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逢其盛,生在言情百花齊放的年代,言情出版社從希代、林白(狗屋),到萬盛(飛田、萬達盛)、禾馬、新月、耕林、飛象、誠果屋等大大小小的言情出版社有二十多家,產出了許多的言情天后(因為各家有各家的天后,所以天后很多,後面就衍生出百變天后、催淚天后、深情天后等等等),每間出版社都有一、兩個主力系列,以及五個以上的主力作者和一票封面繪者,本土言情小說的崛起,直接輾壓了外曼天下。 90年代是言情的全盛時期,全省租書據點五千起跳,高峰是七千,每個月出版的言情小說至少有二百本,幾乎七成作者都是一月一書,在跨系列的情況下,快手的作者一年出十三、四、五本書也不足為奇,每家出版社至少有五十名作者,每間出版社隨隨便便叫的出名號的也有二十個作者,這只是保守估計,部分作者會用不同筆名在出版社之間游走,一棵葡萄樹上的葡萄都沒有言情作者多,每個作者多多少少都有寫過霸道總裁,我就寫過無數的總裁,書名直接有總裁兩字的更是很多本。不用争,人人都是暢銷作家,即使是新人,首刷保底也有三千本,稿費絕對養的活自己,當一個自給自足的專職作家門檻相當低,大家都是言情界的公務員,每月按時產出一本書,出版社也從不拖欠稿費,大多會在交稿一個月之內就看到作品出版,出版社對作者都是相當禮遇的。 鼎盛時期,租書店的密度與如今的超商不相上下,首間連鎖租書店為「十大書坊」,加盟門市有三百間以上,後來有皇冠、花蝶、白鹿洞等,租書店曾是創業的熱門產業,閱讀市場大到嚇人,一線作者的作品,租書店一次進三本是基本,反正很快就會賺回來,忠實讀者都排隊等著借,而幾乎用買斷方式買斷版權的言情出版社當然是賺得盆滿缽滿,印刷成本不是祕密,售價也不是祕密,獲益可觀算的出來,出版社與租書店是互利共生的關係無庸置疑。 可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網路、手機的問世,人們娛樂方式的改變,導致供需雪崩式的失衡,租書店一年一年大幅萎縮,人手一支手機,多數人都習慣了免費看,不再走進租書店,閱讀文化的沒落,如今全省租書店只剩二百多家在苦撐,九成言情作者都另謀生路了,言情出版社所剩寥寥無幾,萬達盛幾乎沒在出書,或根本沒在出;禾馬文化後期轉而以情慾的紅櫻桃系列為主,但今年似乎沒有出版;狗屋文化以中國古代長篇愛情小說為主,但為數不多,本土作者只剩一位;新月文化以海量中國古代長篇愛情小說為主,本土作者少量存活,大家都放棄了讓他們起家與發家的現代言情小說,真是令人鼻酸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