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身,或你週遭的朋友可能會有一種經驗,對於處在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若可以成為訊息優勢的一方,讓你(似乎)掌握了一些你認為你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訊息,你會感到相當地開心滿足,這個開心滿足甚至會影響到你的決策行為。
這在說什麼?這不好解釋,以下舉一些案例盡量嘗試著來解釋這個概念。有一些案例不一定完全等於這個概念,但案例簡單可以透過類似的思考過程幫助理解。
案例1.
不曉得你有沒有星期日下午要從宜蘭開車走國5回台北的經驗,不要講在國5上面塞車,連要上國5都要排一段不短的時間才有資格在國5上面塞;不要講要排很長的隊,連要有排隊的資格都要繞一大圈才能找到隊伍的起點。然後,不曉得你有沒有一種朋友或你本身就是這類的人,很愛說:從XXX走比較快、從XXX可以切進去…。然後真的讓你成功走了這條「捷徑」,但實際上你節省的時間或許就10~20分鐘。但這了不起的20分鐘,卻會瞬間讓你覺得自己是全宜蘭最聰明的人。
案例2.
買車、買房或要做一些高價格的購買行為時,價格越高通常代表買賣雙方訊息不對稱程度也越高。然後,不曉得你有沒有一種朋友或你本身就是這類人,很愛說:要買XXX怎麼我有認識OOO,找他就對了。然後OOO真的給了你優惠價格,瞬間讓你覺得好險自己的人脈夠廣。(但…你怎麼知道只有透過OOO才能有這個價格?)
案例3.
這是真實案例,我有一位朋友,年薪沒千萬也近千萬,他是個相當厲害的人,本身聰明才智、專業能力、精明幹練的程度,反正就是優秀。有一天他說買房了,我便找個時間去他家走走,快到他家時我還彎錯條路,因為另一棟比較金碧輝煌的社區感覺比較像是他家。我好奇為何他要買一個快15年的社區,他家裡面雖然裝潢得很高級,但社區的公設配置卻還是15年前的思維,例如15年前蓋的房子沒有想到要有垃圾冷藏室。他最主要的說法是,對面是學校有永久棟距跟view、現在推出的新房公設比都太高,他這間公設比不到30%,不想買一堆用不到的虛坪,而且查了實價登錄,他雖是第三手,但不止沒有買貴,前一手是投資客急著變現還小賠一點賣給他,他覺得現在可以用2年前的價格買這間房子「CP值」超高。
針對我這位朋友的選擇,買房本來就是個人的偏好別人沒什麼好說嘴的,但從他跟我分享做這個選擇的過程,以他的年薪水準,然後強調房子的CP值,我是覺得蠻有趣的。我朋友他們夫妻倆如果有心要賺,兩個人拼一點不用二年房子應該就能賺回來,然後強調CP值...這之間我總連不太起來...
沒有統計數據佐證,僅是我個人觀察,我週遭蠻多在科技業工作的朋友們很愛強調CP值這件事,而且有時會煩到讓我覺得,你是真的有差這幾千塊或幾萬塊嗎?所以我直覺的認為,CP值這件事反應在消費行為上,除了「物超所值」所帶來的滿足感外,CP值還可以帶來一種正向的效用,認為自己是擁有訊息優勢一方的正效用(滿足感、成就感、愉悅感....等)。用白話文講就是有錢人重視CP值並不一定是在意那些錢,而是如果不重視CP值怕會被笑,相反的,弄了個高CP值的東西似乎可以外顯出一種訊號:拎盃是聰明人,這事只有我懂!
案例4.這是一個上古時代的案例,任天堂的紅白機有不少經典遊戲,當中「上上下下左右左右AB」,知道的就知道是在講魂斗羅這款遊戲。其實我小時候就有疑惑它幹嘛不直接給你30條命就好?為什麼這個連我阿姨都知道的密技會是密技?然後每當卡匣插下去起始畫面要開始跑出來時,我們都很興奮努力的輸入「上上下下左右左右AB」,小小年紀的自己,當下覺得好像我會了點什麼別人不會的東西。但其實每個人都會!
所以到底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玩魂斗羅,才造成長大覺得要會秘技才是個厲害的人?還是我們天生就是這樣,所以魂斗羅才設計一個假秘技從小滿足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