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十一月的自己:
給自己的情書這個主意,並不是來自王菲的《給自己的情書》。本學期我略讀過一本自傳,書中主人翁因患癌而記下人生點滴,其中一種模式就是寫信一篇,細說近況。如此想來,寫信給自己也是和自己對話的好方法。
可是,那個自傳課只剩下周二最後一課了;說時遲那時快,學期又將完結。中學一個學期,起碼有一整班學生陪伴,倒也踏實一點;大學一個學期短暫如斯,渾渾噩噩眨眼便過。屈指一算,大學四年只有八個學期,浪費完一個又一個,恐怕就此虛度四年矣。
虛度光陰為什麼那麼可怕呢?也許是因為當中的空虛感。又或者,是對自己不太長進的慚愧,以致懼怕未來,害怕遭成人世界摧毀。有個醫科生甚至跟我說,不要光顧二零一九以後畢業的醫生,因為都是上網課的——我不置可否,世上竟有如此自毀長城者。
無論如何,對人生有責任感是好事,好歹不是躺平,尚有餘力掙扎。可是掙扎過後,我又得到什麼呢?比如說,今個學期我學會了什麼呢?
歷史自傳課十分自由,全班討論時間極多,不多硬邦邦的知識,更多是意見交流。我能帶走的,是閱讀和分析自傳的方法、張敬珏、Karen Cheung(香港作家),還有「apathy has a history」這句話。
哲學課的題材是懷疑和相對主義,課業極少,也只有一位教授講學。但我喜歡哲學,因此常抓住教授問書。我能帶走的,有《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哲學、大衛休謨那屹立不倒的論述、笛卡兒的「惡魔天才」論,還有可以用懷疑論擊倒懷疑論本身。
綜觀各科,大學通識最為無用——最少我想來如此。一個和健康知識有關,另一個是體育文化。說來可笑:我身為足球迷,未踏足旺角場,卻因課業關係先入修頓,見識泰拿摧枯拉朽。
我能帶走的除了這件瑣事,還有兩篇有趣的課業——一篇是「每使用電腦一小時,不舉風險便增加三倍」的駁論,另一篇是論述賽馬文化。
最後還有西班牙文。教授很善良,也很俊俏,又常鼓勵我們互動。西文最易是拼讀,但文法千奇百怪,比英文更多變化。我能帶走的,有「ideal」、「original」、「sociable」的西文讀法,和一首和我很投緣的西班牙文歌,叫做「Querido Tommy」。
可惜的是,此西文課程是第一個,亦怕是最後一個西文課程了——我竟用完了我的學分。由入讀起,我已對許多科目感興趣:中文、哲學、歷史,後來又殺出比較文學和西班牙文,還未算及略讀過的社會學和美國研究。然後,又有人說英文很重要,勸我轉投英文。
去年的我打算且戰且走,到了決定主修時(即今年)再行抉擇,結果只是把問題延至今年,依然懸而未決。如此一來,八個選項互相拉扯,不論如何都要割愛。——所以說,花心是不對的,猶豫則更是罪大惡極。
正如海外交流一事,一直未有定論,如今迫在眉睫才急下定論,欠缺周詳部署,果然狼狽不堪。環顧此際,我最應該帶走的,是莫要拖延問題;應該解決的,就要馬上行動,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回望今個月,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裡影響未來,可能極其重要。最要緊是依照心意,莫讓未來的你追悔,足矣。
下個月,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