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有些長輩對「聰明」一詞的用法是:拿來描述某個人(不問緣由也不計其付出的代價)可以在遠快於平均耗時的情況下學會或做完某件事。[在這裡,時間可以完全等同於是金錢~]
例如:「他大學只唸兩年就畢業了耶!」、「你看人家他雙主修也沒有延畢啊!」
所以這種用法裡的「聰明」,首先蘊含的是一種「工具理性」,因為它追求的是「效率」,從而和其他價值全然無涉。
而對效率的評比則開啟了一條無限丈量的尺規。然後像傅柯說的,永遠有比你更好的標準。
這種「規範性評價」相當無情,因為它完全忽視(1)「背景差異」和(2)過程中那個人所造成的「自我破壞」(例如天天熬夜、餐餐吃微波便當也沒關係)。[那就更別提創傷後壓力症候了!看不到的。]
於是,「聰明」的意思其實是看一個人可以多快取得(多高的)「社會認可(的成就)」。它最終仍然除了效率,還蘊含或掩蓋了另一種價值,那就是「取悅」:可以說是取悅社會認證主權、社會需求,或減少別人要為你付出的代價。
「聰明」就是精確而迅速地掌握特定的社會規則,然後敏銳地取悅各方利害關係人,並且不會生病或精神崩潰(至少在表面上)。
在這種用法裡,「聰明」不可能是反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