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完美的過度執著」經常是造成舞臺恐懼、上臺緊張焦慮的原因之一。放下執著,我們就能夠嘗試更多、表達更多、創造更多,在學習音樂的路上找回自己的力量,回歸自己人生的重心。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常常會把「自我要求高」、「要求完美」當成是優點與美德。
然而到底什麼是完美?自我要求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思維信念?對自己越嚴格、要求越高的人真的就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嗎?而這些自我要求到底是自己真心嚮往,還是只是因為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完美,我才是夠好、夠棒、夠認真?
一般大眾信念裡對於”完美“的認知通常是:沒有錯誤、沒有缺點可挑剔,一切都在最好、最棒的呈現。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對自己有要求、努力做到最好,也習慣了以此作為自己是不是夠認真、夠上進的標準。於是窮極一生,我們汲汲營營的追求一個自己或別人眼中「完美」的狀態,彷彿若不如此,我們就一無是處沒有價值。
然而,真的有一個客觀的「完美」的嗎?假設我努力不懈追求的卻被別人批評否定,我不喜歡不認同的卻是別人認為的應該與優秀,那麼到底我要遵循什麼標準來前進?這個「完美」是我的完美、父母老師的完美、還是整個社會文化所認知的完美?而就算有一個客觀最「完美」的狀態,當我們達到了之後就代表自己從此幸福快樂了嗎?當我們完成了這些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夠好的人嗎?如果我一輩子都達不到怎麼辦?
大部分的人總是埋首努力、隨波逐流的在追求某個「最好」的狀態,某個社會大眾稱讚、推崇的完美狀態,卻從來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我要追求這些?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追求這些對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創造與擴展是宇宙生命的本質,也是人類存在的的狀態。生命永遠在一個不斷「變為」的過程,而在過程中,我們學習、嘗試、探索,進而拓展自己本身的能力也增益了宇宙萬物的智慧與經驗。
宇宙中從來就不存在一個最好、最完美的狀態,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也都可以變化,而因著不斷改變、創造、擴展的可能性,我們的生命充滿了趣味、期待、與新奇。
然而,我們被教導的對「完美」的狹義詮釋,讓我們丟失了在人生過程裡這種充滿生命力與趣味性的創造,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框架與限制的「認真努力」、「自我要求」、「自律」、「做到最好」,大家把這樣的概念當成一種值得讚賞的美德,然後在這樣的錯信當中苦苦追求、度過一生。
要求完美的背後經常隱藏著一個「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不夠好」的自己。
於是在每一個「要求完美」的背後其實是自我價值的失落與對自己的否定,對自己嚴格的背後,其實是內心無限循環的疲累、辛酸、與自我傷害。而令人難過的是,很多時候我們不但沒有發現到這一點,甚至還會因為自己如此的執著刻苦而感到得意與自豪。
回到關於上臺表演的緊張議題,「對於完美的過度執著」經常是造成舞臺恐懼、緊張焦慮的原因之一。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所以要求完美,因為要求完美,所以必須凡事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否則萬一失誤怎麼辦?萬一表現不好怎麼辦?可是越想控制、越想表現好就越害怕自己會不夠好、無法控制,於是緊張的情緒便隨著心中的恐懼、想像越來越高漲,進而影響到演奏的品質與身心感受。
而對於受到影響的演奏表現,我們又開始責怪自己的表現不理想、不夠好,然後再用「要求自己」的心態鞭策自己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於是我們就不斷重複著這種「自我要求➡️恐懼緊張➡️自責➡️再度自我要求」的循環,把自己弄得充滿挫折又筋疲力盡。
若要以一種更宏觀的角度來定義「完美」,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成為更是自己/更完整的過程」。
我們選擇來到地球本就是為了體驗與創造,藉由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我們擴展了靈魂的經驗也發揮了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幫助到別人也增益了世界。而這個體驗的過程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學會自我接納,理解生命的本質。因此,所有的過程都在讓我們更接近真實,所有的不完美也都包含在一個更大的完美中。
所以:
當下,即是完美。
那麼
所有上臺不夠好的地方都是完美的一部分
所有的錯誤和失常都是完美的一部分
所有自己做不到的,有所困難有所限制的,都是完美的一部分
所有上臺的緊張、焦慮、害怕也是完美的一部分
既然所有一切都是完美,我們有何畏懼?
而因著我們領悟到完美的真正本質,我們可以放下執著,更輕鬆、更心安、更開闊,而不再只是小心謹慎的避免錯誤或是患得患失的討好聽眾。於是,我們能夠嘗試更多、表達更多、創造更多,在學習音樂的路上找回自己的力量,回歸自己人生的重心。
覺察到自己是一個要求完美的人也是需要學習的。對於許多沒有自我覺察習慣的人,光是意識到自己的執著與框架就已經是很困難的事了,更不用說去面對與承認背後的自卑、匱乏、與恐懼。
試著去覺察自己是不是常有這些想法:
不帶批判的去覺察它們。假如心中時常出現這些念頭與感受,問自己,為什麼會有?在這背後的信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