,只能從切身的感受中相印證,感受多少即了解的程度。 練習打坐初期曾對聲音非常敏感,很受干擾。但在汽機車密度這麼高的城市中生活,聲音就是必然。記得那時候聽到夜裡青蛙大聲唱歌都讓人嫌﹗有次在去運動的路上走經穿堂,讓我覺得好像經
刷存在感的現象可以是課堂上與課程無關的與講師抬槓、得到眼球關注,可以是群組裡轉發(無關群組名稱的)訊息或對話串裡的貼圖,也可以是上傳閃文或照片。近年感受到的是疊床架屋式的制度複雜化,卡位裝忙的存在感。明明最佳的作法是nip sth in the bud (在事態萌芽時就結束它惡化的可能),但為了創造
讀到 “cultivating resilience and gratitude is a lifelong journey“,想到感恩的心路的確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曲折。 因為感恩節的名字,它是我最喜歡的西方節日。曾經感恩是那麼輕易地「信手捻來」,看來自己很是幸運—以為
讀到「AI 能通過律師資格考,但未能在專科醫學測驗取得突破」,讓我想到「氣」與「氣場」、中醫的「望與聞」或許就是AI無法透過鏡頭「感知」到的。 望與聞、氣與氣場說來玄妙,然而就像品酒或品茗,一旦體驗過上好佳釀或上等茶,就等於「內建」了一定的品味標準。之所以這麼說,來自於我的審美經驗以及與人互動
日文以漢字表達的溫柔總會出現個「優」字。 有說日本女生是最溫柔的。那時我以為溫柔就是聽話,根本就不覺得這是什麼值得培養的特質。之後有機會上一位留日的老師帶領的園藝治療課,上課的初衷是了解為何三棵薰衣草在適時澆水下,竟然還是失敗。萬沒想到自己在課程中被療癒了。當時我正苦於「自己的不受教」,面對團
區塊鏈能去中心化,AI的到來,也會減少體制存在的必要之惡真是讓人興奮﹗ 人創造的工作只是為了錯誤的存在感,真是讓人感慨挫敗。尤其是在體制這種無生物下,雖然是人的集結,但身在其中者多數往往只有線性的思惟,只有短視,美其名是「我只懂自己的領域」是「某領域的專家」,這是「專業分工」、「創造機會」,實
是在一本沈家禎居士出版(?)的金剛經讀到這個詞。太深奧的思想我還未能企及,只能從切身的感受中相印證,感受多少即了解的程度。 練習打坐初期曾對聲音非常敏感,很受干擾。但在汽機車密度這麼高的城市中生活,聲音就是必然。記得那時候聽到夜裡青蛙大聲唱歌都讓人嫌﹗有次在去運動的路上走經穿堂,讓我覺得好像經
刷存在感的現象可以是課堂上與課程無關的與講師抬槓、得到眼球關注,可以是群組裡轉發(無關群組名稱的)訊息或對話串裡的貼圖,也可以是上傳閃文或照片。近年感受到的是疊床架屋式的制度複雜化,卡位裝忙的存在感。明明最佳的作法是nip sth in the bud (在事態萌芽時就結束它惡化的可能),但為了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