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tage-avatar-img

vintage

3 位追蹤者
avatar-img
1會員
53內容數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因這篇 判決 報導而有的 想法是: 1)聚會訂位儘量要離出口近一點 2)維生通道要了解,出入的場所通過消防安檢的證書就放在明顯易見之處 3)「法院組織金字塔化」可以關注—畢竟一到三審廢時許久,到了法律審的案件被廢棄重審,要還原事實可說是無米之炊吧。 #升斗小民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忘記是哪位老師提出的,大概是在中華文明網課,說到社會上有些職業最好是「備而不用」—例如關於「維持秩序」、「防災救難」等消防員或警察等工作。因為我沒有從「備而不用」的角度看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所以這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 最近有些生活經驗讓我想到法律的教育下,人人都有相當程度的權利意識,甚至可以說是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進度」—這是被學校教育制約的慣性,職場上不也常見「達成率」? 因為思考著方向—想到自己被制約得很「功利」,喜歡看到進度。好比「騎單車觀光」與「在健身房裡踩器材」,後者動的是顯示器上的數字而不是週遭的環境風光,前者的「進」度對我而言比較實際。雖然就健身/生存而言,兩者都有功,而且後者或許還更有
善意、溝通—時常會忘記,再一次提醒自己。 當自我糾結一件還沒發生的事時,朋友一句「那是溝通的問題」,如雷貫耳。接著又說到調解的成功與否在於雙方是否善意的態度。 有了這份提醒,我想練習善意溝通。 對某人有「誤會」,或許是我太直觀又片面地思考,畢竟我之前認識的這人有讓人敬佩之處,雖然這
有說工作太忙,所以輕者忍著不上洗手間而造成尿道發炎等小毛病,重者在工作時就撒手離世了。 因為我們制約在頭腦裡的「責任感」較身體的「原始需要」—吃喝拉撒—優先。下意識地我們認為憲法裡的工作義務優於生命/生存義務? 如果有一定的運動習慣,就能發現滿足身體的原始需要後,活動的表現都會更好。如果
在一部關於瘂弦老師的紀錄片裡學到「樹,是上帝寫的詩。」(好像是這麼說的,總之,樹是詩。)就那麼剛好,認識的一位詩人名字裡就有「樹」,太美好的巧合。 懂得欣賞安靜的植物後,的確也愛看樹的姿態:在高雄像花椰菜的一棵樹,發現它的相似性,立馬我笑了﹗登山也愛看耶穌光射下樹林裡的朝氣希望感﹗甚至也曾覺得
了解到現在的生成式AI各有千秋,且能協助的事之多,各家業者有如「電信公司」,遲早會是比較「行動方案」,甚或是拿著不同業者的「多門號」,人人都配有人工智慧了。 我一向不是科技的早期使用者,各家AI我都只用過免費版。 ChatGPT 作為前鋒的GPT,曾請它協助將英文句子潤色、修整文法,以解
是眼淚。 和媽媽一樣,容易看個影片就感動到哭得浠瀝花拉。關鍵字:感動。其實感動與感謝是一體兩面,因為不容易視一切為理所當然,所以容易感謝,所以也容易感動。 通常影片裡有故事的劇情,或人面對困境的態度與有情有義,所以容易被感染。後來有機會體驗到其他莫名奇妙讓我感動的時候—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