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這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這是一個概念的用語,既不是指一條路,也不僅只絲綢一項產品。絲綢之路是比台灣歷史課本所用簡化故事的張騫通西域歷史有更久遠的歷史,就如其他歷史事件,不是一時一人造成的。因為這是一個經過長時間貿易打通的陸路管道,所以路線有許多條,都與開拓過程的地域、政治、社會、地形、氣候有關。極簡化來說,是從中國長安、成都等地集結絲綢、器物、食品等貨物,輸入到歐洲的一帶路線。它分成東段,中段、西段三部分,所謂張騫通西域的概念,只是漢朝商人將貨物運到東段最西處的河西走廊。之後交給中亞的商人,其實就是今日新疆地區,直到帕米爾高原,這是絲綢之路的中段。然後接西段,分成北、中、南三路,為了配合本篇主題,我們說北路,從帕米爾經過鹹海裡海等俄羅斯中亞諸國,進入土耳其,到達伊斯坦堡,然後進歐洲。
經過土耳其的絲綢之路,成為土耳其的「路過財神」(不是過路財神喔!),賽爾柱帝國時期,蘇丹指示大量興建驛站,一來保護及照顧來往的商賈,一來在「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使用者付費」原則下,向這些入住驛站的人收取稅金。這是一門好生意,驛站每隔四十公里就興建一個,算一算,整個中亞到希臘,西元十一世紀賽爾柱建的驛站少說一千個以上,是一個很大稅收來源,這國王太聰明了!但你說,每四十公里建個驛站距離實在太短,人家駱駝可是沙漠之舟,一下走百里是不成問題的。誒,不!這是有根據的:說是駱駝日行至多四十公里,多走一步也不願意!若打它罵它,它可是會生氣向主人吐口水的,那主人就會被臭得昏倒!這駱駝真有個性啊!若此說不可考,合理而言,沙漠日行四十公里約需十個小時以上,也夠超過人所用體力了。這麼多驛站,也是合理。
我們進到新約聖經記載的以哥念地區孔亞附近,這裡保有一間賽爾柱時期的驛站,約興建在十一世紀,由於在曠野地區,建築未受破壞。一個驛站就是現代大飯店,裡面供吃住,保護商家貨物。說是驛站,實則是個小城堡,有厚達五公尺,高三層樓的四方城牆。城牆圈起範圍目測約五千平方公尺。設施有大廚房,僕人休息區,主人住宿區,商品包括各種動物囤放區,還有祈禱樓。商品囤放區奇大無比,連大象、老虎都可入住。這麼多動物東西在一起,安全嗎?籠子裝著鐵鍊拴著不成問題,但小東西很容易被偷,怎辦?莫慌!第二天清晨,所有商人會清點自家商品,若是少一件,就算一個戒指,驛站必查出商品,始開城門放行。這樣驛站的品質獲得商人信任,繳納過路費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