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詳細闡述中國如何利用全球中文媒體來擴大政治影響力並達到在全世界範圍內主導話語權的目標。
首先,中國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如投資和收購,逐步掌控了大量海外中文媒體,尤其在華人聚居的國家如美國、澳洲和新加坡等地設立報紙、電視台和網站。這些媒體的運作逐漸依賴中國提供的資金支持,從而影響其報導內容,使之更多地配合中國官方立場。
同時,中國透過建立「全球華文媒體合作聯盟」等組織網絡,定期邀請全球媒體高層參加培訓和會議,加強雙方的聯繫和合作。這些措施為中國政府提供了強大的影響力,使得海外華人媒體在報導中形成了自我審查的傾向,減少負面消息的曝光,避免觸及敏感議題,以維持與中國的穩定合作關係。久而久之,中國在全球華人社群中建立了統一的話語權,讀者所能接觸的內容逐漸傾向中國官方立場,而多元視角則慢慢消失。
許多中文媒體在創辦之初確實帶有自由獨立的立場,但隨著經濟壓力的加劇,不少媒體逐漸轉向親中立場,書中原因歸結於幾方面。
首先,這些媒體為應對市場競爭和營運成本,日趨依賴中國政府或親中商業機構的財政支持,並在廣告收入上與中國資本形成依附。
其次,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全球對中文媒體的需求也隨之提升,中國政府以「服務海外華人」為名,進一步擴展了自身媒體在全球的市場,使這些媒體逐步融入中國宣傳系統。經過多次合作與經濟支持,中國逐步建立起與這些媒體的長期關係,從而擴張話語權至全球,最終建立強大而統一的網絡影響力。
第五章更提到中國政府對台灣媒體的滲透策略。中國通過提供資金援助、廣告合作,甚至收購等方式,逐步影響台灣媒體,讓某些媒體在報導上傾向親中立場,迎合其背後金主的需求。
此外,中國在台灣社交媒體及論壇中投放大量宣傳訊息,利用網軍操控輿論,特別是在選舉期間加強輿論引導,以改變台灣民眾的政治傾向。
為此,中國還頻繁邀請台灣媒體人員參與培訓與交流,提供技術支援及報導指導,潛移默化影響他們的立場和觀點,逐漸減少對中國負面消息的曝光。
文化輸出也是一大策略,中國透過影視和娛樂節目傳遞親中的價值觀,使台灣民眾逐漸產生認同感,甚至在特定政治議題上影響其立場進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書中還提到,2008年是中國「大外宣」計劃的大規模擴張年,主要受到北京奧運會及國際輿論壓力的推動。北京奧運會原本是中國展示和平形象的契機,但西藏問題等負面報導和國際抗議使中國政府意識到話語權不足的問題,並決定通過大外宣來加強國際形象。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技術進步,中國具備了大規模投資、收購國際媒體的資源,CCTV、CGTN等媒體相繼在國際市場建立。這些舉措讓中國有能力打破西方長期主導的國際輿論格局,試圖挑戰西方「話語霸權」,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媒體網絡,推廣「中國視角」。
在閱讀本書後,我深深感受到言論自由的珍貴。透過本書的分析,更清楚地了解到,當資訊受到控制時,真相如何在層層的宣傳與操控中被掩蓋。正因為這種了解,使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言論自由。想起當年太陽花學運的勇氣與努力,真心覺得,若沒有這些人的堅持,我們的媒體可能早已被滲透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台灣的言論自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許多人在不同時期的努力下所守護的。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到「任何專制的國家的教育目的都是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更讓我理解到,若失去了言論自由,社會終將被引導至一個似真而假、似自由卻被操控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