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其跟別人比績效、比報酬,
我更覺得是與自己的競賽。
有的人從一開始買個股,
因為風險的顧慮,
後續就將個股全部轉換為ETF。
也有人一開始買配息型ETF,
後來轉換為市值型ETF;
也有人一開始市值型ETF,
為了要有穩定的現金流又不想賣股,
後續轉換為配息型ETF。
有些人則是從頭到尾都只專注在市值型ETF,
直到退休。
以上這些投資行為,
得出一個道理,
沒有一種策略是完全適合所有人。
即便指數型書籍用歷史數據回測結果,
長期以來市值型報酬一定會打敗配息型,
但還是有人會把資金投入在配息型標的上。
這時一定會有熱心投資人跳出來「指導」,
既然你都看過這些書了,
為什麼還是執意買其他類型的股票。
更熱情一點的,就會開始嘲笑你的投資策略。
而我是市值型及配息型都買,
那到底我是什麼流派?
曾經,
因為案子不穩入不敷出時,
緊急預備金花完了,
所幸還有配息的錢可以用來應急,
以致於不需要在低檔時賣股,
心理上的壓力比較沒那麼大,
後子案子順利後,
便開始有了穩定的主動收入。
而我就是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
才需要配息型及指數型一起配置。
所以,
在網路上只要看到有人辯論,
別被非黑即白的論點帶走,
更不需要選邊站。
這時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去思考正反論點,
並反覆思考,
現在的你,
什麼樣的策略適合你。
因為別人不是你,
只有你了解自己的需求,
即便現在的投資標的適合你,
過了幾年後,
可能會因為收入變化、健康、家庭、生涯規劃....等因素,
進而改變投資策略。
因為投資,
從來不是為了跟別人攀比績效,
而是要跟自己比,
今天的資產有比昨天增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