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通常網路上又會來戰一下南北粽。有南北粽可以戰是幸福的,以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人口數也不算多,然後我們可以把米、麥、豆、肉、奶、菜、果這幾種主要食物來源,加上調味料的排列組合,產生出多種美食,台灣人的血液裡應該有流著廚神的DNA。就像德國人很會做手工藝、法國人很會做精品、日本人很會做動漫一樣,台灣人做料理的能力跟創意應該也可以走上國際,但現在叫得出來的似乎只有鼎泰豐,是有些可惜了我們的血液。
言歸正傳,北部好吃的東西也不算少,但似乎有個都市傳說:中南部的美食比較多?
這個傳說其實很難考證,因為東西好不好吃是個人主觀認定,就像有人覺得台南的食物偏甜,但我個人就覺得還好,因為台南的甜是冰糖炒出來的香甜,不是北部整包紅糖催下去的甜;像也有人覺得客家菜比較油也比較鹹,這方面我個人就覺得,對,是蠻油的。
我其實認同這個都市傳說,因為我主觀認為,對,中南部好吃的東西真的很多!
在北部我很少會去買一些有的沒的來吃,不是不愛吃,而是食物本身沒有讓我特別有動機想去吃,而且在北部也被很多要排隊的美食搞到傻眼,幾次後就失望了,甚至懷疑後面還在排的同學是不是只是腳麻,本身並沒有那麼想買。但去中南部就不一樣,如果我現在是住在中南部,體重再加個10是基本起跳應該。
假如這件事是真的,中南部好吃的東西真的比北部多,支持這個傳說背後的立論依據是什麼?大家血液裡同樣流著廚神的DNA,總不會說人來到北部後就味覺失調。
我有一個假設是這樣,因為相較起北部:(1).平時生活在中南部的絕對人口數不如北部 (2).生活工作型態不同造成中南部外食人口數又更不如北部 (3).平均消費能力北部高於中南部這點應該無誤。
上述的假設如果成立,可能會造成以下二種狀況:
(1).想像有一家手藝普普的麵店,它開在中南部可能沒多久就會被市場淘汰,因為當地厲害的麵店就足以供給當地的外食人口;但在北部就不一樣,下班後要買晚餐回家的人數夠多,所以即使麵的味道普普還是有人買,如果開店的地點選夠好,甚至還要排隊才能買的到一碗還算可以吃的麵。在中南部,晚餐從外面買回家的目的是為了買美食回去加菜,但在北部,很多時候是只為了買個方便,而這個方便,在人口數夠多消費力也夠強的條件下,就足以支撐起這些手藝普普的店。簡單參考一個數字,八方雲集在台北市(不含新北)有133家店,在台南市有75家、高雄市有106家,或許可以用來佐證這個推論(若再細算每平方公里有幾家八方雲集的密集度,台北市跟台南市、高雄市的的數字差距會更明顯)。
八方雲集正好可以用來描述大部份北部的店。八方雲集難吃嗎?不會哦!好吃嗎?也還OK!但你不會把它跟美食聯想在一起,大部份的時候吃它是因為方便,雞腰。
(2).想像有一家手藝很強的的麵店,手藝會強,無奈東西好不好吃通常跟老闆要多早起床、付出多少時間精力呈成正比。這家麵店老闆每天4點去市場買菜挑食材,回來手工處理備料搞到11點才有辦法開店做生意。但在北部何必這麼辛苦,跟工廠叫貨都幫你處理好好的,味道雖然差一點但生意一樣好,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在台北開店是吃Location,誰在跟你備料Preparation,所以老闆何必這麼累?
但在中南部,有限的外食人口會變向督促老闆每天4點就去菜市場報到備料。就講一顆滷蛋,以中南部在講的滷蛋,北部的滷蛋勉強只能算是水煮蛋掉到醬油裡。對滷蛋這件事情的定義,過了大甲溪切開來裡面如果沒有滷透,你會以為你點錯點到水煮蛋;但在北部,要成為一顆滷蛋,只要外表看上去有顏色就會給過,歇門或全家沒賣完的茶葉蛋味道可能都還比較進去。
總結我的推論,想像最難吃排到最好吃可以排成一條光譜,因為北部與中南部市場競爭程度不同,造成光譜上會被市場自然淘汰畫的那條線不同。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