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採訪、文字/廖品榕
起初,沈庭增以探訪的心情前往這個位在桃園龍潭山區的公共工程。沒想到初抵達便被其獨特的狀態吸引。四周被茂密的綠樹和綿延山巒環繞,呈一片與世隔絕的寧靜美景。一旁鳳凰木底下的鞦韆和遊戲區,成為同學們下課十分鐘熱鬧湧入的聚集園地,然而,正是因為見到孩子們的天真活力與自然環境,使建築師毅然決然接下風雨活動場的案子。
然而,基地條件不佳,不僅位於校園最陰暗的區域,地勢低且與主體校園有脫節感。建築師相當重視建築與環境的有機和未來的使用性,在仔細地觀察基地與的周邊環境後,發現東、西校園間的斷裂問題。從解決現有基地與周圍1.6公尺的高低差作為出發,依循地勢搭建了約5公尺高向東傾斜的棚架,且將基地東側的雨披高度設定在2.4公尺,創造了與原始校舍的錯落層次,更使人們在不同樓層都能望見東側的風景和鳳凰木底下旺盛的生命力,行走之餘,視覺也隨之相連與縮放。風雨活動場成為校園的核心,串聯起東、西校區,重塑整體校園的連續性。
風雨活動場的階梯成為了亮點。三層深度約80公分,高度約50公分的大階梯,中間刻意切出的平台既是禮堂的舞台,也是觀看競賽的觀眾席,更為課堂創造有趣的體驗,為階梯帶來靈活與彈性使用的功能。起初因大階梯尺度落差較大,師長們不免擔憂孩子們的安全問題,這些疑慮也隨著時光推移和孩子們的習慣養成逐漸消散。大階梯的兩端的小踏階,成為友善孩子們來去的行走動線。建築師更將校園東面的擋土牆,轉譯為活動場大階梯立面的砌石設計,也呼應了當地的梯田景觀,不只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也為空間創造和諧的視覺體驗,融入當地環境。
為了讓新建築能融入既有校園,北面的樓梯依著一旁緊鄰的緩坡,長出新的緩階梯,而西面則是在既有的教室簷廊旁,增設高低錯落的懸臂簷廊。透過「模仿」,使得建築與既有建築形成溝通。東面透過與大階梯打破擋土牆邊界,並透過砌石呼應,而南面則是利用一道牆劃定了與停車場的空間界線。開口和地面踏階引導人們「進入」這個球場,適度地降低部分牆面後,抬起頭,眼睛依舊能收穫牆後的好山好水,也使得整體空間更加自然流暢。
風雨活動場的使用性不僅體現在功能的多元,更在於對校園與孩子們的互動與關懷。這座新增的建築並未帶來距離感,反而成為學校師生日常的一部分。孩子們能在這個空間中自由活動,並非僅僅限於少數集會活動。在上課、課間、課後,活動場成為他們歡笑的天地,與校園生活緊密相連,一次次見證著三和國小的各種精彩時刻。
文章請見文章請見《Wabisabi》ISSUE 15 空間Interiors
https://www.wabisabiissue.com/Interi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