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環境不是很好,物美價廉又隨叫隨好的夜市是晚餐的好去處。幾乎是每個星期一,媽媽會騎著摩托車載我去五王夜市覓食,先吃個炒米粉豬血湯墊胃,再到蚵仔煎和豆乳雞的攤子外帶回去給姐姐;偶爾活動量特別大的時候,再用麻辣燙收尾。樸實無華又便宜的晚餐,是每個星期一夜晚專屬的回憶。
咦咦,那烤肉在哪裡呢?其實烤肉是到夜市後的第一站,因為生意實在是太好了。店家提供各色的塑膠小盤讓客人使用,選好後再排到烤爐旁的大桌上按批炙烤。看到花花綠綠的盤子上裝滿各色準備浴火重生的烤串,不時還有人追加更多烤物,心裡便會唉嘆道「這大概還要四十分鐘才能到我吧?」所以,確定好我們的盤子已經在等待隊伍後,再去吃米粉,然後再確認是否能拿燒烤,如果還沒好,那就等外帶完再回來。簡而言之,燒烤是進食順序中的例外,因為十分不易因此要專案處理。
國小時普通的一串十元,特別的肉類、魚下巴再另外算。我最喜歡的有雞胗、雞腸、花枝卵、魚下巴、香菇梗,姐姐則偏愛培根竹筍捲和甜不辣,每次一定要來上兩串才行。媽媽的喜好大約就是我們姐妹的綜合體,畢竟飲食很大一部份是傳承而來。微微鹹香的烤肉醬配上喜歡的食材,要不好吃都難,其中扎實爽脆的花枝卵和越嚼越香的香菇梗,是最無法忘懷的好滋味。最後以油脂豐厚的鱸魚下巴,擠上酸酸的檸檬收尾,那叫一個過癮。今年再去,雖然漲價不少,但味道仍好,也就不在乎多費些阿堵物了。
攤子的分工是這樣的:老闆負責算帳、記得各個客人的偏好要求,老闆娘便是將要求完美體現的燒烤匠人。偶爾會有「下一盤就是我們的」的時刻,我會站在老闆娘的烤爐旁邊,看她熟練的將水、烤肉醬刷到食材上,細心剪除烤焦的部分避免影響口感和味道。有一次她看見剛升國中、穿著制服的我,在萬般忙碌間抽空停下,脫去被烤肉醬點綴的粗白手套露出指尖,真摯地跟我說「妹妹,要好好唸書喔,不然以後做跟阿姨一樣的工作,會很辛苦的。」
她的指甲因為長時間接近熱源,邊緣都染上了焦黃的顏色;指頭看起來有些像燒燙傷的紅腫,但她說習慣了所以不會痛。很多年以後,我還是會想起她說話的樣子,還有那雙浴火奮戰的手。我的確成為了一個蠻會唸書的孩子,但去工作之後,卻發現學校教會我的思考讓我無法跟不合理的職場及制度妥協。我便得難以融入普通的工作和社會,這樣的我,有比較不辛苦嗎?
「人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有自己的任務跟課業要完成吧?」教授泡好一壺茶後跟我這樣說道。或許對於燒烤阿姨來說,她相信唸書是一種人生不那麼辛苦的解方,而我也很謝謝她告訴我她所深信的。但現在,我發現會讀書只是現代東亞社會的獎勵機制中最鼓勵的行為罷了,唸書並不會讓工作或是人生,變得不辛苦些。