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kuei:畢業於東南亞研究所,情有獨鍾泰國文化之台女 คนไต้หวัน-avatar-img

Fukuei:畢業於東南亞研究所,情有獨鍾泰國文化之台女 คนไต้หวัน

16 位追蹤者
📍這裡是一個喜歡閱讀與觀察的小角落,寫給所有熱愛書本、也願意在生活中慢慢思考的人。 📍我相信,書本不只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輩子的財富,是通往世界與內在的鑰匙。 🌏 這裡寫書,也寫人;寫日常,也寫遠方。希望我分享的這些段落,能陪你一起慢慢走在路上。讓我們一起,讀書,讀人,讀世界。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0會員
45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氣死人啦!差一點就搶到《冥婚鬧泰大》的影人場門票,結果還是眼睜睜看它秒殺。 雖然沒搶到影人場,內心小小扼腕,但我還是毫不猶豫衝首映支持,而且現在在計畫二刷。 這部電影,根本是泰式喜劇的極致展現,一開場就笑聲不斷,整場觀影體驗超棒! 真的是從頭笑到尾,笑到肚子痛、眼淚都流出來。泰國電影再次證明了
5/5冥婚鬧泰大
stephe-avatar-img
4 天前
//brevard.edu/wp-content/uploads/formidable/51/prosta-peak-k12.pdf //goo.su/9ozuqy //goo.su/Bf3iPx
我不是一個容易迷上明星的人。也不是那種會為明星瘋狂的人。 但在《我們的秘密》結束後,我不只默默掉了眼淚,還破天荒第一次在 Google 上狂查一個人的所有訪問——鄺玲玲。 然後我發現,不只是這部劇動人,她本人更讓人著迷。 為什麼愛上 GL 劇? 其實我不是一開始就看 GL 劇的。我學泰文,是
5/5我們的秘密
你有想過嗎?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中,竟有許多看不見的歧視悄悄地存在著。我最近讀了兩篇文章,讓我重新審視了台灣社會對新移民家庭隱而不見的偏見與掙扎,想寫出分享。 或許能帶看到的每個仁一些不同的視角與思考。我讀到兩篇文章,談的是台灣社會中新移民家庭面臨的隱形歧視。 隱形的歧視 這議題在台灣
最近在練泰語聽力時,不小心又重刷了《三面納迦》。 結果原本只是想練耳朵,沒想到眼睛又跟著被黏住,劇看完後,我腦中突然又冒出一個熟悉的名字:納~迦~啊,那不是我當年寫論文寫到快往生(?)的主角之一嗎? 順手把舊資料翻出來,還真的回憶湧上來也有不同的想法。 想想自己當時也是想做兩種文化蛇的比較,但因
2025/04/09 《器子》的首映場 昨日參加完《器子》的首映場,忍不住想來紀錄一下! 意外買到首映場票已經讓人超級驚喜,當天還遇到好人,在原本排隊領禮包時還遇到親切的工作人員幫我們看了票後提醒排錯地方(雖然排了一陣子)趕快叫我們往後走,結果後面都沒人,真是幸運。更沒想到竟然在現場等待默默的看
5/5器子
我不是一個特別愛追劇的人。為了提升泰語聽力與口說,我開始接觸泰劇。從一開始只是一邊吃飯一邊聽,到現在可以把同一齣劇看三遍(有時還不止三遍):第一遍開中文字幕,熟悉情節;第二遍關字幕純聽泰語;第三遍則挑戰閱讀泰文字幕,反覆練句子、模仿語調。連假幾天下來,我驚訝地發現—我的泰語聽力好像真的進步了,我
最近在追泰劇《我們的愛US》時,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主角之一說出爸爸只在意他的姓氏及地位。這句話令我想起其他泰劇中也都曾從主角口中講出關於姓氏部分,類似說:你出去之後就不要用我的姓之類的話語。 看了這麼多部泰劇,一直對劇中角色那種「階級感」與「姓氏」感到好奇,直到上過文化課程,才理解原來這背後
在這地震發生前沒多久,才重拾讀完《變臉的緬甸》這本書。書中最深刻的感受是:緬甸的問題從來不是缺乏改變,而是每一次改變都被重新打回原點。地震的突如其來彷彿在提醒我們:這塊土地不只動盪於地殼深處,更動盪在人心及政局中。地震震碎的不只是建築,還有希望:軍政府統治下的緬甸,能挺過這場災難嗎? 我想從《變臉
再次讀完《變臉的緬甸》,本書真的很有意思,它不只單純介紹緬甸的歷史,讓我再次感受到這個國家一直處在變與不變之間的拉扯。緬甸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強烈的宗教氛圍卻同時深陷政治動盪、民族矛盾與經濟發展的困境。這些矛盾讓緬甸成為一個很特別的國家,看似一切都在變,但某些根深蒂固的問題卻始終沒有真正解決
5/5變臉的緬甸
這次重拾幾年前研究所時期曾閱讀的書籍,竟然帶來了全新的收穫,挺開心的。當年,這些理論與討論對我來說顯得艱澀難懂,甚至缺乏共鳴,無法真正理解其內涵。然而,經過這些年的閱讀累積,對於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的理解力或許有所提升,這次再讀,竟然能夠體會當年不曾理解的觀點。這也讓我真的了解,知識的吸收與消化,或許
5/5社會學與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