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化名),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

肺鱗癌潛伏危機 抽菸與空污成致命元凶

raw-image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胸腔內科林建中醫師說明,以肺癌來說,在台灣最常見的是肺腺癌、其次則是肺鱗癌,肺腺癌較常見於無抽菸史的女性,且腫瘤多位於肺部周邊區域;而肺鱗癌恰恰相反,常發生於有吸菸史的男性,且與空氣汙染有顯著相關性,腫瘤位置多半發生於肺部中央區域。

肺鱗癌初期沒有症狀,不容易發現,但隨著腫瘤進展,可能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發燒、呼吸急促、體重減輕等症狀,且由於肺鱗癌好發於肺部中央,所以比肺腺癌容易出現咳嗽、咳血的狀況。

raw-image

免疫、標靶治療接續出擊 助延後化療使用時機

由於肺鱗癌沒有所謂的「驅動基因」,目前較少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不過相較於男性,女性的肺鱗癌跟抽菸比較沒有關係,林建中醫師建議「若經濟許可下,女性肺鱗癌病友,可以接受基因檢測,嘗試找尋基因突變。」

目前肺鱗癌第一線治療方式多會以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不過,治療一段時間後,仍可能產生抗藥性,而讓病情漸漸變化。林建中醫師表示,以往在出現抗藥性後,就會進入化學治療,但現在有健保給付的二線口服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相較於化學治療,口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少,能夠維持病友的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有助提升治療遵從性。根據美國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顯示,肺鱗癌病友在免疫治療後接續使用口服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可達到7.3個月,幫助延後化療使用時機。

raw-image

肺鱗癌治療獲健保助力 醫病共享攜手抗癌

肺癌治療持續進步,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治療工具陸續通過健保給付,使醫病共享決策越來越重要。林建中醫師強調,從初確診開始,病友一定要與醫師詳細討論,根據病況、身體狀況、經濟等,共同選擇適切的治療方式;當病情出現任何變化時,也應隨時提出,才能適時調整治療策略,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現今癌症衛教資源相當豐富,透過衛教、媒體宣傳、病友團體,都能讓病友對疾病有更多的認識,進而提升治療的意願,「堅持不放棄」,相信未來能看見更多治療生機!

筆記重點整理

一、 肺鱗癌較常發生於男性、具有抽菸史、與空氣汙染有關,常長在肺部中央。肺腺癌較常發生於女性、沒有抽菸史,常長在肺部邊緣。

二、 肺鱗癌初期沒有症狀,不容易被發現。隨著腫瘤進展,可能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發燒、呼吸急促、體重減輕等症狀。由於肺鱗癌常出現在肺部中央,所以比肺腺癌容易出現咳嗽、咳血的狀況。

三、 確診肺鱗癌後,治療方式大概會以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為主。如果免疫指標PD-L1達50%以上,可以單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如果PD-L1介於1%至49%間,可使用免疫治療搭配化學治療。

四、 治療一段時間後,肺鱗癌可能產生抗藥性。以往在出現抗藥性後,就會開始使用化學治療,現在有口服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美國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顯示,肺鱗癌病友在免疫治療後接續使用口服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可達到7.3個月,幫助延後化療使用時機。

五、 相較於化學治療,口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少,能夠維持病友的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有助提升治療遵從性。

本圖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照護線上的沙龍
37會員
716內容數
照護線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
Thumbnail
2025/04/29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
Thumbnail
2025/04/29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Thumbnail
2025/04/29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Thumbnail
2025/04/29
「僵直性脊椎炎的痛苦指數:到底有多痛?」,聽醫師分享更多僵直性脊椎炎的資訊。
2025/04/29
「僵直性脊椎炎的痛苦指數:到底有多痛?」,聽醫師分享更多僵直性脊椎炎的資訊。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肺癌免費篩檢2大族群,符合資格的對象包括: 1.具肺癌家族史: 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史: 50至74歲、每天1包菸吸菸30年;或是每天1包半菸,共吸菸20年。
Thumbnail
肺癌免費篩檢2大族群,符合資格的對象包括: 1.具肺癌家族史: 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史: 50至74歲、每天1包菸吸菸30年;或是每天1包半菸,共吸菸20年。
Thumbnail
一名61歲男性,在2018年發現右上肺葉出現結節,即接受手術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病理檢查確定是肺腺癌、淋巴結沒有轉移,後續再接受輔助化學治療。
Thumbnail
一名61歲男性,在2018年發現右上肺葉出現結節,即接受手術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病理檢查確定是肺腺癌、淋巴結沒有轉移,後續再接受輔助化學治療。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Thumbnail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肺癌治療發揮良好的成效,一旦診斷了晚期肺腺癌後,只要可以選用到對的藥物,病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標靶藥物的治療過程中,病友也大多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建議病友在治療的旅途中,積極面對,勇敢的對抗它,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持續穩定控制下去,後續就有更多的新藥,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全身嚴重浮腫。所幸,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MET基因。
Thumbnail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全身嚴重浮腫。所幸,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MET基因。
Thumbnail
超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請蔡俊明教授說明。
Thumbnail
超過半數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不適合手術,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成為重要課題。你知道癌症免疫藥物是什麼嗎?哪些情況可以使用呢?請蔡俊明教授說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