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專科團隊整合醫療,提升晚期肺癌治療成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肺癌多專科團隊有三個核心科別,從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內科,漸漸延伸到跟診斷相關的科別,例如放射診斷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病理科、檢驗醫學科等。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會根據病友的用藥、病情需要,再加入一些輔助的科別,例如中醫的調理、皮膚科醫師協助處理皮膚的副作用、眼科醫師檢查眼睛的問題;此外,因為部分藥物會對新陳代謝、腸胃道方面造成影響,所以也會需要新陳代謝科、腸胃科等。雖然病友面對的是主治醫師,其實背後有一個很龐大的團隊,密切合作提供病友最完善的照顧,目的就是要讓病友的治療,不要因為副作用而中斷,讓藥物可以持續發揮到最好的效果,協助病友不僅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擁有好品質的生活。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政達教授



 手術後持續追蹤 多專科團隊守護晚期肺癌病友

一名61歲男性,在2018年發現右上肺葉出現結節,即接受手術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病理檢查確定是肺腺癌、淋巴結沒有轉移,後續再接受輔助化學治療。一年半後,病友的右下肺葉又冒出一個新的結節,再次接受手術,持續追蹤,半年後,左側肺部也出現結節,楊政達教授說,進行第三次手術後,經肺癌多專科團隊的討論,根據各項證據評估後,研判此位病友屬於晚期肺癌。


楊政達教授說,病友的心態其實很豁達,很快的投入下一步的治療,由於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所以選擇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自2020年開始服用至今已有四年多,疾病控制得非常好。在治療過程中,當遭遇皮膚副作用,以及腸胃道不適,團隊中的皮膚科醫師、腸胃科醫師也都即時給予他協助,以維持有品質的生活。


 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定期會議 個管師搭起醫病間溝通橋樑

長庚醫院肺癌團隊每半年都會舉行一次會議,針對目前各種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方案做更新,在電腦系統裡有各式各樣的治療模組,是根據整個長庚醫療體系10個院區的醫師一致的共識來制定。楊政達教授說,只要發現肺癌,便依照這些程序來進行,個案管理師也會幫忙協調,儘快完成各項檢查,一旦確定肺癌的種類、期別、基因型後,就能擬定治療計畫。



此外,在多專科團隊中,個案管理師是相當重要的溝通橋樑,協助為病人解說,以及提供相關的訊息。楊政達教授說,在診斷、治療過程中,病友常常需要到不同單位及科別接受檢查治療,面對這些壓力,個案管理師可以協助病友克服這些問題。病友只要保持開朗的心,勇敢去面對,有一群醫師、一群專業人士,以團隊的方式,陪伴病友一起克服難關。新藥持續發展,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打敗肺癌!




 他的故事 談轉念之間

 健檢模範生  罹癌後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人字有兩筆,一撇寫盡前半生,一捺寫盡後半生;前一撇,寫入半生忙碌無知,後一捺,懂得淡定釋懷放下。我每年都健檢,重視身體的保養,卻在2017年57歲健檢時,發現腫瘤已一公分多,心情很低落。我轉念「死是怎麼一回事,就是睡著了」,如果連死都不怕就什麼都不用怕,接下來就看生活怎麼過。調整好心態後,我決定往山裡走,八個月走了一千公里,爬山的過程結識很多癌友。

治療過程充滿煎熬!醫師極力爭取時間,我自己也很努力,一開始進行手術,術後做了預防性化療,身體雖然稍有虛弱,我還是鼓勵自己繼續爬山。不料,一年半後腫瘤再度復發,主治醫師也愣住,再次手術。過了半年,又長一顆再切除。短短兩年我就進行了三次手術,也開始進入了標靶藥物治療的階段,接著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標靶藥物,想想到現在也有4年了,回望過去,面對癌症我是越戰越勇。

以前工作之餘很重視理財,現在全放掉,生活的重心在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過去有飯局常吃香喝辣,體重飆到84公斤,現在透過211餐盤法加168融入生活中,竟掉到70公斤,回到20年前的體重,身體狀況維持的很好。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我也透過止瀉藥物降低爬山時要頻繁找廁所的困擾。

罹癌後最重要的一件事,保持好心情!首先、與家人有愛與和諧的關係,其次、有社交活動,參加社團,譬如登山社、歌唱社,彼此沒有利害關係,是真實的朋友,三、自我調整心境,多做一些快樂的事,我搬到石門水庫附近,附近有條山路,來回約七公里,爬坡大概八十層樓,是我每日早晨固定行程。我也想提醒正在讀這封信的你,罹癌不是世界末日,醫學很進步,調整生活順序,釋放心理壓力,培養充足體力,人生的路還很長。

本圖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多專科團隊整合醫療,提升晚期肺癌治療成效

avatar-img
37會員
70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全身嚴重浮腫。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台灣肝癌每年約有上萬名新確診的肝癌個案,其中又以45歲以上、具備勞動生產力的族群佔多數 。而肝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較大才可能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等到確診肝癌時已有約三成患者為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晚期,且疾病惡化速度快 。
經常感到頻尿、急尿、下腹疼痛,要當心間質性膀胱炎。及早接受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請蔡青倍醫師來解說。
「那是一位大學教授,發現乳癌後便接受手術,不過大約一年半後發現肝臟轉移。」鄭翠芬醫師表示,「因為患者屬於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便開始接受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50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全身嚴重浮腫。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
台灣肝癌每年約有上萬名新確診的肝癌個案,其中又以45歲以上、具備勞動生產力的族群佔多數 。而肝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腫瘤較大才可能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等到確診肝癌時已有約三成患者為不適合手術治療的晚期,且疾病惡化速度快 。
經常感到頻尿、急尿、下腹疼痛,要當心間質性膀胱炎。及早接受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請蔡青倍醫師來解說。
「那是一位大學教授,發現乳癌後便接受手術,不過大約一年半後發現肝臟轉移。」鄭翠芬醫師表示,「因為患者屬於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便開始接受口服CDK4/6抑制劑標靶藥物、抗荷爾蒙治療與停經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那是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需要長期打針治療,以降低復發的機會。」成大醫院兒童神經科余文豪醫師指出,「由於患者正值青少年,相當在意同儕的眼光,非常不願意在學校打針,所以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也讓病情反反覆覆。」 對青少年患者而言,口服藥物可以提升便利性與治療遵從性,幫助患者把病情控制穩定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
Thumbnail
「醫師,我最近做健檢,發現肝指數很高。」體態肥胖的年輕人拿出一疊報告,報告顯示有嚴重脂肪肝。 「根據各種檢查,你的肝指數超標應該與體重過重、脂肪肝有關。」醫師說。 「脂肪肝會怎樣嗎?」年輕人問。 「千萬別小看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脂肪肝也會造成肝炎,甚至肝癌喔。」 會考慮減重手術的患者大多是考量
Thumbnail
「有位30多歲的男士,平時很喜歡打籃球,但是因為肥胖的關係,運動後容易膝蓋痛。」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東龍醫師表示,「另外,因為健檢發現有重度脂肪肝且肝指數異常,因此患者希望可以減重。」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減重手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吳東龍醫師說,因為是使用胃
Thumbnail
肺癌免費篩檢2大族群,符合資格的對象包括: 1.具肺癌家族史: 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史: 50至74歲、每天1包菸吸菸30年;或是每天1包半菸,共吸菸20年。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分享肺部與腸胃鏡健檢:此篇分享健康檢查回診過程跟身體狀況總結
分享肺部與腸胃鏡健檢:此篇分享健康檢查過程(報到加休息室,理學檢查/血液/生化,肺癌篩選,骨質密度,無痛內視鏡(胃鏡,大腸鏡))
分享肺部與腸胃鏡健檢:此篇分享健康檢查目的跟檢查前的準備
Thumbnail
一名61歲男性,在2018年發現右上肺葉出現結節,即接受手術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病理檢查確定是肺腺癌、淋巴結沒有轉移,後續再接受輔助化學治療。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那是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需要長期打針治療,以降低復發的機會。」成大醫院兒童神經科余文豪醫師指出,「由於患者正值青少年,相當在意同儕的眼光,非常不願意在學校打針,所以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也讓病情反反覆覆。」 對青少年患者而言,口服藥物可以提升便利性與治療遵從性,幫助患者把病情控制穩定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
Thumbnail
「醫師,我最近做健檢,發現肝指數很高。」體態肥胖的年輕人拿出一疊報告,報告顯示有嚴重脂肪肝。 「根據各種檢查,你的肝指數超標應該與體重過重、脂肪肝有關。」醫師說。 「脂肪肝會怎樣嗎?」年輕人問。 「千萬別小看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脂肪肝也會造成肝炎,甚至肝癌喔。」 會考慮減重手術的患者大多是考量
Thumbnail
「有位30多歲的男士,平時很喜歡打籃球,但是因為肥胖的關係,運動後容易膝蓋痛。」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吳東龍醫師表示,「另外,因為健檢發現有重度脂肪肝且肝指數異常,因此患者希望可以減重。」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減重手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吳東龍醫師說,因為是使用胃
Thumbnail
肺癌免費篩檢2大族群,符合資格的對象包括: 1.具肺癌家族史: 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重度吸菸史: 50至74歲、每天1包菸吸菸30年;或是每天1包半菸,共吸菸20年。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陪病或是治療的過程產生一些疑問: 為什麼罹癌後有這麼多不同的醫生要看? 癌症治療包含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放射治療,眼花撩亂的內容,我們該如何選擇? 醫生又是如何為病患下決定的呢?
分享肺部與腸胃鏡健檢:此篇分享健康檢查回診過程跟身體狀況總結
分享肺部與腸胃鏡健檢:此篇分享健康檢查過程(報到加休息室,理學檢查/血液/生化,肺癌篩選,骨質密度,無痛內視鏡(胃鏡,大腸鏡))
分享肺部與腸胃鏡健檢:此篇分享健康檢查目的跟檢查前的準備
Thumbnail
一名61歲男性,在2018年發現右上肺葉出現結節,即接受手術切除及淋巴結廓清,病理檢查確定是肺腺癌、淋巴結沒有轉移,後續再接受輔助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