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建議,嗅聞樹木的時候,可以先慢慢地深深地吸氣,然後經過短暫休息後,再快速地連續短促地嗅聞。
這兩種不同方法使得氣味分子以不同速率觸及我們的嗅覺細胞,先是慢慢地撫摸,然後是強有力的衝擊,二者的結合,可以打開不同層次的氣味體驗。
在日常家居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隨時練習並感受來自樹木的味道。比如一杯紅茶、或者咖啡,甚至飯後水果,餐桌上的各種香料調味品。
家裡的木造家具,書架上的書。多聞聞看幾本不同的書,每本書的味道是否不同?油墨和纖維搭配出那些不同的味道?能不能從味道中猜測每本書的由來或製造年代?
讓失去山林的孩子走向自然
前些年國外有一本探討當代兒童困境的書「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引用了數以百計的研究報告與專家學者的經驗,指出現今許多孩子的精神障礙,或許是來自於缺乏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就是太多太早的靜態活動取代了在野外跑跑跳跳的機會。
的確,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尤其腦神經科學的進步,我們已經越來越能辨識與分類各種心理上的特殊症狀,除了找到這些症狀的可能成因,也發展出許多治療方法。我們較為熟知的當然是各種藥物,但是這些年也有不少人嚐試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讓孩子內在躁動不安的能量能安頓下來。
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與戶外真實世界的互動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在一切都消毒過,似乎潔淨、冷漠且隔離的環境中,反而對孩子的情緒與認知發展產生障礙。換句話說,孩子的感官孩子要在豐富且互動的環境裡互動,才能正常的發展。讓孩子真實的觸摸到,真正的聞到、看到、聽到真實的世界,也就是在田野裡,真正的土地上奔跑,流下汗水,可以玩泥巴,皮膚感覺到濕潤的顆粒與聞到自然散發出的味道。已有許多醫療單位發現,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放到戶外,會有大幅度地改善,比服藥或其他藉助電子科技的矯治儀器來得有效。
可是隨著這幾年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的盛行,儼然變成父母安撫嬰幼兒的利器,就此讓孩子迷上各種虛擬的影像或電玩。網路上的電子遊戲太吸引人了,這些闖關或互動的遊戲充分利用大腦對於及時回饋的獎賞機制,大腦裡的快樂中樞不斷被刺激著,也誘惑著我們不斷去玩,有時候連大人都無法控制,何況理智與自律能力還沒發展成熟的孩子呢?
這些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天24小時,幾乎沒有幾分鐘,眼睛的視野是超過十公尺的。在家裏,不管是寫作業、看電腦或看電視,視線是短的,在學校裏恐怕也沒多少機會在操場上奔跑或躺在草坪上看雲,當我們失去了星空,失去對浩瀚天體的體驗;當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晚上到森林裏傾聽與觀察各種生物的機會,那種遇見生命的感動與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萌發,也會逐漸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失去。
當這一代失去自然的孩子長大後,會帶給社會什麼樣的影響?記得在1999年曾寫了一封信給荒野保護協會的會員,希望大家能夠參加兒童自然教育的志工訓練,我在信裡這麼寫著:
「在我們小時候,還有機會踩在泥土上,螢火蟲在住家附近飛舞的景象還在腦海。可是,現在的都市孩子呢?台灣百分之九十以上住在都市的孩子,似乎是被關在水泥監獄中,城市擁擠及危險的空間使孩子視野只及於幾公尺之內,生活觸及不到大自然,體會不到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
很難想像,沒有被自然感動,沒有與其他生物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很難想像,從小沒有機會接近土地,沒有機會接近台灣鄉土的孩子,長大會如何對待台灣的自然環境?
很難想像,等這些沒跟的孩子長大,開始主導台灣未來時,台灣會走向何處?」
隔了十八年,當初的感慨仍然存在。雖然當初的號召似乎有效,至今已有好幾千位志工投入,但是我們能接觸到的孩子在比例上還是非常有限,反而因為這些年智慧型手機及行動上網的環境,讓孩子幾乎無時無刻都處在虛擬世界及迷人的線上遊戲誘惑之中,這可以說是當代兒童自然教育最大的困境。
不過,我們所謂的自然教育,並不是指更密集或更多的自然課或科學教育。我們的孩子缺少的是來自大自然的感動。唯有讓孩子被大自然感動了,這顆埋下的種子,將來才有可能在他長大之後開花結果。
為孩子植下綠色童年―親子天下專欄104.11.12
最近整理舊檔案時,翻出一篇在1999年所寫的信,這是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前夕,寫給荒野保護協會的會員,希望大家能夠參加兒童自然教育的志工訓練,我在信裡這麼寫著:
「在我們小時候,還有機會踩在泥土上,螢火蟲在住家附近飛舞的景象還在腦海。可是,現在的都市孩子呢?台灣百分之九十以上住在都市的孩子,似乎是被關在水泥監獄中,城市擁擠及危險的空間使孩子視野只及於幾公尺之內,生活觸及不到大自然,體會不到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
很難想像,沒有被自然感動,沒有與其他生物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很難想像,從小沒有機會接近土地,沒有機會接近台灣鄉土的孩子,長大會如何對待台灣的自然環境?
很難想像,等這些沒跟的孩子長大,開始主導台灣未來時,台灣會走向何處?」
隔了十六年,當初的感慨仍然存在。雖然當初的號召似乎有效至今已有好幾千位志工投入,但是我們能接觸到的孩子在比例上還是非常有限,反而因為這些年智慧型手機及行動上網的環境,讓孩子幾乎無時無刻都處在虛擬世界及迷人的線上遊戲誘惑之中,這可以說是當代兒童自然教育最大的困境。
近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與戶外真實世界的互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在一切經過消毒,似乎潔淨、冷漠且隔離的環境中,對孩子的情緒與認知發展反而產生障礙。
換句話說,孩子的感官要在豐富的環境裡真實地觸摸,聞到、看到、聽到真實的世界。在田野上奔跑,流下汗水,玩著泥巴,皮膚感覺到濕潤的顆粒和自然散發的氣味。
而且我們發現,孩子在成長期間,會有一段對自然環境特別敏感的銘印期,也就是一個人「故鄉」情感的來源。在這個時期假如有機會跟土地與自然生命接觸,就像個人生命的根扎在土地上,就能夠形成一生認同的故鄉、一生情感的依戀,這也是個人生命與更廣闊深遠的世界相連結的機會。
倘若一直生活在都市水泥結構中,沒有真正踩過泥土,沒有抱過樹,沒有聽過風聲海濤聲,沒有仰望過浩瀚星空,沒有體會宇宙的奧秘與萬物的神奇,也許就如陳之藩形容的「失根的蘭花」一般,生命的意義終將虛浮不實在。
我們所謂的自然教育,給孩子一個綠色童年,並不是指更密集或更多的自然課或科學教育。我們的孩子缺少的是來自大自然的感動。
唯有讓孩子被大自然感動了,這顆埋下的種子,將來才有可能在他長大之後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